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燕


科學史專家馮漢鏞先生在《巴蜀科技史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一書里說:在階級社會里,衣著的顏色乃表示一個人的身份,如衙役穿皂衣,平民穿白衣,官按等級穿藍、紫、紅衣,惟皇帝老官穿柘黃衣。所以在川劇《眼藥酸》里,眼科醫生的衣服,周身都繪有眼睛。這種穿戴,正合《禮記·曲禮上》關于“禮,不逾節,不侵侮,不好狎”的規定。而上述各色衣服(不包括白衣),無疑都是經過印染加工而成的。
作為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中國也是一個最早掌握印染技術的國家。
一、“鐘氏染羽”的意義
我國先民的著色涂染的審美活動,可以追溯到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時期(距今2.7萬年左右)。考古工作者從用魚骨和貝殼串成的首飾的孔中,發現了呈朱紅色的顏料——赤鐵礦粉。而距今5500年的河南青臺遺址所出土的絞經羅紋織物,則被涂染成絳色;距今4800年的浙江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絲帛和絲繩,也有涂染過紅色的殘跡。
進入階級社會以后,《詩經·小雅》里出現了“終日采藍”等句子,說明在春秋以前,人們已經發現并能使用藍色染料。幾乎同時代的《論語·陽貨》也說:“不曰白乎!涅而不緇?!蹦呛谕?,緇為黑色。雖用涅沒有染上黑色,卻也意味著當時已發現了黑色染料。至于《周禮·地官》則已立有“掌染草”一職,春、秋時收染草,到秋季需用時再分發給“染人”。其收購的染草中已有藍、茜,橡斗之屬——比起以前發現的,品種上顯然有所增加。
隨著時間推移,不僅發現的染料品種日益增多,而且印染技術,也逐步提高?!盾髯印返摹扒喑鲇谒{,而勝于藍”,《淮南子》的“今以涅染紺,則黑于涅”,都是技術進步的標志??脊殴ぷ髡咴陂L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出土有印花敷彩紗衣,這已是印花和彩繪相結合的高級絲織品。印花是在織物上用型板局部染色顯花的工藝,彩繪(敷彩)是在織物上按紋樣著色填彩。實際上,早在商代中原,就已出現了絲綢手工提花技術,西周到戰國時期的屬于多彩提花的高級絲織品——兩色錦和三色錦也已被考古發現所證明;而從對山頂洞人以來的考古遺址的發掘證明,中華先民們對用于彩繪織繡色彩的朱砂、空青、石黃等礦物顏料以及靛藍、茜草、梔子、紫草等植物染料是十分熟悉的,而且運用也極得心應手。因此,無論染絲染麻還是染鳥羽獸毛,皆形成一套獨特而完備的工藝技術——這在《周禮·考工記》里被記載得很清楚:
鐘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熾之,淳而漬之。三入為纁,五入為,七入為緇。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鐘氏染羽毛,要先準備好染液。這種染液是用水浸泡朱砂和丹秫(即紅高粱)三個月,然后用火炊煮;同時用蒸朱、秫的湯沃澆所蒸的朱、秫,接著再蒸一次,這樣得到的染液便很濃;再用染液染羽毛。連續染上三次,羽毛的顏色就會變成纁色(即淺紅色),染上五次則變成緅色(黑里帶紅的顏色),染上七次便形成緇色(黑色)了。
這一段中關于“三入為纁,五入為緅,七入為緇”的敘述,說的是用茜草色素作為紅色媒染染料染纁為地,再以青礬石等交替媒染而成色和緇色。研究者指出:這一工藝,乃后世“植物染料鐵鹽媒染法”的先聲,“是中國早在周代就使用化學反應原理染色的典型記錄”(《中國文化史三百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38頁)。
