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霖
摘 要:從藝術的起源到漢字的產生,自然意識一直都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不少書家在書法創作中都極為提倡或重視自然意識。書法藝術自萌生伊始,自然意識的參與從來都不可或缺。在今天的書法學習情境當中,書法創作中的自然意識在本質自然的基礎上又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文章通過分析歷代書家對自然不同的認識與理解,探討在書法創作中對自然意識的把握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關鍵詞:書法;藝術創作;自然;自然意識
一、書法藝術的起源和本質中的自然意識
亞里士多德曾提出“藝術起源于模仿”的“模仿說”,他認為模仿是人類的本能。藝術起源所模仿的對象、媒介或者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本質上都是對自然的模仿與想象。藝術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日常的生產活動和所處的自然密不可分,書法藝術也不為例外。在書法發展歷史長河中,書家對自然的感知與模仿給予了他們藝術創作的靈感,一些對自然進行細心觀察、借鑒并運用于書法的有心人也成了書壇大家。
文字誕生之時也是書法起源之日,關于文字創始的說法有很多,從上古的結繩記事說、鳥跡八卦說、倉頡造字說到后期象形文字的出現,自然意識始終都在參與文字的演變。歷史上將造字歸于個人的說法有倉頡說、史皇說、沮誦說。衛恒《四體書勢》云:“昔在黃帝,創制造物。有沮誦、倉頡者,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蓋睹鳥跡以興思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序》中說道:“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從這些文字記載我們可知,原始文明中的文字創始就已經存在自然意識。而后“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傲鶗笔窃熳纸涷灥目偨Y,該造字之法也有力證明了漢字的構造無處不體現著自然意識,并且注重表述事物的外形特征,如“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文字的發明是前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積累的智慧結晶,文字的不斷發展使得書法這門藝術走入了人們的生活。人們在有文字意識的初期就使用尖銳利器將符號刻在一些簡牘、器物或龜甲獸骨上,這些符號化的表現過程就是把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或景象抽象化的過程,也就是在抽象地表達自然。顯然,符號是文字的前身和雛形,文字由符號逐漸演變而來,自然界的事物變化即文字萌生的靈感源泉。隨著時代的前進和發展需要,文字這種被抽象化、實用化的產物逐漸簡化,其中蘊涵的自然氣息也愈加抽象和隱蔽。盡管如今我們很難直接僅觀字形與事物外形進行一一相匹,但是書法作為主要表現文字的藝術,力求回歸自然這一特點必須予以高度體現。
二、書法藝術應當具有的自然意識
(一)注重“形”的自然
熊秉明在《中國書法理論體系》中提出“喻物派”的概念,即把書法的結字、筆墨形態與自然界的事物視為一體,讓人通過比喻的自然形態去理解書法作品結構與運動的藝術美感。書法藝術的美學品位和藝術特征主要通過具體的點畫來表現,歷代很多書家書法作品中的點畫特征都傾向取法于自然中的物,力求逼近自然與雋永。他們的書法創作,從文字造型的一點一畫到整體空間布局都體現著自然意識。每當論至點畫技法的重要性及點畫的正確形貌,他們往往借用大量的自然風貌作為比喻的喻體。如衛鑠《筆陣圖》中云:“橫,如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有形。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撇,如陸斷犀象。折,如百鈞弩發。豎,如萬歲枯藤。捺,如崩浪雷奔。鉤,勁弩筋節?!?/p>
一些書論當中喻物化的藝術贊揚或者批評對于后世學書者也大有裨益,譬如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中言:“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庇盅裕骸把蛐罆珂咀鞣蛉?,不堪位置,而舉止羞澀,終不似真?!边@種褒貶喻物化的評論方式使得后人在拜讀時能夠很自然地聯想到作品的藝術形態,思索藝術作品中自然氣息的重要性。蔡邕在《筆論》中就直接強調為書之體應具備自然形態。他說:“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边@些都非常詳細地說明了書法創作中應有的自然之形。
(二)把握“情”的自然
