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燕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很多人對“心靈雞湯”的態度由備受鼓舞變成了厭惡,他們對有著“奮斗”“拼搏”“夢想”一類字眼的文章嗤之以鼻,認為這些只是給大眾編織了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麻醉人的心靈。于是,網絡上產生了大量的如“對于今天解決不了的事情,不要著急,因為明天還是解決不了”之類的“毒雞湯”,并受到年輕人的追捧。
盡管“雞湯”的質量良莠不齊,且缺乏解決問題的實際價值,但是相較于“毒雞湯”而言,它在總體的價值觀方面傳達著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因此,我們要警惕“毒雞湯”的危害,向“毒雞湯”說“不”。
近些年來,很多違背科學,違背普適價值觀和積極心態的言論在網上流行,這些言論被稱為“毒雞湯”,尤其受到年輕人的關注、轉發和宣揚,這對年輕人的思想觀念、身心健康及行為方式產生很大的影響。
一、 “毒雞湯”的危害
“毒雞湯”對很多心智不成熟的人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會讓人的思維模式發生改變,形成錯誤的認知和習慣,失去獲得成功、幸福人生的動力和能力。
1.否定你、打擊你,讓你失去自信心,產生無價值感,促使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形成,而非成長型思維模式。例如,“丑小鴨能變成白天鵝,不是因為它有多努力,而是人家的父母就是白天鵝呀!”“別減肥了,你的丑不是因為胖。”“幸福不是在遠處,而是在更遠處。”這些“毒雞湯”往往會讓人產生無力感,失去希望感,強化了“再怎么努力都沒有用”的宿命論觀點,加重人的自卑心理,忽視自己的優點,只關注自己的缺點,甚至全盤否定自己,從而導致自己放棄努力,甚至放棄人生。
2.讓人放棄自己的責任,將失敗歸罪于外界,或者無法改變的現在,讓人失去奮斗的精神和動力。例如,“有些事不是努力就可以改變的,五十元的人民幣設計得再好看,也沒有一百元的招人喜歡。”
3.使人形成錯誤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你那不叫努力,而是重復勞動”,暗示了重復勞動不好,否定了踏踏實實工作的價值,否定了從重復勞動中實現“量變到質變的飛躍”;“世界上99%的事能用錢來解決,剩下的1%需要更多的錢”,宣揚了金錢至上的觀念;“無能的人才合群,優秀的人一般都不合群”,對優秀的人的特質以偏概全。
二、 為什么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喝“毒雞湯”?
“毒雞湯”吸引年輕人的原因,讓我們從燉“毒雞湯”的人與喝“毒雞湯”的人兩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宣揚“毒雞湯”的人,其目的不純。有些“毒雞湯”以搞笑視頻的形式出現,有的則是為了吸引人的眼球,以此來獲得關注和轉發。這些“毒雞湯”具有相同的內部邏輯,即“理解-雙標-羊群效應”,他們運用了一些心理學策略,先理解你,因為他們知道每個人都渴望被理解,然后再向你傳達一些頹廢、扭曲的價值觀,進而麻痹你的心靈。
其次,相信“毒雞湯”的人,因為“毒雞湯”滿足了他們內在的心理需要。
當他們面對挫折與失敗時,將失敗歸于外界“不可控、不可改變”的因素,如沒有好的家庭出身、長得不漂亮、大環境不好,或者歸于自己沒有天賦、運氣不好,這種歸因方式會讓人不去反思自己是否努力得不夠、方法策略用得對不對,而是為自己放棄努力找了自我安慰的借口,減少因自責引起的痛苦,保護了自己脆弱的自尊。
三、 警惕“毒雞湯”,我們可以這樣做
1.保持清醒的頭腦,應用批判的思維、審慎的態度接受或拒絕網絡上形形色色的觀點。
2.多讀書,用科學武裝頭腦,避免非理性認知,如以偏概全、非此即彼、絕對化的思維方式。
3.把“毒雞湯”當作娛樂笑話,一笑了之,不要對號入座。
4.勇于嘗試探索,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改變固定型思維模式,用實踐去檢驗真理。
“毒雞湯”是當代年輕人對負面情緒的一個宣泄口,但宣泄過后,不能始終把它當成人生的方向,用羅曼·羅蘭的話來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后還依然熱愛生活。”
結語:即使生而平凡,我們也有在瑣碎的日常中歡笑的能力,有不甘于現狀的野心,有為之奮斗的夢想。盡管我們夢想的終點不同,但我們正在成為“后浪”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