《考工記》“鐘氏染羽”一節談的是羽毛的染色(染羽是為了裝飾旌旗和王后的車輿)工藝。我們發現,《考工記》里并無染絲染麻的記錄。這是什么原因呢?就一般而言,染絲染布上色較易,染羽染毛則相對困難些。而周人大致已解決了這個問題,掌握了羽毛著色的秘密——這就是使用朱、秫。其中丹秫(紅高粱)性黏,可使以朱砂為主的顏料牢固地附著于羽毛上。由于發明了這種黏性染色術,所以《考工記》才特意記錄于此,以示時人和后人。至于染絲染麻,大致周以前便已不算什么秘密了,故而無特別記述的需要。(當然也可以用“染羽”之法來染絲麻,使之色彩保持長久。)
與此相應,《考工記》“氏湅絲”一節還記錄了蠶絲漂白的先進工藝。這就是“以涚水(即清灰水,過濾后的灰水)漚其絲七日,去地尺暴之(將絲放在距地一尺高的架上讓陽光曝曬)”;然后“晝暴諸日,夜宿諸(作“浸在”解)井(共)七日七夜”;然后再用欄木灰水沃澆在帛絲上,將它放在光滑的容器內,均勻地灑上蜃(即大蛤蜊)粉這種流行的白色涂料,每天早上用清水過濾掉蜃粉的粗滓,再擰干帛絲曬干,抖去細灰;然后又依次用欄木灰水、蜃粉重復上述工藝。如此七天七夜后,再在白天以曝曬,夜間則浸入井水。這樣又是七天七夜,終于可得到又白又亮且柔順光滑的絲帛。
《考工記》的這段記載,說明當時治絲業十分發達,已經建立起包括漂絲在內的一整套嚴格的工藝程序。那時候,社會上還存在一批專以漂白為職業的手工業婦女,稱“漂母”。據《漢書·韓信傳》記載,漢初名將韓信,在失意受辱于胯下時,曾得到漂母一飯之恩,說明“漂母”這一職業一直延續到漢代。
二、“畫繢之事”的內容
在《考工記》中,還提到了“畫繢之事”:
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青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五采備謂之繡。土以黃,其象方,天時變?;鹨脏?,山以章,水以龍,鳥獸蛇,雜四時五色之位以章之,謂之巧。凡畫繢之事,后素功。
所謂“畫繢”,就是在織物或服裝上用調勻的顏料或染料作局部涂畫,或用彩絲刺繡,從而形成五彩絢麗的圖案花紋。據聞人軍《考工記導讀》(巴蜀書社1996年版)一書介紹,有人對出土的周代繡痕作分析時,發現了當時印染加工業中有一個關于“繡畫并用”“草石并用”的復雜工藝過程:這就是先用植物染料將絲帛染成一色,然后用另一色絲線繡花,再用礦石顏料畫繪。前舉“畫繢之事”的那一大段文字,便是以各種顏色繪制各種圖案的具體方法?!昂笏毓Α?,說的是在上顏色后,再畫白色背紋加以襯托。至于《論語·八佾》中的“繪事后素”,則說的是先有白底子,然后才繪畫。其工藝程序剛好調個個。
三、“染人”“司服”的職能
《周禮》之《天官》還記載說,周朝專設有“染人”一職為宮廷“掌染絲帛”?!胺踩?,春暴練,夏玄,秋染夏(按:謂染五色),冬獻功。掌凡染事。”《周禮》的《春官》又記有“司服”職官,?!罢仆踔獌匆路嫫涿锱c其用事?!鄙鲜觥犊脊び洝防镪P于印染、畫繢之事,便分屬“染人”“司服”所管。按“畫繢”所繪文章黼黻龍蛇鳥獸等,均為司服監管之列。因為在那時,是按十二章服制(包括鞋、帽)規定的顏色與花紋分等級的。所謂十二章,按《尚書·益稷》的說法,是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雉雞)、虎、蜼(長尾猴)、藻、粉米、黼(斧)、黻(亞)。周天子的服飾必須是用象征天地之色的“玄冠黃裳”,上衣花紋要用日、月、星辰,下裳要用山、龍、華蟲的圖案。至于諸侯士大夫們的穿戴顏色和花紋也有規定,不能和平民相混淆;官職極低的士,則不能穿彩色織物(包括彩繡),這就是“士不衣織”。否則便是以邪犯正,要受處罰。這種森嚴的社會等級制度向上自皇帝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服飾文化不斷提出高要求;而這種高要求則反過來推動了包括印染文化在內的中華服飾文化的持續發展?!幢銖倪@種角度看,奴隸社會對原始社會也應是一種進步,而封建社會對奴隸社會亦是一種進步。
作者:西南民族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