書法作品的藝術魅力離不開“心”的指揮,書法創作的本質就為一種表達心靈的工具。揚雄在《揚子法言》中說道:“面相之,辭相適,捈中心之所欲,通諸人之嚍嚍者,莫如言;彌綸天下之事,記久明遠,著古昔之昏昏,傳千里之忞忞者,莫如書。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情”由己出,發乎內,他人無法取代,傳世書法珍品中不乏“情”自然體現的典例,這些創作無疑是藝術家心手相應一寓于書的產物。比如唐代書家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就為一典型的真情實感自然流露的作品,《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紀念其兄顏杲卿和侄子季明抗擊安祿山叛亂而為國捐軀的一篇祭文,整幅作品氣息悲壯肅穆,中鋒用筆,行筆蒼辣雄健,涂抹之處也是情意自然所致,毫無矯揉造作之態,完美呈現了藝術創作中情感的自然表達。顏真卿創作中飽含的自然情感是該藝術作品成功的關鍵,也是該作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且不可復制模仿的關鍵。
蔡邕在《筆論》中談及心情對書法創作的重要性時說:“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若迫于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書法創作要調適心理,創作狀態要自然,情感的抒發也要自然,不能心緩無情而筆急如梭。推崇書法創作中“情”應自然的書家不在少數,傳世書論中強調情感自然重要性的觀點亦屢見不鮮。衛鑠認為:“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意后筆前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后者勝?!碧K軾認為:“書初無意于佳乃佳爾?!表n愈在《送高閑上人序》中以草書大家張旭的藝術創作經歷為例,告誡高閑學書絕對不能忽略書法抒情表達的基本原理,如果只逐其跡而不得其心,終不能旭也。韓愈在這篇文章中認為,張旭極擅草書的原因主要與其創作時注重情感的自然抒發和表達有關。韓愈認為:“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書家創作時的主觀情感會直接影響到書法作品的表達風格,而那些情感表達自然的書作往往是歷代學書者爭相臨摹以及不斷進行學習或參考的對象,可見情感的自然表達對書法創作十分重要。
孫過庭《書譜》中提出的“五乖五合”也曾談到情應自然,“偶然欲書”為合,“情怠手闌”為乖。自然的心理狀態對書家創作高度產生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而如何捕捉自然情感和將情感自然表達仍是值得我們去深究和學習的問題。
(三)追求“神”的自然
蔡邕在《九勢》中說道:“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彼叨葟娬{書法藝術自然的重要性絕非無稽之談。唐代書法理論大家張懷瓘也曾提出“師法自然”的創新命題,他自述“仆今所制,不師古法,探文墨之妙有,索萬物之元精”,主張學書者應當善于變通。甘中流在《中國書法批評史》中也認為:“張懷瓘提倡師法造化,不是簡單的描摹自然,而是‘索萬物之元精,‘囊括萬殊,裁成一相,這就要求書家要和自然打成一片,體察自然之理和生趣,從而轉化成書法形象和創造力。”書法創作對自然的借鑒,不應是生搬硬套的刻畫,關鍵在于學習自然的神態。
書法創作中的文字可以千變萬化,書法作品也無一雷同,有些經典的作品甚至可以歷久彌新,正是與其神態中表達的自然思想和內涵有關。劉正成在《書法藝術概論》中提出:“創作是人作為創作主體,為這個世界所創造的新的、前所未有的、使人欣賞的藝術作品,其本質是人的一種精神性審美實踐活動。”藝術創作實踐中的創作主體不同,主體的主觀情感和創作認識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此造就了不同藝術高度的藝術作品。公認的經典書法作品的藝術魅力通常是動人心魄、扣人心弦甚至直擊心靈的,這些藝術作品的“神”基本都帶有自然的標簽。唐代篆書大家李陽冰主張篆勢出于自然,他曾“于天地山川,得方圓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經緯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讓周旋之體;于須眉口鼻,得喜怒慘舒之分;于蟲魚禽獸,得屈伸飛動之理;于骨角齒牙,得擺抵咀嚼之勢”。他認為篆書創造的源頭就是大千世界中的萬物自然,篆書藝術更要表現人類體悟自然的生命體驗和萬物勃勃向上的生命精神。張旭曾見公孫大娘舞劍器得其神,見公主與擔夫爭道得筆法之意,學自自然并靈活交織到自身創作中,使得作品獨具風神。懷素與顏真卿探討學書之妙奧,懷素答其“觀夏云多奇峰,輒常師之。夏云因風變化,乃無常勢,又遇壁坼之路,——自然”。這些都是書法創作重視體現自然精神的實例。
三、結語
書法藝術的誕生和發展皆離不開對自然界的探索,自然是歷代書家思考如何使書法作品更具表現力的靈感源泉。
如果說文字創生的初期只是簡單地借鑒或者模仿自然,那么我們今天在書法學習和創作上,堅決不能停留或止步于此。要想使當代的書法創作具有更高的美學境界和更深層次的意味,就要有自然意識,在創作中注重“形”的自然,把握“情”的自然,追求“神”的自然,如此才是書法創作真正的自然之道。
參考文獻:
[1]劉正成.書法藝術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2]甘中流.中國書法批評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
[3]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4]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
作者單位:
山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