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蘇軾的物觀

2020-07-18 15:57:39王文承
文史雜志 2020年2期

王文承

紀念蘇軾,應該研究他的物觀。物觀是人們對物理、物用、物人關系和物心關系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它有高尚與庸俗、先進與落后、正確與錯誤之分。蘇軾在《上曾丞相書》中寫道:

軾不佞,自為學至今,十有五年。以為凡學之難者,難于無私。無私之難者,難于通萬物之理。故不通乎萬物之理,雖欲無私,不可得也。己好則好之,己惡則惡之,以是自信則惑也。是故幽居默處而觀萬物之變,盡其自然之理,而斷之于中。

《與龐安常書》:

端居靜念,思五臟皆止一,而腎獨有二,蓋萬物之所終始,生之所出,死之所入也。……安常博極群書,而善窮物理,當為仆思之。

《送張道士敘》:

身且老矣,家且窮矣,與物日忤,……吾友其可教也。

蘇軾通過與朋友討論,尤其是自己觀察思考,即其所謂“幽居獨處而觀萬物之變”,“細思物理坐嘆息”(《石鼓》),“無意無我,然后得萬物之情”(《徐州蓮華漏銘》),逐漸形成了自己頗具特色的物觀,也叫物說。筆者將其主要內容梳理歸納為三個“不可”,即: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游于物之外而不可游于物之內;使用物而不可役于物。貫穿這“三不可”的一根紅線,就是明智豁達,忘卻營營,初心不改,樂趣天真。

1. 人始終生活在物(包括天然物和人造物)之中。蘇軾《寶繪堂記》寫道: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然圣人未嘗廢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

所謂聊以寓意和寓意于物,指以我為主,善于欣賞物,從物(包括微物和大物)中尋找樂趣,并借物抒發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寓意于物,核心在“意”。君子所寓者應該是善良、美好、高雅之意趣。蘇軾舉稍前的魏國忠獻韓公(韓琦)為例,稱其年老辭官,“退居十有五年,日與其朋友賦詩飲酒,盡山水園池之樂”,“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齊得喪,忘禍福,混貴賤,等賢愚,同乎萬物,而與造物者游”(《醉白堂記》)。

蘇軾認為,韓琦這種寓意于物值得贊許。蘇軾又舉例說,宋太祖、太宗時,兵部侍郎晉國公王祐曾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稱這也是寓意于物,但其意并不那么高尚——希望借三槐樹保佑子孫當大官。蘇軾委婉地說:“今夫寓物于人而取之,有得有否。”(《三槐堂銘》)蘇軾在《滕縣時同年西園》詩中寫道:

人皆種榆柳,坐待十畝陰。我獨種松柏,守此一寸心。君看閭里間,盛衰日骎骎。種木不種德,聚散如飛禽。……西園手所開,珍木來千岑。養此霜雪根,遲彼鸞鳳吟。……我作西園詩,以為里人箴。

蘇軾種植松柏。種樹又種德,守此一寸心,這是君子風度。他又講:

以此進道常若渴,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思予,以此書獄常思生。(《邁硯銘》)

七尺頑軀走世塵,十圍便腹貯天真。此中空洞渾無物,何止容君數百人。(《寶山晝睡》)

半園荒草沒佳蔬,煮得占禾半是。萬事思量都是錯,不如還叩仲尼居。(《過黎君郊居》)

堆幾盞埃簡,攻之如蠹蟲。誰知圣人意,不在古書中。(《嘲子由》)

這四首小詩所寓者,乃是哲思道意。

2. “留意于物”有兩層意思。其一,把心思精力傾注在某一種物之上,而置其他之物于不顧。這是心胸狹隘,以偏概全。蘇軾寫道:

居士之在山也,不留于一物,故其神與萬物交,其智與百工通。(《書李伯時山莊圖后》)

