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
狂犬病又稱恐水癥,是一種可怕的傳染病,人畜共患。19世紀,狂犬病每年奪走了數以百計法國人的生命,當時人們用迷信的方式進行治療——用燒紅的鐵棍烙燙傷口,因為他們相信火焰與高溫可以凈化一切事物,包括肉眼看不見的細菌,這不但不能治療狂犬病,反而會加速死亡。一個名叫路易·巴斯德的人改變了這一切!
巴斯德于1822年12月27日出生于法國東爾城,是法國著名的微生物學家、化學家,他開辟了微生物領域,創立了一整套獨特的微生物學基本研究方法,被譽為“微生物學之父”。
1880年底,一位獸醫帶著兩條病犬來拜訪巴斯德,請求幫助:“能不能用狂犬的唾液制成狂犬病疫苗呢?”巴斯德認為這個方法可行,1881年,他組成一個三人小組開始研制狂犬病疫苗。
巴斯德和助理們冒死采集狂犬的唾液,然后注射到健康的狗腦中,健康的狗果然馬上發病身亡。歷經無數次動物實驗,巴斯德推斷狂犬病病毒應該集中在神經系統,因此他大膽地從病死的兔子身上取出一小段脊髓,懸掛在一個無菌燒瓶中,使其“干燥”,看它是否有致命的危險。
巴斯德發現,沒有經過干燥的脊髓是極為致命的,如果將未干燥的脊髓研磨后與蒸餾水混合,注入健康的狗體內,狗必死無疑;相反的,經過干燥的脊髓沒那么致命,將干燥后的脊髓和蒸餾水混合注入狗體內,狗神奇地活了下來。于是,他推斷干燥后脊髓的病毒已經死了,至少已經非常微弱,便把干燥的脊髓組織磨碎加水制成疫苗,注射到狗腦中,再讓打過疫苗的狗接觸致命的病毒。經過反復試驗,巴斯德發現接種了疫苗的狗即使腦中被注入狂犬病毒,也不會發病了。他高興地宣布狂犬病疫苗研發成功!
狂犬病疫苗雖然在動物身上試驗成功了,卻一直沒有進行人體試驗。巴斯德原本打算在自己身上做試驗,可還沒等他著手,1885年7月6日,一個狂犬病人就被帶到了他面前。
9歲的小男孩約瑟芬身上多處被狗咬傷,被認為存活無望。他母親哀求巴斯德救救他,巴斯德不忍看小男孩死去,決定為他注射一針狂犬病疫苗,這時距離約瑟芬被狗咬傷已經四五天了。
巴斯德在10天內連續給小男孩注射了十幾針不同毒性的狂犬病疫苗。每天晚上,巴斯德都徹夜不眠地等待,5天、10天、1個月過去了,小男孩沒有出現任何異常,安然返回家鄉。消息傳開后,國內外狂犬病患者蜂擁而至,都要求注射狂犬病疫苗,巴斯德和助理們日夜忙碌。1889年,生產工藝已經比較成熟的狂犬病疫苗由巴斯德研究所推向市場,并開始廣泛使用。
雖然巴斯德的疫苗完全不符合現代疫苗的標準,但確實為狂犬病的預防和免疫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天,狂犬病疫苗之父——巴斯德的雕像仍屹立在巴斯德研究所前,以勇于探索的精神影響著一代代科研后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