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俚濮彝族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發展的財富,它體現了我國文化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如今迤沙拉村民族服飾不再被喜愛,傳統歌舞不再興盛,文化傳承面臨“斷層”現象,文化的流失與政府重視程度、保護力度、發掘文化價值度相關聯,只有完善保護制度,加強文化宣傳和傳承,實施“文化興村戰略”,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少數民族的文化遺產,造福子孫后代。
關鍵詞:俚濮彝族;文化遺產;流失;文化興村
攀枝花的迤沙拉村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自然村,該村居住著大量彝族支系—俚濮彝族,村落巨大,被稱作“天下彝族第一村”。它位于四川攀枝花金沙江畔的山嶺深處,一個村600多戶人家,96%是俚濮彝族,其中就有400多戶人家集中居住在20多萬平方米的高原山坳處。他們修建了酷似蘇皖風格的民居,土木結構的瓦房排列緊密而錯落有序,紅墻大院,星羅密布的深巷,幽深的石板道,有置身于江南小鎮的穿越感。但是,這藏在大山深處的民族歷史文化遺產瑰寶,正面臨著日漸蕭條、民族文化流失的困擾。
1 ? ?迤沙拉村俚濮民族文化遺產流失現狀
1.1 ?民族服飾的受眾減少
彝族支系眾多,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俚濮彝族人分化出了獨具特色的本民族服飾文化。其服飾風格自然古樸、艷麗精細,在每一針一線中都交織著俚濮族人的內心情感、自然崇拜、精神追求與審美價值。一般成年男士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在頭前部正中蓄著長發頭帕,右方扎著一個鉗形結。而婦女則在頭上纏著包頭,青年女性喜歡搭配圍腰和腰帶,穿長裙。老年人在外出集會,多佩戴耳墜、手鐲、戒指,身披查爾瓦等,體現了俚濮族“顧頭”榮譽意識。女人依據年齡在天藍、藏青衣服的底色上刺繡裝飾艷麗的圖案紋樣,這些圖案表達了他們對大自然的崇敬熱愛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外出務農或放牧的男性批芒硝制過的羊皮掛,既可抵御風寒,也能坐臥。可是如今的迤沙拉村的大部分俚濮族人,并不喜好穿著他們傳統的具有俚濮族特色的服飾,只有極少數年紀較大的老人身上才能看到民族衣飾。因政府大力倡導,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火把節時村民才集中穿著民族的服飾,而且由于追求民族風格的人不多,以及手藝失傳等原因,俚濮族人服飾文化已經正在失去往日的風采。
1.2 ?俚濮族傳統歌舞興盛不如從前
俚濮彝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熱情豁達的民族,他們的傳統歌舞豐富多彩,舞蹈分為集體舞和獨舞兩種,其中多為集體舞,如傳統的“跳月”“打跳舞”“鍋莊舞”等。歌曲有《談今古樂》《南清宮》《蝶落泉》《勸賭調》《寡婦調》《走廠調》《趕馬調》等,由二胡、三弦、京胡、磬、鑼、木魚、鈸、大鼓、小鼓等樂器伴奏或演繹,也用嗩吶、笛子吹奏“小調”“長歌”“跳腳調”等。舞蹈動作豪放、明快,有著濃郁的鄉村味和民族氣息。如今的迤沙拉村里,根據走訪問卷和實地調研,即使過“六月二十四”等最盛大的節日,村民們也只會跳“打跳舞”“鍋莊舞”等一些普及性高的“彝族舞”,舞種單一,參與人數僅在10%~20%。歷史上豐富多彩的比舞、賽歌、對唱民歌等場景已經很難尋覓。
1.3 ?俚濮族文化傳承面臨“斷層”
傳統的民歌、民曲和民族舞蹈參與者日漸減少,節日現場人氣不旺。就連本村經典民樂“談經古樂”也面臨后繼無人的危機。在迤沙拉村“談經古樂”算是俚濮族特有的民間音樂瑰寶,它既有洞經古樂的清脆,又有宮廷音樂的悠揚婉轉,還夾雜著江南水鄉的小調韻味,曲風使人回味無窮。村子里老藝人起光祿、起朝華等人為主組成的樂隊,有時在村子里演奏這古樸輕靈、令人陶醉的傳統音樂。除了這幾位老藝人,村子里大部分的俚濮族人并不會演奏“談經古樂”,甚至一些年輕人都未曾聽過“談經古樂”的現場演奏。本來十幾人演奏的曲子,現在僅有幾個老藝人勉強能搭臺配合。文化遺產傳承當中的“斷層”現象,使得這些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但失去活力和魅力,還處在消亡失傳的邊緣。
2 ? ?迤沙拉村俚濮民族文化遺產流失的主要原因
2.1 ?重視不足,保護力度不夠
600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洪武開滇”“屯兵戍邊”,曾在迤沙拉村留下傷兵與此地土著居民俚濮族人通婚,這里的少數民族由此成為“漢化”較多的群體,原有的一些民族習慣也慢慢摒棄了,把自己的服飾、婚喪習俗等融入漢族文化。市場經濟沖擊下,一些當地居民認為自己的文化是“少數的”“落后的”,已經沒有價值和保護的必要。文化遺產的生成需要成百上千年,而文化遺產的消亡可以快到幾十年,遺產保護是一個長期且持續的過程。目前文化遺產保護尚處于“申報”和“標注”狀態,申報上了“文化遺產”,就算是對它進行保護了。在給那些文化遺產貼上標簽后,后續的研究和具體保護工作做得都很粗略。比如文化生態的問題沒有研究,文化繼承人、傳承人的體制、機制問題,文化的宣傳、教育、開發等政策都不配套,研究與運用都處于淺層次。即使是“談經古樂”這種千百年留傳下來的文化財富,也難見大的保護力度。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門在資金方面也總是處于“捉襟見肘”的狀態。