言下之意,只有不留意于一物而留意于萬物,才能通識物之理。這個意義上的“留意于物”,本文存而不論。其二是最重要的含義:“留意于物”與“寓意于物”相反,指以物為主,把全部心思滯留束縛于外物之中,對物的貴賤、得失看得過重。為之勞神苦思,殫精竭慮,結果自尋煩惱,增加憂愁,損傷生活樂趣,以致雖尤物不足以為樂。有鑒于此,蘇軾提倡“不可留意于物”,也就是對物持恬淡、豁達、超脫態度,而且不抱成見,不預設框框。《與子明兄》信中寫道:

吾兄弟俱老矣,當以時自娛。世事萬端,皆不足介意。所謂自娛者,亦非世俗之樂,但胸中廓然無一物,即天壤之內,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樂事也。

此“胸中廓然無一物”和“萬物皆可樂”,是對“君子不可留意于物”的恰當詮釋。《前赤壁賦》記載,這位朋友顯得多愁善感,過分留意于物。蘇軾告訴他: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他勸告朋友高瞻遠矚,豁達樂觀,不可留意于物。蘇軾曾花重金購得唐代宮廷在戰亂中遺失的吳道子名畫,獻給喜愛收藏書畫的父親。蘇洵去世后,他將此畫交給僧人惟簡,且問之曰:

此明皇帝之所不能守,而焚于賊者也,而況于余乎!余視天下之蓄此者多矣,有能及三世者乎?其始求之若不及,既得,惟恐失之,而其子孫不易衣食者,鮮矣。余惟自度不能長守此也,是以與子。子將何以守之?簡曰:吾以身守之。……又盟于佛,而以鬼守之。

蘇軾曰:軾之以是予子者,凡以為先君舍也。且夫不可取者存乎子,取不取者存人。子勉之矣。(《四菩薩閣記》)

此言下之意,物有得有舍,對其去留不必看得過重,也就是不留意于物。

3. “不可留意于物”說勸告人們,對自己鐘愛之物保持克制,適可而止,別過于執著,把它絕對化。要懂得微物與大物的區別是相對的,可變動的,承認人生有多種選擇,多種愛好,切不可以己之所好而非議他人之所好。蘇軾寫道:

世人之所共嗜者,美飲食,華衣服,好聲色而已。有人焉,自以為高而笑之,彈琴弈棋,蓄古法書圖畫,客至,出而夸觀之,自以為至矣。則又有笑之者曰:古之人所以自表見于后世者,以有言語文章也,是惡足好?而豪杰之士,又相與笑之。以為士當以功名聞于世,若乃施之空言,而不見于行事,此不得已者之所為也。而其所謂功名者,自知效一官,等而上之,至于伊、呂、稷、契之所營,劉、項、湯、武之所爭,極矣。而或者猶未免乎笑,曰:是區區者曾何足言,而許由辭之以為難,孔丘知之以為博。由此言之,世之相笑,豈有既乎?士方志于其所欲得,雖小物,有棄軀忘親而馳之者。(《墨寶堂記》)

蘇軾還說:

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則臺之復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于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則過矣。蓋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臺之存亡也。(《凌虛臺記》)

既然如此,何必留意(執著貪戀)于物?明智豁達的態度只能是寓意(寄情尋樂)于物。

4.“君子不可留意于物”,還表現為敢于割愛,慷慨解囊,樂善好施,能將自己喜愛之物與人共享或贈與更需要的人。蘇軾深有體會地說:

凡物之可喜,足以悅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書與畫。然至其留意而不釋,則其禍有不可勝言者。……始吾少時,嘗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貴而厚于書,輕死生而重畫,豈不顛倒錯繆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復好。見可喜者雖時復蓄之,然為人取去,亦不復惜也。譬之煙云之過眼,百鳥之感耳,豈不欣然接之,去而不復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為吾樂而不能為吾病。(《寶繪堂記》)

