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媛
摘 要: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成年人的心理問題,都可以在童年經歷中找到原因。一個人的童年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行為、心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并且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一生的幸福。”基于以上這一理論,文章試圖分析凡·高的成長環境以及因此而形成的性格和心理對其繪畫的影響,并以凡·高不同時期創作的幾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為例進行剖析佐證。
關鍵詞:凡·高;心理;繪畫影響
一、生活經歷和環境對凡·高心理的影響
一個人的成長環境尤其是家庭環境對其的影響是最深的,并且是潛移默化的、根深蒂固的。我們可以從大量保存下來的凡·高與親友的往來書信中得知,凡·高幼年時并沒有得到父母的足夠重視,更多的是對他的指責和反對,時間一久便造成凡·高心理上的憂慮,性格孤傲、孤僻甚至接近瘋癲,使其形成頗具神經質的思想和不甚理智的精神狀態。
(一)名字的由來
凡·高的名字本是他哥哥的,由于哥哥出生沒多久便夭折了,母親安娜為紀念老大,便給次子也起名文森特·凡·高。小時候母親經常帶著他去墳墓祭拜死去的哥哥,因為思念每次都悲痛欲絕。這樣的經歷使幼年的凡·高產生疑問:“我究竟是不是母親的孩子?母親究竟愛不愛我?”在弟弟妹妹相繼出生后,母愛被分割,凡·高這樣的焦慮也越來越重。
(二)先天的缺陷
有傳言說凡·高小時候被診斷出色盲和讀寫障礙,這個傳言也一直被人用來解釋為什么凡·高對色彩的運用如此大膽。如果確實如傳言所說,這一缺陷倒是成就了凡·高,但也因此讓他更加不被父母和同學接受,從而逐漸導致凡·高不自信,使其和性格更加孤僻。
(三)母親的不理解
凡·高的母親安娜似乎始終沒有能夠理解她的這個兒子,也不曾嘗試著去理解。從幼年起,他的古怪就挑戰著母親世俗而且根深蒂固的觀念,挑戰著她有限的理解力以及視野。在母親眼里,凡·高總是有那么多怪異和不切實際的念頭;而在兒子眼里,母親總是那么心胸狹隘和冷漠無情。從最初的不理解到后來的不耐煩,繼而演變成難堪,以至于最后的惱怒,母親幾乎已經對凡·高不抱一絲希望。他的宗教情結和藝術抱負被認為是“沒有未來的不務正業”,他出格的生活被視為家庭的劫難,是有意給雙親帶來“苦痛和不幸”。凡·高留在家里的所有畫作被母親像處理垃圾一樣丟掉,他童年所有的涂鴉簿已經也被一概丟棄,至于他后來送給母親的一些作品,母親也不屑一顧。而在凡·高生命的最后幾年里,母親給他的信也越來越少。凡·高自殺前因病住院的一段時間里,盡管母親與其他家庭成員往來頻繁,卻從未探視過他一次。即便凡·高死后不久就聲名鵲起,她也沒有絲毫悔悟并仍認為他所謂的藝術簡直“荒謬可笑”。凡·高畫的母親的肖像畫上附有一行詩:“透過誹謗的摧殘和冷酷的責難,誰會是我靈魂追尋的女子?”詩是哀傷的,這應該是他對母親無力的詰問吧。對于母親,凡·高又愛又恨,既責怪母親對他的苛責與不解,又從未停止努力贏得她的認可。
(四)早期工作的不順
凡·高成年后嘗試過多種工作,做過畫室助理、神職人員,后又成為自由畫家,但早期的工作經歷都很不順暢。當畫室助理時因沉迷于藝術與文學的研究耽誤了給顧客推銷而被老板辭退。當神職人員時,滿腔熱血地研究圣經,渴望能夠帶領苦難的人們脫離困境,但卻被認為不切實際,甚至不可理喻。這幾次在常人看來不成功的工作經歷對凡·高的打擊無疑是沉重的,勢必在其心里留下深刻的痕跡。
二、通過凡·高的繪畫作品剖析其心理對繪畫的影響
凡·高的生活環境、童年遭遇直到成年后的種種經歷,母親以及親友對他的態度,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都對他的性格和心理造成很大的影響,而心理的變化又直接影響到他的繪畫。我們對他不同時期創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吃馬鈴薯的人》、《向日葵》、《星夜》和《烏鴉群飛的麥田》加以分析,剖析凡·高的心理狀態對其繪畫創作的影響。
(一)《吃馬鈴薯的人》