2.2 ?文化宣傳單一,文化價值發掘淺
在文化宣傳上,注重“歷史文化民村”的招牌和“千年村落”的歷史,但是對招牌和歷史后面文化內涵理解不深刻,認識模糊。雖然迤沙拉村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但在外界知名度并不高。該村重點在發展民俗旅游業,但是文化和民俗宣傳介紹手段匱乏單一,人們大多只能通過網上的“百度”搜索了解迤沙拉村。旅游者總有更深層次探究文化和對文化享受的需求,但是來村中旅游卻沒有人對這些遺產深入地講解與介紹,一個接待游客的機構也沒有,唯一的展覽館也沒有建立起來,這就使得迤沙拉的文化遺產潛在價值沒有很好地發掘出來,導致了它的名氣和魅力總是上不了一個新的臺階,從而很難吸引人們的眼光。沒有人去關注它,讓這些文化遺產漸漸流失在歲月中。
3 ? ?關于迤沙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
3.1 ?建立健全和完善保護制度
2004年之后村社基層與政府有關部門對迤沙拉村的文化遺產制定有相應的保護措施,但是效果不盡人意。比如在迤沙拉村里上百年的老宅“游鳳榮故居”,是本村最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老宅之一,理應被很好地保護與照管。到2018年8月,里面仍然有人居住生活,致使很多遺跡都被磨損、被破壞。因此,需要建立健全更為系統有效地保護設施,制定這些物質文化遺產目錄與清單,聘請專家復原修繕文物,聘用工匠來彌補文化遺產當中丟失的部分。
3.2 ?加強文化遺產的宣傳和傳承
要進一步加強對俚濮彝族的文化遺產宣傳,就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互聯網,尤其是旅游網站推送的頭條文章,抓住人們眼球,還可利用微博、微信、直播等自媒體來宣傳迤沙拉的風土人情,提高俚濮文化的知曉度?;鶎诱€可設立相應的宣傳機構,如設立“迤沙拉俚濮文化宣傳保護站”等部門,把宣傳保護傳承的責任落實落地。教育文化部門理應在當地學校宣傳關于俚濮文化知識,開設相關文化課程,請俚濮族的文化遺產工匠保護人和繼承人作報告、搞展示、開設“文化研習所”,把這些文化遺產真真切切展示出來、傳承下來。
3.3 ?實施“文化興村戰略”,打造新型文化旅游村
發掘迤沙拉村文化遺產的潛在價值,就要緊跟時代的步伐。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對迤沙拉村大力發展自己的文化特色是一個極大的機遇。在迤沙拉村里,通過舉辦“民俗節”“賞花節”這類富有鄉土氣息的大型活動吸引外來游客來這里進行觀賞消費,進而更深入地了解俚濮民族文化。這樣不僅能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使村民增收,還能增強人們對文化遺產價值的認知度與重視度,籌集到更多的資金來維護文化遺產,更好地把文化遺產傳承發展下去。要打造新型文化旅游新村,必須讓文化遺產綻放出光彩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4 ? ?結語
歷史文化名村的文化遺產流失是現代社會面臨的共同課題,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農業社會是幾千年民族文化的根基與發祥地,這部分文化遺產是華夏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面對文化遺產不斷流失,保護勢在必行,也刻不容緩,因為唯有依托于華夏文化土壤和文化根基,才能在現代化進程中找到精神歸宿和家園。
[參考文獻]
[1]梁俊.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失的原因及保護策略研究[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7(6):51-52.
[2]鄧媛媛.村莊合并對農村文化遺產的影響[J].農家參考,2019(22):43.
[3]劉一含.鄉村振興中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J].法制博覽,2019(8):229.
[4]李四海.搶救保護農村文化遺產刻不容緩[N].人民政協報,2011-12-12(02).
[5]于春敏.論新時期農村文化遺產保護困境與對策[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10(4):125-128.
作者簡介:王立平(1974— ),男,四川攀枝花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政,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