蘇軾還說:“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悅于人之耳目,而不適于用。金石草木絲麻五谷六材,有適于用,而用之則弊,取之則竭。悅于人之耳目而適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惟書乎!”朋友李公擇,有書九千余,“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所故居之僧舍”,以供眾人和后人閱讀,此仁者之心也。(《李氏山房藏書記》)蘇軾自己也是如此,《東坡先生墓志銘》稱他“平生篤于孝友,輕財好施。”明袁宏道《次蘇子瞻先生事》記載:

子瞻時病暑,至昆陵,居顧塘孫氏宅。疾少向,至陽羨。以五百緡買一宅,傾囊僅能償之。將卜吉移家居矣。夜與人步月,偶至村落,聞哭聲甚哀。子瞻徙倚聽之,曰:“何悲也!豈有大難割之愛觸于心歟?吾將問之。”遂與客推扉而入。一老嫗泣自若。問:“何以哀傷至此?”,嫗曰:“吾有一居,相傳百年,吾子不肖,舉以售人。今日別舊居遷來,所以泣也。”子瞻愴然,問其居處,即所買宅。立招其子,取券焚之,不責一錢,復還舊寓。

這個故事說明,蘇軾厚仁重義,樂善好施,不留意于物,不肯因喜愛物而失本心和天真。

5. 蘇軾“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之說,是為人處事的重要原則,但并非普遍真理、萬能藥方。就詩詞創作而言,有一個留意于物和寓意于物的關系問題。其中“留意”指關心注意,“寓意”指寄托情意。一般說來,先有留意而后有寓意,不可能只有寓意而無留意。蘇軾的詩詞大都以物(景物、器物、事物)為對象,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客觀地寫物,自己作為旁觀者,用自然之眼觀物,就事論事,不帶主觀色彩。如: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望湖樓醉書》)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贈劉景文》)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鷓鴣天》)

此類詩句,詩人留意于物,觀察客觀細致精當,基本上不帶主觀色彩。另一類是以我觀物,借物抒情詠懷,述志說理,但有鮮明強烈的主觀色彩。詩人不僅留意于物,而且寓意于物,留意與寓意相結合,而以寓意為主。如:

千林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喚作“拒霜”知未稱,細思卻是最宜霜。(《和陳述古拒霜花》)

無限青山散不收,云奔浪卷入簾鉤。 直將眼力為疆界,何啻人間萬戶侯。(《俞氏聚遠樓》)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浣溪沙》)

借用王國維的話,前一類詩詞是“無我之境”,主要是留意于物;后一類詩詞是“有我之境”,通過留意于物而實現寓意于物。在這個意義上,就不能說“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

1. 蘇軾聲稱:自己奉令自錢塘移守膠西,對原有之臺進行修補,葺而新之,“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于物之外也。”于是寫《超然臺記》。文有曰:

夫求禍而辭福,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彼游于物之內,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復,如隙中之觀斗,又焉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

這段文字不是寫景物,而是借題發揮。《古文觀止》編者認定文中所說之物指“富貴利達”,相當中肯。古籍中“游”的含義之一是異地為官,也就是說,離鄉背井,入朝為官曰“游”。古代相當一批人,過分看重朝廷中的晉升利達,憂樂系之,一味追求官爵權勢、功名富貴,為之煞費苦心,謀劃鉆營,這就叫“游于物之內”。“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也”,結果,“愛欲系于物”,“物有以蓋之矣”,以致“常眩亂反覆”,昏頭昏腦,喪失理智,大出洋相丑態,甚至招災惹禍。為了擺脫這種困境,必須變內為外,即游于物(朝廷官場、富貴利達)之外。

2.仔細分析,所謂“游于物之外”而不可“游于物之內”,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告別朝廷官場,去民間山林當隱士。蘇軾《和潞公超然臺次韻》詩云:

我公厭富貴,常苦勛業尋。相期赤松子,永望白云岑。清風出談笑,萬竅為號吟。吟成超然詩,洗我蓬之心。

其《趙閱道高齋》詩云:

