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本

1973年4月,在宜賓縣(今宜賓市敘州區)縣城北面弓字山修建縣人民醫院建筑施工時發現一座東漢崖墓。崖墓建在弓字山半山腰上,坐北朝南。全墓由墓道、墓門、墓室和兩個小壁龕組成。墓室內放畫像石棺三具,一大二小,均用整石鑿成。大棺在前,其后并列二具小棺。
墓中大石棺身上有一幅浮雕“廚炊宴飲圖”(此石刻現存宜賓博物院)。壁上懸掛著豬腿、雞、魚、菜藍,一廚師立于案桌正舉刀宰魚一條碩大的鱘魚;右面桌旁各坐一人,左面一人背插便扇,左手舉杯,右手持勺;右面一人右手舉杯,左手執壺,主客二人對座,正互相舉杯勸酒。
古代宜賓這塊地盤上聚居的僰人,是一個喜歡酒的民族。漢代的宜賓城為犍為郡和僰道縣治所。漢代推行牛耕,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人均糧食達496.5公斤。[1]僰人傳統農耕中引進了中原先進耕作技術,農田擁有水利設施,糧食產量逐步增長。這里是四川盆地通往云貴高原的要沖,頻繁的政治、經濟、民族和文化和各民族交流往來,促使僰道釀酒業比前代有了較大的發展。
據推測,那時,僰道弓字山東漢崖墓石刻《廚炊宴飲圖》主人宴飲可能用上的酒有五種:
第一種是果酒
人類出現在地球上之前,就已經有野生果子,一棵大果樹如果長在斜坡上,果子成熟后順坡滾動集中到低處,時間長了會自然發酵,果酒也就產生了。古代僰道滿坡都是野山梨、野桃子、野刺梨、野李子、野柿子、救軍糧等,還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野瓜野果,都可成為果酒的原料。
據《史記》載,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受命出使南越國的唐蒙,在當地食過飲到“蒟醬酒”(也有學者認為蒟醬非酒)。他回到長安,向來自蜀地的商人討教,商人們說:“獨蜀出蒟枸醬,多持竊出市夜郎?!盵2]從來自蜀地的商人口中,唐蒙了解到蒟醬產自蜀南僰地,然后經貴州南部直接運到廣州,獲知了一條從蜀南經夜郎牂柯江通往南越國的便捷道路。他將此事稟告漢武帝,并強調如果能開通此道,對于統一南中國要便利得多。漢武帝批準了他的建議,命其修筑通往南越國的南夷道。
南夷道“自僰道抵牂牁江”,于漢武帝元光(公元前134年—前129年)中在秦“五尺道”基礎上修成。它進一步溝通了巴蜀和滇黔的交通,使原來交通閉塞的僰道成為大漢朝廷與西南邊疆交通要道上的樞紐,為僰地果酒(滇黔山區盛產水果)的釀造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源。
元人《酒小史》列出歷代酒名106種,其中就有“南粵食蒙枸醬”。這應是僰地當時已經能夠釀制果酒的一個輔證。
第二種是清酒
顧名思義,“清酒”清澈透明,這也許是采用特殊辦法進行了提純和過濾。其釀造選料不單純用稻米,還用黍、稷等,釀造時間較長,一般“冬釀接夏而成”,即第一年冬天釀造,第二年夏天才能釀成。東漢張衡在《南都賦》中寫道:“酒則九醞甘醴,十旬兼清。”專家們推算,“清酒”酒精度含量更高,那時一般酒為5度左右,而清酒估計度數在10度左右。
一般認為,僰人的東鄰巴人率先釀造清酒?!端涀ⅰそ罚骸敖洲燈~腹縣(今奉節)之故陵……江之左岸有巴鄉村,村人善釀,故俗稱‘巴鄉清,郡出名酒?!盵3]此酒名貴,飲譽遐邇,以至秦襄昭王與板楯蠻(巴人的一支)訂立盟約時,以此為質:“秦犯夷,輸黃龍一雙。夷犯秦,輸清酒一鐘。”
我國古代交通是南船北馬。長江,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溝通巴郡與犍為郡,為僰人向巴人學習清酒釀造技術提供了通道,這在向家壩考古中發現的一些峽江陶器可以得到輔助證明。
