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宇
摘 要:人類探索未知社會的智慧及勇氣,可以表現為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各種精神力量。中國傳統繪畫博大精深,文化沉淀歷經千年,每幅畫作中都承載著獨有的思想理念和獨特的審美趣味。自古迄今,許多藝術作品都能表現出自身的文化價值,都可以不同程度體現出某一特定時期的藝術精神以及大眾審美。絢爛多彩的中國古典藝術,特別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眾多文化作品,均體現出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在藝術造型表現方面也反映出顯著的美學特征及獨有的精神文化。繪畫與精神理念相互交融,從中可以深刻地體會到我國古典哲學藝術精神。文章將中國傳統繪畫的藝術精神與“天人合一”“有無相生”“君子比德”的哲學思想理念相結合,分別探討分析中國傳統繪畫中藝術精神的當代價值。
關鍵詞: 中國傳統繪畫;“天人合一”;“有無相生”;“君子比德”
一、哲學藝術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潮中的呈現
擁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沉淀都在古典藝術精神當中體現出來,是眾多勞動人民和藝術家的智慧結晶。中國古典藝術精神歷久彌新,在不斷發展變化中形成了一個較為嚴密的文化體系。同樣中國傳統繪畫中的藝術精神也在不斷變化發展,為當代藝術家的繪畫實踐和創作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促使許多油畫、雕塑等國外優秀的繪畫理念和繪畫技巧傳入中國。現當代藝術家在進行繪畫創作時,以傳統繪畫藝術精神為實踐基礎,進而吸收國內外優秀繪畫理念,逐步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藝術風格。
中國傳統繪畫追求客觀物象與主觀情感的協調統一,是對內外兼修的崇高品質的注重,是對高尚精神的追求,是一種具體物象與抽象表達之間的繪畫意象表現,通過對具體的客觀物象的描繪,表達繪畫者內心真實的思想情感。藝術伴隨人的誕生而誕生,并不斷發展。羅曼·羅蘭曾說:“藝術是發揚生命的,死神所在的地方就有藝術。”藝術的價值體現在它是心靈律動的形式,是情感的符號;藝術是想象力馳騁的原野,是自由創造的天地,是人拯救自己的方式,也是完善人格的途徑。中華民族不是把藝術作為彰顯手段的方法,而是將其看成道德、情操、智慧的來源,是培養完美人格的最佳途徑,所以這就是禮樂文化產生和始終受重視的原因所在。
從總體上來說,繪畫的藝術追求在于神韻和氣韻的表現,并不拘泥于外形的相似,追求的是齊白石所說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注重描繪物象和其內在特征,并且在繪畫過程中融入畫家的思想和情感,用畫筆將獨特的藝術審美描繪出來。在真實再現客觀物象的同時把握客觀物象的內在精神,將畫家的思想情感融入物象中,做到情景交融。中國畫注重表達物象的趣味性, 并在此基礎上融入畫家想要表達的情感,在創作過程中不刻意強調物體的表面形象特征,而是注重物象本身的神韻。中國畫重神似不重形似,重意境不重場景,強調藝術作品的意境,注重神韻,以其古韻和內涵的,讓人們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一)“天人合一”——神遇而不以目視
“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可以說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長河中最為璀璨絢麗的一顆明珠,在世界文化藝術中綻放無限的光芒。古時眾多思想家和政治家各抒己見,百家爭鳴,其中莊子提出的“物化”思想使后期的藝術家受到較大的啟發,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物化”就是“物我同一”“天人合一”的觀點,是道家思想的總結,主張將審美的主體幻化成客體,例如“莊周夢蝶”中便體現出這一觀點;另一主張是將審美的客體幻化成主體,在《莊子·秋水》中的“知魚之樂”得到體現。他在《莊子·養生主》中提出“神遇而不以目視”,指出要從精神上去感知事物的特點。人與大自然是水乳相融的,要用心靈去感知物象,與其融合,將從自然中發現的內在規律加以主觀能動性地改變,從而順應社會的發展變遷。老莊美學使后世的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上深受啟迪,提倡畫家在深入觀察大自然后,用心感悟其中的情感并將其融入畫作中,從而進一步引發與觀者之間的共鳴。縱觀中國傳統繪畫,畫家的靈感來源于生活,但追求的精神境界高于生活。
清代的著名畫家鄭燮,尤善畫竹,他常對自然界中各種竹子的形態進行仔細觀察,做到心中有數,再為其注入自身的藝術理念與感悟,因此他將畫竹分為三個階段,以供后人學習參悟。第一個階段被稱為“眼中之竹”,是對物象最初的感受和體驗,這就要求畫家仔細觀察自然界中竹子的形象特點;第二個階段是“胸中之竹”,畫家在觀察竹子的形象特點后,經過藝術家的審美判斷和藝術構思,使用夸張、變形等藝術手法對造型進行進一步加工;第三個階段為“手中之竹”,是最后“物化”的結果,是藝術家對大自然中的竹子進行提煉加工,并將自身情感融入之后的最終表現。鄭板橋畫竹之所以能夠到達師法自然卻又高于自然的境界,是因為他將竹子與人的思想境界高度統一,將主客觀實際相結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從另一個側面來說,這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理念的體現,正是因為畫家不斷賦予竹子自身的情感,才使觀者感受到竹子虛心正直的高尚品格。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我國傳統繪畫在吸收國內外優秀繪畫理念的同時,也在不斷探索新的繪畫材料及繪畫方法,為我國傳統繪畫注入新鮮的血液。“天人合一”思想觀念要求畫家深入大自然,在自然中尋求最本真的創作靈感。雖然手機、相機等具有拍照功能的電子設備以及互聯網的興起,為藝術家們的繪畫創作提供了便利條件,但我們在觀看照片時,只能局限于有限的景色,無法感受到大自然帶給我們的強大沖擊力,這時藝術家們就應該擺脫新媒體的束縛,回歸大自然自我體驗與感受,從而創作出獨一無二的藝術作品。
