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裴文斌
摘 要:五代時期形成了“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兩大花鳥流派,分別以徐熙和黃筌為主要代表人物。其中黃筌以工筆畫為主,又稱“黃家富貴”,他在作畫時先勾勒出物象的形態,再用墨色由淺及深進行順次渲染并賦以色彩。而與之有差別的寫意花鳥畫以徐熙為代表,又稱“徐熙野逸”,作畫時多用變化的筆墨表現出物象的形態與內部結構,更多地追求物象的神似。五代時期形成兩種迥異的花鳥畫風格,為后世花鳥畫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兩派的筆墨繪畫技法影響了宋元及以后千余年的花鳥畫壇。文章對五代時期花鳥畫家徐熙藝術風格形成的歷史背景、代表作品、繪畫風格特點以及對后世的影響及啟示這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徐熙野逸”;落墨法;“輕秀”
魏晉南北時期中國花鳥畫的發展進入了萌芽時期。隨后從唐代至五代,花鳥畫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花鳥畫成熟時期最具代表性的黃筌和徐熙,建立起完整的花鳥畫體系,以二人為代表的兩派花鳥畫風有“徐熙野逸,黃筌富貴”之說。徐熙“志節高邁,放達不羈,以高雅自任”,他善畫花竹、禽魚、蔬果、草蟲,經常漫步游覽于田園苗圃,所見景物多為汀花野竹、水鳥淵魚等。每遇景物,必細心觀察,故傳寫物態,皆富有生動的意趣。在畫法上他一反唐以來流行的暈淡賦色,另創一種落墨的表現方法。這種題材和畫法都表現出他作為江南處士的情懷和審美趣味,與妙在賦彩、細筆輕色的黃家富貴”不同,形成另一種獨特風格,被宋人稱為“徐熙野逸”。徐熙的孫子徐崇矩、徐崇嗣、徐崇勛皆善畫 。
一、“徐熙野逸”產生的歷史背景
徐熙出身于歷代仕宦的江南名族,但他本人畢生從未做官。徐熙之所以能夠這樣行事,與他特殊的身份有關。他的祖父徐溫是南唐開國帝李忭的義父,作為南唐統治者來說,三朝君主都對徐氏倍加禮遇,而徐氏家族中的一些人對其的政治態度卻是不合作不理睬,徐熙便是這樣。他本人以“布衣”身份往來于朝廷,頗有笑傲江湖之態。這樣的個人作風,加上江南固有文風的長期熏陶,使他的花鳥畫創作呈現出“野逸”的風致。
徐熙的繪畫多選自然中的汀花野竹,親自觀察物象形態并加以寫生,充分發揮創造精神,他閑適曠達的心緒使得他的繪畫風格自成一家。
二、“徐熙野逸”繪畫藝術分析
(一)日常有趣的題材
野逸風格的題材,多為自然中的汀花野竹、水鳥淵魚等,來源于日常生活的常見物。雖然這類題材很普通,但被淡泊的心境渲染之后,更加耐人尋味。《宣和畫譜》記載了這樣一段話:“徜徉游于園圃間,每遇景輒留,故能傳寫物態,蔚有生意。至于芽者、甲者、華者、實者,而四時之行,蓋有不言而傳者。”這充分說明了對野逸題材形似傳神的表現。
(二)骨法“輕秀”的造型
以野逸題材為主的徐熙花鳥畫的造型特點,郭若虛總結為“翎毛形骨貴輕秀”。
有關昆蟲的造型,以《豆莢蜻蜓圖》最能體現其“輕秀”的特點,絹本設色,由故宮博物院收藏。圖繪一枝豆莢,綠葉攀附枝上,生機勃勃,紫色的小花初開,一只蜻蜓聞香而來,停留在豆莢枝上,蜻蜓尾部彎曲,翅膀輕薄透明,栩栩如生。“蜻蜓的造型 ,強調了修長的身體,給人‘輕秀'的造型印象。”再細觀畫法,輕墨淡染,只強調整體濃淡節奏的墨韻和諧。技法上,以中鋒細筆勾勒豆莢枝葉的輪廓,用花青、石綠輕染,以白粉點花瓣,線條沉穩,色彩豐富,形象寫實逼真。
(三)微妙多變的筆墨
徐熙畫品可謂“神妙俱完”,以“自然”勝,他的“落墨法”以筆墨為主要的造型語言,作畫時不在乎對象的外在,而是直指內涵,色彩僅起到輔助的補充作用。正如《圖畫見聞志》所記:“落墨為格,雜彩副之,跡與色不相隱映也。”徐熙撰《翠微堂記》云:“落筆之際,未嘗以傅色暈淡細碎為功。”《宣和畫譜》卷十七載“且今之畫花者往往以色暈淡而成,獨熙落墨以寫其枝葉蕊萼,然后傅色,故骨氣風神,為古今之絕筆。”