第三種是咂酒
咂酒,既是指一種酒,也是指一種飲酒習俗?!斑啤奔次钡囊馑?,“咂酒”指借助竹管或蘆葦管等中空管狀物把酒從器皿中吸入口中直接飲用。
咂酒的釀制原料為蕎麥、大小麥、豆類及毛稗等帶殼雜糧。釀制程序是:將帶殼雜糧煮熟,然后倒入簸箕內攤開扒散,拌勻酒藥(一種采集當地草、木本藥物制成的酒曲),大約10公斤雜糧拌兩三斤酒藥,待冷卻還有些余溫時,舀進大的敞口容器,并灑上熱水,加蓋密封好后,捂熱發酵,直至發透。
如果是在冬天,須用棉被蓋在敞口容器上,起到增溫的作用,這樣要完全發酵大概要三天三夜。如果是在夏天,則只要兩天兩夜。發酵后,將原料舀入陶壇罐里,三天以后,摻進同發酵好的酒槽等比例的水,使其汁糟分離。糟散為粒。珍珠般的粒子漂浮在面上。撥開珍珠,酒汁香醇,呈澄黃色。夏天,最快密封一個星期后即可開壇飲用;春季和秋季,則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冬季成酒時間需長達3至4個月。
咂酒也可能是僰人向蜀人學習的結果。李時珍《本草綱目》云:“秦蜀人雜麻酒,用稻麥黍秫,藥曲小嬰封釀而成,以筒吸飲。”[4]據傳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劉邦詔準咂酒為貢酒。
宜賓民間傳說晚清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與洪秀全鬧別扭后,領兵自黔入川,路過筠連和興文苗寨,與苗族同胞歡聚共飲咂酒。他趁酒興,即席作詩一首:“千顆明珠一甕收,君王到此也低頭。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得長江水倒流?!薄懊髦椤笔侵父≡诰扑系摹罢渲椤被驓馀?, “低頭”是說低頭咂飲,“五岳”、“擎天柱”分別指雙手和吸管。詩寫得很有氣勢,把飲咂酒時豪邁的氣概,描繪得形象而生動。
今天宜賓市范圍內的苗族和彝族中還一直流傳著咂酒的習俗。
第四種是米酒
米酒,即今天宜賓人稱的醪糟酒、甜酒,又稱窨酒。這是一種以糯米為原料釀制的酒,色白,稍渾濁,后勁足。釀米酒先要把糯米浸上一天一夜,第二天撈起淘盡,晾十多分鐘后放在木甑子里蒸熟成飯。接著把糯米飯在簸簸里攤涼開后加適量涼開水拌和酒曲粉,用木勺攪勻,再倒入適中的陶罐里,用手在罐中間掏一個小窩,然后用木蓋把陶罐蓋緊。陶罐四周圍裹上一層厚厚的稻草,上面鋪上草簾子或棉絮,讓糯米飯在里邊發酵。這樣經過7天后,揭開蓋子,在陶罐中再加一些涼開水(1斤米約加3斤水),再過四五天,糯米飯就釀成了醪糟酒。
醪糟酒的釀造離不開稻谷的豐收,僰地的水稻種植業有著悠久而先進的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宜賓先后出土了一批東漢務農陶俑,身高30—90厘米不等,其造型是戴圓平頂帽,身穿短衣,持鏟和簸箕等農作工具。
1977年在宜賓市(今宜賓市翠屏區)真武山漢墓內出土了一件陶田模型,長49.8厘米,寬31厘米,厚3.5厘米的模型內設有水田、水塘、魚塘和渠道,反映了當時種稻、養魚、蓄水良性循環的關系。
從陶田看,當時僰道的水稻種植技術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稻田內有成行的稻窩,水塘和魚塘的堤壩(土坎)高于水田,有排水缺口,是自流灌溉。水塘和魚塘連在一起,養魚和蓄水并舉。蓄水池的水排到魚塘中后,水能沿著養魚塘沖轉一圈后通過排水口洞排出。排水口洞的洞底部和養魚塘的底部高度相等,能將魚塘的水全部排干,便于捕魚。