見公奔走謂公勞,聞公隱退云公高。……功名富貴俱逆旅,黃金知系何人袍。超然已了一大事,持冠而去真秋毫。……乃知賢達與愚陋,豈直相去九牛毛。

可見蘇軾“游于物之外”的第二層含義,也是主要含義,乃指從政為官不可癡迷于物,而應把“物”即官爵權勢、功名利祿、富貴利達視為身外之物,對之當持超脫態度。蘇軾寫道:

古之君子,……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將以自廣其心,使窮達利害不能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為耳。后之君子,蓋亦嘗有其志矣,得失亂其中,而榮辱奪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伊尹論》)

蘇軾通過古今對比闡明,志在大有作為和全其才德的君子應該對官爵權勢、富貴利達持超脫態度,即游于物之外。他還指出,當今不少學者——

始學也既累于仕,其仕也又累于進。得之則樂,失之則憂,是憂樂系于進矣。平旦而起,日與事交,合我則喜,忤我則怒,是喜怒系于事矣。耳悅五聲,目悅五色,口悅五味,鼻悅芬臭,是愛欲系于物矣。以眇然之身,而所系如此,行流轉徙,日遷月化,則平日之所養,尚能存耶?喪其所存,尚安明在己之是非與夫在物之真偽哉?故君子……物之來也,吾無所增,物之去也,吾無所虧,豈復為之欣喜愛惡而累其真歟?(《江子靜字序》)

從歷史上看,在朝為官,游于物之內者易而眾,游于物之外者難而稀。蘇軾便是此類難而稀者。他雖然才華橫溢,但仕途坎坷,多災多難。他堅持正義,敢于諫爭,多次冒風險上書批評朝廷缺失,包括指責大權在握并得到皇上支持的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政新法,因此多次受到排擠打壓懲處。他說:

自知瀆犯天威,罪在不赦,席藁私室,以待斧鉞之誅。(《上神宗皇帝書》)

古人有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臣欲依違茍且,雷同眾人,則內愧本心,上負明主。若不改其操,知無不言,則恐怨仇交攻,不死即廢。(《乞郡札子》)

夫君子之所重者,名節也。故有“舍生取義”“殺身成仁”“可殺不可辱”之語。而爵位利祿,蓋古者有志之士所謂鴻毛敝屣也。人臣知此,然后可與事君父,言忠孝矣。(《乞將臺諫官章疏降付有司根治札子》)

臣每自惟昆蟲草木之微,無以仰報天地生成之德,惟有獨立不倚,知無不言,可以少報萬一。

柳下惠有言:“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臣若貪得患失,隨世俯仰,改其常度,則陛下亦安所用。臣若守其初心,始終不變,則群小側目,必無安理。雖蒙二圣深知,亦恐終不勝眾。所以反復計慮,莫若求去。(《杭州召還乞郡狀》)

這些奏章表明,蘇軾為官忠心耿耿,直道事人,守其初心,始終不變,獨立不倚,知無不言;絕不雷同眾人,隨世俯仰,放棄原則。這些品德的確難能可貴。有這種素養的人,自然把個人的得失升降榮辱置之度外,視官爵富貴功名利祿如鴻毛敝屣。蘇軾不僅口頭上講“游于物之外而不游于物之內”,而且以身作則,身體力行。

蘇軾這種視官爵富貴為身外之物和游于物之外因而對遭受打擊泰然處之的思想品德,還表現在他的詩詞中,如:

無官一身輕,有子萬事足。……簞瓢有內樂,軒冕無流矚。(《賀子由得孫》)

虛飄飄,風寒吹絮浪,春水暖冰橋。……比時富貴猶堅牢。(《虛飄飄》)

知富貴,誰能保。知功業,何時了。算簟瓢金玉,所爭多少。一瞬光陰何足道,但思行樂常不早。待春來攜酒殢東風,眠芳草。(《滿江紅》)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回首向來瀟灑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

悠然獨覺午窗明,欲覺猶聞醉鼾聲。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獨覺》)

蘇軾格外喜愛“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句詩。這是因為它表現了自己的個性:游于物之外而不系于物,使心性不為物所蓋;面對挫折而能保持鎮定,樂趣天真。

