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源壽
摘 要:文章探討速生桉萌芽林早期生長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提出解決辦法,促進萌芽林達到速生成林成材的目的。
關鍵詞:速生桉;萌芽林;管護關鍵
陸川縣位于北回歸線以南的桂東南,低丘,土質松厚,水熱條件適宜速生桉的生長。自20世紀末,全縣開展營造速生桉林工作,至2020年年初已有桉林近533.33 km2。桉樹產業的發展給群眾創造了就業機會,為脫貧開辟了新道路,同時為國家建設和生活需要提供了大量原木、木片,也為國家增加了稅收。桉樹在調節氣候、保持水土、綠化國土等方面也發揮了明顯作用。林區群眾已經自覺形成了種桉、管桉、愛桉的氛圍。
1 ? ?萌芽林優缺點
速生桉除了生長快、適應性強外,能夠在主伐后萌芽成林也是一大優勢,能夠在同一伐樁上至少采伐原木2~3次,減少了種植環節,降低了造林成本。但是,一些林區當年或翌年的萌芽幼林會出現異常的情況,如最常見的風倒、植株生長不良等。解決這些問題,是管護萌芽林正常生長、成林成材的重要環節,是林農的職責所在。
2 ? ?風倒成因與預防
陸川縣幾乎每年都會有臺風過境。采用苗木定植的幼樹,雖然被強風吹倒的發生概率不大,但當年培育的萌芽林,在臺風過境時會產生不少的風倒植株。這與苗木種植和樹樁萌芽的生長方式不同有關。定植的苗木靠垂直的主根和向四周伸延的側根固定植株,而萌芽株僅靠樹樁上一部分異生組織與樹皮維持植株的直立和生長。造成萌芽株容易倒地的最大原因是主伐操作不當,通常主伐伐根不應超過5 cm,但操作者往往圖方便,留地的伐樁常在15 cm以上。當伐根萌芽后,林主又怕臺風吹斷幼樹,不及時選留生長株,而數株幼苗爭奪一個樹樁上的養料,每根萌芽條的根際在樹盤上占領的位置狹窄,起不到在伐樁上牢牢固定的作用。又由于伐根過高,撫育培土往往無法達到或超過20 cm的高度,起不到保護植株的作用,一旦強風過來,其便從伐樁皮層和萌芽部位撕裂,植株斷裂后枯死。要防止這種現象發生,就要保證伐根控制在5 cm以下,能夠接近土面最好。方法是在砍伐前,先用鋤頭刮去樹根一側幾公分厚的表土,在樹木下方采用油鋸平割,這樣可以靠近地面鋸斷且割口平整、有利發芽。注意不要用大刀砍樹,因其刀口不平滑,離地高度難以控制、也容易撕裂樹皮、影響芽條生長。萌芽條長出后要及時培土,在兩個月內選留粗壯的一枝,讓它下端盡快形成一個與伐樁皮層的最大愈合體,不論吸收水分養分,還是固定萌芽枝,都能發揮很大的功用,風倒現象就會大大減少或停止。
3 ? ?植株生長不良的癥狀
植株生長不良的形態較多。如失去速生優勢,主干呈筍狀、下粗大、上尖削;植株頂梢自然斷落、或不明顯,出現叢枝、不抽梢,或主梢、側梢枝條左右彎曲,容易折斷,節間膨大;葉片稀疏,細小,葉脈隆起,葉色灰暗而缺少新鮮感,葉片上出現雜色斑點;樹皮上產生褐色斑塊,提前開裂或者在生長季節樹皮不開裂、不脫落等。
4 ? ?發生不良癥狀與土壤肥力
林地肥力缺乏的原因有:主伐前一、兩年不施肥,主伐后又等待萌芽成長才施肥。此時距離上次施肥已間隔兩、三年之久,土壤中容易吸收的養分幾乎耗盡,萌芽體沒有得到營養供給,尤其是成簇芽條爭奪有限的養分,導致植株出現缺肥癥狀、萌芽處與樹皮連接不牢固。以上異常現象都是屬于缺素癥狀,除了N,P,K外,其他微量元素也在缺乏之列。林農反映,同樣施放了肥料,但生長不出以往的樹勢,這與沒有均衡施肥有關。植物對營養物質的需求是平衡的,正如人們炒菜,要添加多種配料才合口味。科技人員曾把植物對養分的需求歸納為“水桶原理”:一個木桶由若干塊大小不一的木板組成,當每塊高度相同時,它就能裝滿水,但只要有一兩塊小木板矮短,那么水只能盛到小木板的高度,其他的不論多高都不能多裝水。同樣,桉樹生長需要N,P,K等大量元素的同時,也需要P,Cu,Mn,Zn等微量元素,這些微量元素就是水桶上的短塊木板。現在一些“桉樹專用肥”生產廠家,號稱在肥料中已經添加了微量元素,但出于經濟利益關系,往往沒有或者很少添加,也不可能把每種所需元素按比例一一補充;也有廠家宣傳生產的肥料為“測土配方專用肥”,不懂情況的林農以為合適,但用后效果并不理想,外省、外縣的測土結果無法適合當地的林區土壤情況。此外,在經歷了一、二代桉樹主伐之后,由于前期都是使用三要素為主的“桉樹專用肥”,土壤原有的其他微量元素已經跟隨專用肥中的N,P,K一起被植株吸收掉了,當再施用時,沒有微量元素這塊“矮木板”的配合,桉樹就不能正常吸收,微量元素已供給不足。在陸川縣林區內,根據科技人員測定,P,Zn,Mn,Cu是比較缺乏的微量元素,上述羅列的絕大部分生長不正常表現,多是因為缺乏這些微量元素。在施放常用的肥料時,在生長異常的地段,應添加上述幾種微量元素,根據情況選擇不同微肥3~10 g/株,雨天一個月內顯效。在主伐時注意保留桉樹剩余物還山,亦能增加林地肥力,讓萌芽林早日速生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