令人驚嘆的是陶田顯示了東漢時的僰道已經用插秧法來種水稻。在漢代,長江流域的農業生產總的來講仍比華北黃河流域落后,東漢時這一地區大部分地方仍用“火耕水耨”的方法來種水稻。這是一種直接把種子播到稻田里的方法,而不是先育秧,然后把育好的秧子移植到稻田里。東漢人應劭在《漢書集解》中記載了這種方法:先把稻田中的草一把火燒光,然后直接把種子播到稻田里,灌水讓其生長,草與稻并長后,全部割去,再一次灌水,草死,稻獨長。這種方法使草稻雜生,除草極為困難,而且還需休耕一年。
用稻秧移植法來種水稻能夠精心地培育苗圃中的幼苗,通過分蘗而使苗葉增多;而其余田地則得以保持肥沃,并可以在育苗期間種植其他農作物。偏僻的僰道實行插秧法種植水稻,且綜合蓄水養魚,這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
稻谷的豐收,使漢代僰道米酒普遍地進入了僰道人居民的社會生活。
第五種是白酒
白酒,即蒸餾酒。 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屏山縣沙壩發現陶制釜甑,釜、甑分置,釜頸內壁有一隔圈,甑可置于其上。在宜賓市臨港開發區還出土了底部有箅孔的銅甑(待考證其時代)。這些陶甑和銅甑雖能證明僰人掌握了“蒸”的技術,還不能足以證明其已掌握了“餾”(將蒸發的氣體收集冷凝成液體)的技術。
但與宜賓同飲一江水的上海市博物館,卻收藏了一件東漢時期的青銅蒸餾器。該蒸餾器由甑和釜兩部分組成,通高53.9厘米,冷凝室容積7500毫升,貯料室容積1900毫升,釜體下部可容水10500毫升。在甑內壁的上部有一圈穹形的斜隔層,可積累蒸餾液,而且有導流管將冷凝后的液體引至甑體外面。1981年,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先生撰文《漢代青銅蒸餾器的考察和實驗》,介紹他親自做了多次蒸餾實驗,所得酒平均酒精度 20度左右。[5]
以上五種酒,僰道弓字山東漢崖墓石刻《廚炊宴飲圖》主人究竟喝的是哪一種呢?
我們用排除法來分析,第一,從飲酒的酒盞體積不大來看,不可能是用野山梨、野水蜜桃、“救軍糧”等釀制的果酒;第二,從僰地漢代水稻種植業發達,稻谷的豐收來看,不會是用黍、稷等釀造的清酒;第三,從《廚炊宴飲圖》中賓客二人舉盞飲酒的方式來看,不屬于插管而飲的“咂酒”;第四,漢代犍為郡僰人善于學習,雖然已經掌握了清酒、咂酒的釀造技術,但在僰地居于主流地位的仍是米酒,即人們說的窨酒、醪糟酒;第五,蒸餾白酒的技術則復雜得多,并且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那樣貴重的青銅蒸餾器,只有宮廷和貴族上層才能用上,民間不可能普遍使用,而犍為郡僰人漢代是否已經能夠釀造出蒸餾白酒,還有待考古發現提供更多的證據。
據上面分析,僰道弓字山東漢崖墓石刻《廚炊宴飲圖》主人宴飲的酒,最大可能是醪糟酒,而且應該是將醪糟酒經過沉淀和過濾后得到的窨酒。
注釋:
[1]參見吳慧:《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農業出版社1985年。
[2]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傳》,中華書局1982年。
[3]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4]李時珍:《本草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1978年。
[5]馬承源:《漢代青銅蒸餾器的考古考察和實驗》,上海博物館集刊1992年。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