“游于物之外而不可游于物之內”的觀點,有其特定用場和適用范圍,不能泛化。就游覽風景名勝而言,應該說既要游于物之內又要游于物之外,內外結合。蘇軾《題西林壁》云: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此詩的主題是不可游于物之內。廬山十分高大雄偉,由眾多峰嶺組成,對它橫看豎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都只能看到某一局部或側面,要想全面真實地認識廬山,談何容易。對于長期生活在廬山的人來說,他們熟悉具體情況,較之外人更了解廬山;但司空見慣,不以為奇,甚至漫不經心,熟視無睹,以至身在廬山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如果能走出此山,與之拉開距離,從外面觀望,看看外面的世界,把廬山與黃山、井岡山、普陀山等進行比較,將會獲得新的認識、感受和發現。對他們而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必要的有益的忠告,提醒他們懂得認識的局限性。但事情還有另一方面:對于從未到過廬山的人來說,要認識廬山,不能光憑道聽途說,還必須身臨其境,深入此山進行考察,才能獲得真知實見。蘇軾寫道:

廬山自古不到處,得與幽人子細窮。(《和劉道原見寄》)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觀潮》)

這兩首詩講的是欲識廬山真面目,必須身入此山中。全面地說,人們為了認識廬山(物),既要鉆進去,入其內,又要跳出來,游于其外,內外結合,缺一不可。筆者認為,蘇軾此詩不是真地講如何認識廬山,而是借題發揮,影射朝廷官場。朝廷官場相當復雜,云遮霧繞,矛盾重重,簾幕遮掩嚴密。仕宦們(臣僚官吏)身在其中,往往不識其真面目,為之所蔽所蓋,這是社會地位帶來的認識局限性。古人講:“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想要識得朝廷官場真面目,仕宦們必須走出去,到民間視察,傾聽民眾呼聲,最好能換位思考,站在老百姓的立場看朝廷官場。果能如此,必然大開眼界。他們應該記住蘇軾的名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人們生存發展需要占有物、使用物和享受物,離開物寸步難行。物對人來說,畢竟是手段而非目的,是物為我所用而非我為物用。生命最可貴,物是生命的奴仆而非主宰。明白這個道理,就叫“達物”和“有自知之聰者”。如果把物看得過貴過重,把物當做人生之目的和主寄,為占有物而活著,而鉆營,因物質得喪而大悲大喜,手忙腳亂,結果,擁有變成被擁有,占用物變成役于物。古人講:“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仁發財。”“貪夫殉財,烈士殉名,其殉一也。”以身(身體)發財殉物和以生(生命)發財殉物,也就是役于物,有意無意地使自己異化為物奴,如錢奴、田奴、房奴、車奴、權奴、名奴等。蘇軾主張君子達物和使用物,而不蔽于物、蓋于物、役于物。他說:

有自達之聰者,乃所以達物。……自達矣,可以無蔽矣,而徇(殉)物則蔽于物。(《與葉進叔書》)

他稱贊司馬光:

其好學如饑渴之嗜飲食,于財利紛華,如惡惡臭,誠心自然,天下信之。……(晚年)不事生產,買第洛中,僅庇風雨。有田三頃,喪其夫人,質田以葬。惡衣菲食,以終其身。(《司馬溫公行狀》)

他夸獎黃庭堅:

其為人,必輕外物而自重者。……意其超逸絕塵,獨立萬物之表,馭風騎氣,以與造物者游。(《答黃魯直書》)

蘇黃二人的共同特點,是于人生真諦有透徹領悟,對錢財之類的物恬淡豁達,達與物還不蔽于物。蘇軾還有這樣一些言論:

以船撐船船不行,以鼓打鼓鼓不鳴。子欲察味而辨色,何不坐于淡軒之上,出淡語以問淡叟,則味自味,而色自形。吾然后知澹叟之不淡。(《淡軒銘》)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臨江仙》)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和子由澠池懷舊》)

不怨天,不尤人,悠哉游哉,聊以卒歲。(《上梅直講書》)