《雪竹圖》似是最能體現其“落墨”風格的,現收藏于上海博物館,絹本墨筆畫。刻畫的是江南雪后酷寒中的竹石枯木。枯石后挺立著三枝較粗的竹竿,旁邊竹竿形態各異,有的彎曲,有的折斷,又有一些細嫩叢雜的小竹錯落其間,給人生機盎然的感覺。此圖沒有落款。
在刻畫上, 勾皴與暈染、粗筆與細筆、濃墨與淡墨、墨染與留白兼施并用。在表現技法上主張以筆墨為主,用多變化的水墨勾勒出樹葉的葉筋,竹葉和竹枝用淡墨畫出,再用濃墨強調結構,背景顏色較深,以突顯畫面主體,使前后的層次分明。此畫作者將竹節處作為畫面墨色最重的地方,這樣主體就顯露出來了,竹節處墨色層次分明。而此畫中的石頭沒有用線勾勒,而是借助背景色烘托出石頭的形態。可以推測出作者畫石頭的內部結構時先用水把絹稍微打濕,再用由淡及重層次分明的墨筆皴成,水與墨融合在一起,使畫面生機勃勃。樹干的畫法和石頭的大致相同,體現出屹立在酷寒中的樹木蒼勁而古雅的姿態。同樣是謹嚴的寫實作品,與北宋盛行的“細勾填彩”、務求逼真的畫風相比較,顯得率意而出格, 然而卻有更多變化,更富情趣。
三、“徐熙野逸”對宋代以后繪畫的影響及啟示
五代時期形成兩種迥異的花鳥畫風格,為后世花鳥畫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兩派的筆墨繪畫技法影響了宋元及以后千余年的花鳥畫壇。
徐熙畫派被易元吉和崔白等畫家在北宋時期發展延續。米芾非常欣賞易元吉的花鳥畫,稱贊他是“徐熙后一人而已”。《宣和畫譜》記錄的易元吉的作品有245幅。
易元吉的畫風,總體上是調和“黃徐異體”的一種新思路,但和趙昌相比,他和徐熙的江南畫派更接近。首先,從選題來看,趙昌多畫牡丹、芍藥、海棠一類“富貴”花卉;而易元吉不是將山野中的猴作為自己的長項,就是畫一般的花鳥,與徐熙同屬“野逸”派系。其次,從畫法來看,趙昌以調色著稱,和“諸黃畫花妙在賦色”一致;而易元吉則崇尚清淡,米芾《畫史》稱之為“逸色筆”,即水墨淡彩。
趙昌、易元吉對崔白的繪畫技法具有深遠的影響。如趙昌一樣,崔白繪畫務求淡雅。據史書記載,崔白“尤長于寫生”。《宣和畫譜》中卷十八說他“殆有得于地偏無人之態”。他的作品兼具形神“體制清贍,作用疏通”,體現出與院體截然不同的野趣與盎然的生機。
明代徐熙畫派發展至大寫意階段,進入成熟時期。陳淳,號白陽山人,與徐渭受“野逸”畫風的影響,并稱“青藤白陽”。一花半葉,有的以色彩點染,有的潑墨任性揮灑,開創了明代寫意花鳥的新格局,對后世的花鳥畫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同時期的徐渭,號青藤道士,現藏于南京博物院的《雜花圖》是徐渭的代表作。他運用勾、點、染、皴等多種嫻熟筆法,描繪出變幻萬千的水墨風韻。
清代以后,徐熙畫派成熟的小寫意畫家有揚州八怪中的華巖、邊壽民及海派的任頤等。黃家畫派受到寫意花鳥大發展的沖擊,兼容了一些造型夸張的要素,代表人物有嶺南畫派的居氏兄弟、海上畫派的“三任”等。
寫意花鳥畫發展到近現代,以吳昌碩和齊白石的成就最高。吳昌碩將書法用筆融入繪畫,不拘成法;齊白石多選生活常見事物為題材,追求“似與不似”之間。雖然寫意花鳥畫發展到近現代,各家風格各不相同,但是徐熙畫派對于現代人的啟示和影響是深遠的。
參考文獻:
[1]程偉.黃徐體異之畫風溯源[J].藝術探索,2006.
[2] 徐書城.《宋代繪畫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3]夏起聰.黃筌徐熙繪畫藝術比較[J].武漢教育學院學報,2001.
[4]張勁.淺談“黃徐體異”及五代花鳥畫欣賞[J].中國美術教育,1998.
[5]王新偉.徐黃異體:試論五代花鳥畫的兩種美感境界[J].江西社會科學,2004.
作者單位:
寧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