文/依江寧

束從軒
因為舉辦了一場只花費200元的發布會,安徽老鄉雞餐飲有限公司董事長束從軒登上了微博熱搜榜。2015年之前他還是一副“端著”的霸道總裁模樣,在與員工的相處中總是不茍言笑。直到他的兒子束小龍接班后,他才開始放飛自我,成為創業者出圈的典范。
束從軒與雞的緣分最早可以追溯到1982年。退伍后的束從軒拿著家里僅有的幾百元,買了1000只雞苗,建立了家庭孵化農場。那個年代,飼料、稻草多是靠人拉肩扛,光拉孵化小雞用的稻草,束從軒一天就要用板車拉上十幾趟。
束從軒在雞舍住了7年,對雞了如指掌——蒙著眼睛拎起一只雞就能知道它是餓了還是病了。養雞養得順風順水,他成了當地的養殖大戶。然而,隨著白羽雞被大量引入中國,傳統的土雞養殖受沖擊。這種個頭大、長得快、出欄時間短的雞,迅速搶占了市場份額。在大量養殖戶轉而開始飼養30天就能出欄的白羽雞時,束從軒堅持飼養出欄周期在180天的土雞。
“老母雞優質不優價,我就想把它們送上餐桌,提升價值。”這樣的想法,成為束從軒進軍餐飲行業的契機。從養殖土雞到跨界餐飲,從“肥西老母雞”到更名為“老鄉雞”,束從軒走了37年,將企業從默默無聞做到中餐連鎖的第一梯隊。
束小龍高中畢業后,父親就送他前往美國深造。大三那年,他回國探親。父親讓他參加公司的戰略會議。那時候“肥西老母雞”還未更名,門店規模也很小。但就是那次會議,父親關于企業的品牌理念和未來規劃,讓束小龍打心底認同。
和其他不想接班的留洋“創二代”不同,束小龍并不嫌棄父親身上的“土味”,他認為正是上一輩人的實干創新精神,才奠定了一個企業的文化基礎,而中國的實業需要的正是這種精神。所以2012年大學畢業后,束小龍回國進入了父親的公司。“洋味”和“土味”的碰撞正式開始。
束小龍先是在養殖場實習,對于養雞、孵雞做得自然又順手。“毛茸茸的小雞們是我從小的玩伴,那時候父母就是靠它們維持一家的生計。”束小龍說,“可能不少年輕人不喜歡農牧業,但對我來說卻是一種愉悅又溫暖的回味。”
在養殖場待了三個月后,束小龍到了餐廳的門店。從普通的服務員開始,一步一步做到店長、督導、區域經理,再到執行董事、總經理。
進入管理層后,束小龍有更多空間去實現自己的想法,只是很多東西需要和父親磨合。“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面,我主張開更多的店,他主張把每一個店做到極致;我希望多保留一點過去的好東西,他倡導更多地引入適合00后的元素;我一直工作,他強調平時可以很努力,但是星期天、節假日還要照常過;我記不得自己的生日是哪天,但他對生日這種儀式感很強的事情特別在意。”束從軒清點著二者的不同。正視分歧,求同存異,這是后來父子倆達成的共識。
束小龍不斷創新活動形式,融合品牌文化、傳統文化與流行文化。2018年,他將“冬至雞湯節”打造成全城狂歡嘉年華,在活動現場既有剪紙、糖畫、面人、皮影戲、臉譜等傳統老匠人的手藝展示,還有潮玩文創打卡區、網紅蹦床、二次元Cosplay、吃雞電競比賽和當紅民謠歌手主導的音樂演出等。
看到兒子通過創意活動把年輕人喜聞樂見的生活表現出來,讓年輕人非常喜歡,束從軒臉上的表情也越來越從容。
束從軒也開始有意學著“縱容”年輕人。在管理上,他不斷賦予年輕人更多的權利:開創了“全員承包制”,增加門店每個員工的積極性;賦能店長,讓店長決策店面的一切事務,無需請示和匯報總部。他還在內部設置了很多創新制度,每個季度都有創新大賽,專家組會對創新的種類、價值進行評審,一經通過立刻落實獎勵,加薪、晉升、通報表彰等,形式多樣。同時,主張“敗了不追究,成了就獎勵”,他認為負激勵會讓年輕人的創新變得束手束腳。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老鄉雞一半門店停業,虧損超過5億元,每月需發工資8000萬元,只能支撐兩個月。但是悲傷的氛圍被束從軒樂觀幽默的一聲“奧利給(意為給力)”稀釋了。
看到公司經營陷入困難,老鄉雞員工集體請愿,要求不拿工資,無償為公司工作。然而,束從軒毅然決然地拒絕了這一請愿。“哪怕賣房子、賣車,我也要確保你們有飯吃、有班上!”
農歷正月十五,一條5分鐘的視頻讓束從軒火了,他將一張印滿紅手印的員工聯名請愿書撕得粉碎。對于父親撕信一事,束小龍深受觸動:“有這么多跟公司一條心的員工,我感到很溫暖。現在行業里叫苦的聲音很多,我們不希望這樣,我們希望傳遞信心。”
3月16日,束從軒再度披掛上陣,在肥西農村主持了一場“戰略小會”。在這場網絡播放量近千萬次的發布會上,束從軒用幽默的語言和融說唱藝術的調侃,讓觀眾笑著把老鄉雞的品牌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聽得明明白白。
束從軒本來想找個會場,邀請媒體,正正經經地開個發布會,但是疫情不允許。他和團隊商量了一下,最后決定拍個視頻,把發布會放到農村去。沒有策劃團隊,沒花什么錢,連圍觀的老鄉都是養雞場的農戶。本來有部分員工不贊成這樣簡陋地開發布會,但在束從軒的極力堅持下辦成了。
很少有品牌發布會可以如此迅速獲得超過10萬的點擊量,以及鋪天蓋地的好評與圈粉。外界普遍將之視作老鄉雞別出心裁的自救之舉。對此,束從軒并不以為然,他說,無論是撕信還是鄉土發布會,都是自己的真實表達、真情流露,而非精密設計的產物。
束從軒父子熬了多年的雞湯,如今在網絡上也熬起了“視頻雞湯”——“疫情終將結束,生活需要加速”。但其實,疫情還沒結束,老鄉雞已經開始加速了。很多商場要求他們去開店,一些投資公司要來投資,復工復產期間,父子倆又招人又尋鋪,提振行業士氣,提高消費信心。束從軒說:“我的生活不止詩與遠方,還有肥西的老母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