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沁園春》)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八聲甘州》)

這里表達的,還是他那明智、豁達、恬淡、超脫的內心世界,因而能占用物而不役于物。

世俗社會普遍看重和孜孜追求之物形形色色,其中表現為利和名。可以這樣講: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名利來往。不可否認,君子也講名利,需要使用物。但君子之所以別與小人者,在于他們不役于物和殉于物,即不為名利所支配,不癡迷于名利,面對名利的誘惑能保持明智清醒、豁達超脫,不受名韁利索之束縛,深知“身被名牽,樊籠雞鶩;見利忘義,衣冠禽獸”,因而絕不當名奴利奴。對此,蘇軾議論頗多,諸如:

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行香子》)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干忙。(《滿庭芳》)

虛飄飄,畫檐蛛結網,銀漢鵲成橋,……比浮名利猶堅牢。(《虛飄飄》)

無利無名,無榮無辱,無煩無惱。夜燈前、獨歌獨酌,獨吟獨笑。(《滿江紅》)

名與利兩相比較,文士更看重名。名是眾多文士心目中的尤物。蘇軾對名有深刻見解,一再講:

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晁錯論》)

儒者之患,患在于名實之不正(《周公論》)

名重則于實難副(《謝館職啟》)

無其實而竊其名者,無后,……有其實而辭其名者,有后。……名者,古今之達尊也,重于富貴,而竊之,是欺天也(《晁君成詩集敘》)

軾所以得罪,正坐名過實耳。(《答李昭玘書》)

仆細思所以得患禍者,皆由名過其實,造物者所不能堪,與無功而受千鐘者,其罪均也。(《答李薦書》)

由此可見蘇軾的名利觀和物觀。他把名視為虛名,浮名即身外之物,把名過其實、名不副實視為不祥之兆,把竊名視為禍害。這是真知灼見。

蘇軾寫道:

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福。(《超然臺記》)

這里提出了不只是人生而且是人類社會從古至今所面臨的一個重大矛盾:人的物欲無窮(物欲甚多,難以滿足,此種物欲滿足了,新的物欲接踵而至),而世間物(物質生活資料)的供給有限有盡。為此就個人而言,會產生許多苦惱、憂愁、焦慮、痛苦。這就是蘇軾講的“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不僅如此,人們為了滿足自己不斷膨脹的物欲和貪婪,而明爭暗斗,不擇手段,甚至掠奪盜竊,從而產生和激化諸多社會矛盾,影響安定團結。如何解決這個矛盾?蘇軾提出了三項對策: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前赤壁賦》)這是以義待物,廉潔自律。再說,世間之物,有的有主,有的無主,有的供給有限和短缺,有的相當豐富。人們的追求,最好從有主之物轉向無主之物,從緊缺之物轉向豐富豐裕之物,這樣可以避免不少人事糾紛,活得輕松自在。他告訴朋友:“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同上)

“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瑋麗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超然臺記》)“嘗食芻豢者難于食菜,嘗衣錦者難于衣布,嘗為其大者不屑為其小,此天下之通患也。”(《鳳鳴驛記》)言下之意,應該對物質生活持簡樸態度,安貧樂道,不追求奢侈豪華。其《答畢仲舉書》云:

偶讀《戰國策》,見處士顏蠋之語“晚食以當肉”,欣然而笑。若蠋者,可謂巧于居貧者也。菜羹菽黍,差饑而食,其味與八珍等;而既飽之余,芻豢滿前,惟恐其不持去也。美惡在我,何與于物。

……來書云:“處世得安穩無病,粗衣飽飯,不造冤業,乃為至足。”三復斯言,感嘆無窮。

蘇軾這種生活態度在其他書信文章中也有表達。有的研究者總結出蘇軾處窮之法是“七以”,即:安分以養福,寬慰以養氣,省費以養財,無事以當貴,早寢以當福,安步以當車,晚食以當肉。尤其難能可貴的是,蘇軾本人為官多年,克勤克儉,廉潔奉公,安貧樂道。其《后杞菊賦》寫道:

