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清淺
剛參加工作時,單位舉辦青年員工創新創意大賽。我根據“分析問題、建立數學模型、設計解決方案”這套流程來設計項目,應該挺出彩的,沒想到答辯匯報時,評委給我的分數卻不高,理由是僅僅借助PPT進行匯報,形式不夠靈活生動,無法全面展現項目效果。其中一個評委指出:“如果能通過仿真軟件把你的解決方案做成動畫,效果肯定好很多!”
仿真?我想起了那位“最熟悉的陌生人” 。
仿真課程是我大學時的一門選修課。當時有同宿舍的姐妹選修這門課,我還“好言相勸”,因為我聽學長說這門課比較難,老師給分不高,會影響成績排名等。我當時“小算盤”打得可精了:哪門課輕松選哪門,尤其首選給分高的老師的課,這樣就能輕輕松松得高分、拿一等獎學金、保送研究生,走向人生巔峰了……當小姐妹們為了趕仿真課作業而通宵時,我更因自己的選擇沾沾自喜,但同時,她們討論的那些模塊、參數等概念,我也越來越聽不懂了。
直到走出比賽現場,我心里還很不是滋味兒。如果我當時選擇了更難的仿真課,現在是不是可以在賽場上綻放更多的光彩?
可是,高中時候的我,并不是這樣避難就易的人啊。
我十三歲就轉學到寄宿制學校,開始了獨自照顧自己、安排學習的生活。為了提高成績,我不會放過一道不會做的題目,跟老師討論、跟同學研究,甚至有點“鉆牛角尖”。有時,我還會主動給自己添點“麻煩”,專門去書店買一些題目新穎的模擬卷來做。我并不是天賦過人的學生,但我的成績能一直穩居榜首,我想這跟我敢于并樂于直面難題、解決難題有很大關系。
可惜,在浮躁功利的風氣中,在更多利益的誘惑面前,我竟然把這份智慧和高考后的書籍、筆記一起,隨便拿到跳蚤市場賣掉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昔日里陪我戰斗的一片鎧甲。直到我受了傷,才開始懷念它們給我的保護,懷念那個敢于挑戰、勇往直前的自己。
偶然看到了幾年前的一則新聞,報道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金一南教授的座右銘——“做難事必有所得”。他一生用過無數本筆記本,但每個本子的扉頁都記錄著這句話。聽到這句話的瞬間,我的心臟仿佛被擊中了!原來這個樸素卻使人受益的道理,也是這樣的“大人物”用一生去實踐和印證的哲理。起初,他在機床廠當學徒時,熾熱的煤氣噴燈燙壞了他的手指尖,為了激勵自己堅持下去,他在本子上寫下了“做難事”三個字。而逐漸從“門外漢”成長為技術標兵后,他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什么是“必有所得”。后來不管是在部隊寒冷的教室里堅持學習外語,還是在昏黃的燈下撰寫著作《苦難輝煌》,他都甘之如飴。從一個只有高中學歷的普通工人,到最后成為教授、博士生導師、暢銷書作家,這都是他不怕做難事、偏要做難事才得來的收獲。他說,困難的事情里可能有學問、可能有意志,最能讓人鍛煉自己,所以一定要做困難的事。
是啊,做難事,最能讓自己成長!
如果能回到大學,我想去選那門難學的仿真課,我想告訴那時的自己,年輕人不要有太多趨利避害的想法,可能所謂的“利”會是你未來的軟肋,所謂的“害”會幫你披上鎧甲。
人不應該有那么多的算計,如果說真正有一件事值得算計,那便是你的成長。難事正是成長的“復利”,上個周期的“打怪升級”將為成長的“本金”積累更多“利息”,而這些“利息”將內化為你的意志、學識和能力,成為下個周期的“本金”,使你的“人生銀行”愈加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