(二)“有無相生”——妙在似與不似間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到“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是描述樂曲節奏間歇的,“無”和“有”相比更富有表現力,更能引起聽眾共鳴。中國古代道家哲學提倡“有無相生”,老子是用“有”“無”來說明宇宙本源的第一人,“道之為物,惟恍惟惚”,道是“有”“無”的統一,認為“無”是事物的本源,比“有”更為真實,是事物的根本,因此他追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就我國傳統繪畫而言,虛實相生,似與不似,都是畫家通過繪畫表現出的對“道”的感悟體會。古代畫家在描繪物象時不會看一筆畫一筆,而是似與不似之間追求萬物“道”的本源。因此在他們筆下的自然萬物,不是自然界中單純的客體,而是承載著畫家內心豐富情感的事物。
我國近代畫家齊白石曾說:“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他畫蝦的腿,十對、八對、六對……最后變為五對時,才發覺這樣的蝦更為傳神。白石老人不僅注重描繪物象和其內在特征,在創作過程中還不斷融入自身的思想和情感,用畫筆將獨特的藝術審美物象描繪出來,表達意境深遠之感。在傳統繪畫中,畫家創作的目的不是描繪客觀物象,如何讓筆下的物象更好地體現“有無相生”的意境才是畫家的著力點。
客觀世界的變化必然通過人們的哲學思想與美學思想反映出來,進而影響到文藝創作。
二、當代中國古典繪畫的發展現狀
人類在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的同時,感受美的能力也得到了發展。自然美育在中國古典美學中之所以能占據重要位置,是因為儒、道、佛三家哲學,無一不主張與人與自然的融會貫通、和諧統一。“天人合一”作為自然美育的理論基礎,滿足了文人志士、騷人墨客對自然美的追求,這對培養人們的審美感受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因此,自然美育才得以延續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時代的開放進步使得中國畫家開始將西方的美術理論、技法引入中國畫的創作中。這一時期出現了一批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美術大師,代表人物是徐悲鴻。徐悲鴻自小學習繪畫,有著深厚的中國傳統繪畫功底。后在日本、法國以及歐洲各國學習繪畫的過程中吸收借鑒,使得他的作品有了明顯的中西融合的特點。他對于造型、光源和結構的深刻認識,都源于西方繪畫對他的啟發。他筆下的動物被賦予了人格化、民族化的特征,具有強烈的時代意義。如徐悲鴻的代表作《八駿圖》,以周穆王的八匹駿馬為題材,八匹馬沒有被韁繩束縛,展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構圖和結構方面有濃重的西方繪畫的特點,畫作兼用工筆和寫意技法,將馬的形態通過水墨渲染表現出來。整幅作品中,馬迎面而來,有著強烈的透視感,沖擊力十足。因為徐悲鴻接受過系統的西畫教育,所以他在透視法運用上有很高的造詣,這使得其作品中馬的形象尤為成功。
隨著中國和世界各國的交流日益密切,藝術的交流也越發頻繁。藝術家們博采眾長,廣泛吸收各國優秀的繪畫技法及繪畫理念,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繪畫風格。當然,這些繪畫風格的形成離不開畫家觀察自然后得到的真情實感,使繪畫作品與觀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三、結語
在當今時代,美術交流愈發頻繁,而中國傳統繪畫也要探索現代轉型之路,這是中國畫家們所要走的一條艱辛的道路。保留中國傳統繪畫中完善的技法以及寫實寫意的平衡,是轉型的基本要求。而在此基礎之上,要對國外的繪畫理念以及手法做選擇性地吸收借鑒。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在這個目標還沒達到的時候,首先要做的是真正理解中國傳統繪畫的內涵精神,因為這才是中國繪畫的靈魂。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審美水平越來越高,所以,新時代的繪畫作品,必然是能描繪出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
參考文獻:
[1]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中國畫學研究:品格與意境[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
[2]孫其峰.孫其峰講花鳥畫[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
[3]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4]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