米勒出生于農村并且長期生活在農村,親自參加勞作,因此他所畫的都是鄉間的景色和農民生活勞動的場景,畫風樸實。凡·高視其為精神導師,憧憬米勒式的生活,幻想著自己也能成為像他一樣的農民畫家。凡·高之所以創作《吃馬鈴薯的人》,更主要的原因應該是曾經的神職工作讓他在與下層勞動人民的交往過程中產生了同情和悲憫,這使得他將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作為創作方向。這幅畫大量使用深褐色,畫面顯得昏暗,圍著桌子吃飯的一家人,面部在煤油燈的照射下泛著微弱的黃光。人物塑造方面顯得并不十分成熟,農民的手看起來比臉大,臉上的皺紋和陰影的刻畫感覺像鼻梁和臉頰從中斷開了一樣。還有杯子與水壺的關系不一致,一方面受造型基礎的影響,但同時凡·高并沒有刻意追求準確的形體和比例結構, 而是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表達對農民生活最直觀的感受,將他想重點刻畫的部分夸張的表現出來。夸大的手寓意著農民用雙手勞作的艱辛,臉上夸張地皺紋代表艱苦的生活給他們留下歲月的痕跡,昏暗的燈光說明農民的生活只是暫時存在微弱的光亮,終究還是暗無天日。
(二)《向日葵》
1886年凡·高來到巴黎,并逐漸結識了很多印象派畫家,在此期間他的創作開始受到印象派的影響。與其早期黃褐色調截然不同,畫面中的色彩逐漸變得鮮亮起來,這跟凡·高當時的經歷不無關系。早期由于受到工作、愛情、家庭因素的影響,凡·高一直處于孤獨、無人認可的失落中,來到巴黎后他結交了很多畫家朋友,這讓他感覺自己不再孤單。加之《吃馬鈴薯的人》的入展,代表自己的作品被人認可,凡·高因而變得自信起來。凡·高在他的繪畫中更注重對事物的感受,而非客觀寫實地描繪眼睛所看到物象,他將自己的繪畫區別于印象派其他畫家,他說:“為了更有力地表現自我,我在色彩的運用上更加隨心所欲。”
通過《向日葵》等作品可以看出,在繪畫主題不變的情形下,不同時期、不同經歷,凡·高的心境有所不同,所創作的作品在背景和筆觸包括顏色方面的運用都不一樣。客居巴黎兩年之后,凡·高獨自一人去了阿爾,這個位于法國南部的小鎮后來因為凡·高而聞名天下,凡·高的很多名作創作于這里。隨后他寫信邀請高更前來與他一起畫畫,為了迎接高更的到來,凡·高還特意將房間布置一番,并創作了《向日葵》。整個畫面呈橙黃色調,除少量綠色外,無論是向日葵本身,還是插向日葵的罐子,甚至是背景和桌面都用橙黃色表現,橙黃的色彩給人熱烈的感覺,可以想象在等待高更的這段時間他的心情是愉悅的。而背景的用筆錯落,顯得比較獨特,可以看出他的內心始終存在不穩定、不確定的掙扎著的東西,這些恰恰是其性格的反映。
(三)《星夜》
《星夜》創作于1889年5月8日。高更的到來,對于凡·高而言是愉快的,同時也是不幸的。在意見不合發生爭吵過后,高更離開,凡·高的精神開始失常,不久后住進了療養院。神志清醒之時是情感最為飽滿的時候,他會不停地作畫。流云翻卷,星星月亮閃耀著檸檬色的光芒,像在翩翩起舞,還有遠處的山、近處的樹、中間的房屋,全部像火焰在流動。這幅畫與我們常見的現實景觀截然不同,說明凡·高畫這幅畫時更多遵循自己內心的情感。
(四)《烏鴉群飛的麥田》
這幅畫是凡·高自殺前最后的畫作,畫面中仍然使用獨特的金黃色,而這金黃卻已不再像先前那般明亮艷麗了,帶有褐灰色的黃色傳達出凡·高在最后的時光里內心的不安和陰郁。烏云密布的陰沉沉的天死死壓住金黃色的麥田,沉重得叫人透不過氣來,空氣似乎凝固了,一群烏鴉緊貼著麥田飛舞著,烏鴉在東西方都是不詳和死亡的象征,左右和中間三條不同方向的路徑麥田中伸向遠方,哪一條才是正確的?此時的凡·高也不清楚自己該何去何從。畫面中同樣存在多處連續錯亂的筆觸,可以看出凡·高的內心依舊缺乏安全感,而表現草叢的鋸齒狀的線條,意味著凡·高將內心情感直接宣泄出來,也反映出他此時的焦慮。天空中的群青與大面積的麥田檸檬黃之間強烈的色差使壓迫感更為明顯,急躁生硬的筆觸充滿緊張和不安,這是凡·高的最后一幅作品,是由濃烈的色彩和強有力的線條描繪的絕筆。第二天,還是在這片麥田,他對準自己的胸膛扣動了扳機。
凡·高的作品是獨特的,是充滿想象力的,是感人至深的,更是震撼人心的。凡·高一生的經歷給予他獨特的繪畫視角,也使得他的繪畫風格獨樹一幟。我們常說有些人生來就是要完成使命的,凡·高就是這樣一位畫家,他在談及自己的創作時曾這樣說道:“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潰了。”他從未放棄過自己的信念——藝術應當關心現實的問題,探索如何喚醒良知,改造世界。正因如此,這個孤獨又特別的人才被后來的我們如此熱愛。
參考文獻:
[1]奈菲,史密斯.梵高傳[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5.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高覺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3]蘇.梵高手稿[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
作者單位:
寧夏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