天隨生自言常食杞菊。……因作賦以自廣。始余嘗疑之,以為士不遇,窮約可也,至于饑餓嚼嚙草木,則過矣。而余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貧,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及移守膠西,意且一飽,而齋廚索然,不堪其憂。日與通守劉君廷式,循古城廢圃,求杞菊食之,捫腹而笑。然后知天隨生之言,可信不繆。作《后杞菊賦》以自嘲,且解之云:“吁嗟先生,誰使汝坐堂上稱太守?前賓客之造請,后掾屬之趨走。朝衙達午,夕坐過酉。曾杯酒之不設,攬草木以誑口。對案顰蹙,舉箸噎嘔。……”先生聽然而笑曰:“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為富?何者為美?何者為陋?……吾方以杞為糧,以菊為糗。春食苗,夏食葉,秋食花實而冬食根,庶幾乎西河、南陽之壽。”

自古寒士居家,安貧樂道,受人推崇。蘇軾居官署中,簞瓢屢空,安貧樂道,這是何等的胸襟操守!

人有物質生活,也有精神生活;物質生活是基礎,精神生活是提高升華。上述物欲無窮與供給有限之間的矛盾,集中在物質生活領域;精神生活則海闊天空,不存在此種矛盾。人生在世,對物質欲望和物質需求應節制,以免為物所累,為人所嫉。相反,精神欲望和需求多多益善。這不僅促進自身人格完善,而且受人尊敬,與世無爭。蘇軾寫道:

平生忍欲今忍貧,閉口逢人不少陳。俸薄身輕趙都事,也能作意向詩人。(《謝都事惠米》)

春來濯濯江邊柳,秋后離離湖上花。不羨千金買歌舞,一篇珠玉是生涯。(《絕句》)

此身分付一蒲團,靜對蕭蕭竹數竿。 偶為老僧煎茗粥,自攜修綆汲清泉。(《絕句》)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於潛僧綠筠軒》)

蘇軾鄙薄“俗士”,因為他們片面追求物質生活享受,缺乏高尚精神氣質。精神生活包括心智生活和心靈生活兩個方面,重點是心靈生活,即心志、心性、心神修養。蘇軾強調人貴有志氣和浩氣,他說:此氣“有以蓋天下之人,而出萬物之上”“夫氣之所加,則己大而物小,于是乎受其至大而不為之驚,納其至繁而不為之亂,任其至難而不為之憂,享其至樂而不為之蕩。”(《上劉侍讀書》)

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水調歌頭》)

神以靜舍,心以靜充,志以靜寧,慮以靜明。

……故君子學以辨道,道以求性,正則靜,靜則定,定則虛,虛則明。物之來也,吾無所增,物之去也,吾無所虧,豈復為之欣喜愛惡而累其真歟?(《江子靜字序》)

總之,重視精神生活,加強心性修養,具備優良的心智心靈,就可以己大而物小,己重而物輕,占用物而不役于物,游于物之外而不游于物之內,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嗟夫,物固有以安而生變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得吾說而推之兮,亦足以知物理之固然。”(《滟滪堆賦》)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天堂网2014|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毛片| 毛片一级在线|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91福利免费| 青青操视频在线|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国产v欧美v日韩v综合精品|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午夜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太粉嫩高中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导航|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99视频在线免费|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九色91在线视频| 亚洲第一色网站|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欧美成人日韩|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毛片基地|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网图区|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波多野结衣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3p叠罗汉国产精品久久| 性色在线视频精品| 成人欧美日韩|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玖玖精品在线|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的老师|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免费|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欧美日本激情|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 看看一级毛片| 免费一级毛片不卡在线播放|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欧美色亚洲| 97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 男女男免费视频网站国产| 亚洲成人一区在线| 午夜福利网址| 欧美日韩资源|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成人小视频网| 欧美有码在线| 亚洲男人在线|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视频|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国产1区2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