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婷婷
摘要:苔點是中國山水畫中一種至關重要的造型元素,根據畫面需要適當地運用苔點甚至能達到“助山之蒼茫,顯墨之精彩”的藝術效果。明代唐志契曾云:“畫不點苔,山無生氣。昔人謂苔痕為美人簪花,信不可缺者。又謂畫山容易點苔難,此何得輕言之。”由此可見,苔點在山水畫創作中占據不可忽視的地位,更體現出它不僅能使畫面更加豐富、鮮活,還有強化突出藝術形象的作用,幫助物象突出其神采風韻,有點睛傳神之妙。但如果說合理的苔點如“美人簪花”,益增生機,反之,不恰當的苔點則如“佛頭著糞”,毫無美感可言。所以,點苔一定要做到審時度勢,點或不點、多或少、聚或散等問題,結合畫面需要進行周密考慮,以創作出更具靈氣,更加優秀的山水作品。
關鍵詞:山水畫;苔點;空間感;節奏感;意境美
苔點,又可稱之為點苔,是山水畫筆墨技法中的一種。常見于用來表示山石縫隙中的雜草、苔蘚,或是山間、水畔的灌木叢,以及遠山上隱約可見的樹木等,當然,它也可以作為抽象符號或造型元素,不代表任何物象。從形狀上看,苔點有圓點、橫點、豎點、斜點、弧線點和大小混點等;從用筆上看,苔點雖小,起筆、行筆和收筆仍要講究,且運筆還需有輕重、緩急和巧拙之分,或如蜻蜓點水,或如高山墜石;從用墨上看,苔點應有濃淡、干濕之變化,同時又不乏虛實、疏密之韻律。總之,點可千變萬化,如播撒種子一般,種子落土而生長成果,故畫點宜活不宜板,落點需謹慎,否則種子生長而深深根植于畫面將造成無可挽回的局面。
一、苔點塑造的空間感
在運用苔點時,其濃淡、干濕、大小、疏密、虛實變化都可能會使畫面產生較明顯的層次空間。在中國山水畫中,常見近處的點大,且濃而實,遠處的點小,并淡而虛,這樣空間便會隨著這用筆用墨的變化而逐漸推遠。一般來說,如果需要強調畫面的某一物象(或某個部分),可用墨色較重的點,以篤定流暢的筆法使其突出,強化其視覺效果,反之,如要虛化某一部分,便可用較淡的點,隱隱約約地將其減弱。總而言之,是通過筆墨的虛實濃淡變化而起到空間塑造的作用。
近代畫家黃賓虹有云:“山水打點,似人物畫點睛。點非微不足道,點之得當,山水精神倍增。”“點”是黃賓虹山水中的奇妙之處。先生喜用焦墨、宿墨作點,焦墨,筆渴而濃,用焦墨枯筆的同時善于潤濕出之,干、潤統一,畫面不會因為墨太枯而缺乏氣韻,更不會由于墨太潤而失去紋理層次,可謂有“干裂秋風,潤含春雨”之妙。此外,先生在作畫時也常用濕筆、散筆和破筆層層加點,凡點苔處都無不呈現蒼郁茂樸、渾厚華滋之感。在他的畫中,有些地方的點寥若晨星,又有些地方的點密如雨絲,并夾雜著些許短皴,這些點皴結合、以點作皴產生的效果,猶如冰雹夾雨,給人擲地有聲、如聞鼓點之感。先生這些奇妙的點繁而不亂,加強層次交搭變化,因而畫面脈絡清晰,重點突出,還充分地呈現出了空間的深度。
二、苔點制造的節奏感
你一定知道樂曲有節奏感,舒緩的,急切的,輕快愉悅的,深沉憂郁的……其實節奏感無處不在,如舞蹈動作的反復變化、戲劇中緊張和抒情場面的交替、建筑物上的窗戶和柱子的排列、花草栽培的間隔線等都會給人以節奏感。那么在中國山水畫中,苔點如何制造出節奏感?清代著名畫家唐岱在《繪事發微》中云:“點苔之訣……或濃或淡,有聚有散,大小相間,于山又添一番精神也。”這似乎又與音樂中的距離、強弱、高低、虛實、緩急等元素相通,體現出了音樂旋律、苔點的分合聚散、濃淡大小對章法布局起到很好的調節作用,苔點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又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畫面中的韻律,這些都會使本來缺乏生氣的作品煥然一新。
“四僧”之一的石濤在苔點的運用上別具一格,他的《搜盡奇峰打草稿》雖呈現出的是冬景,卻無蕭疏荒寒之感,紙上灑落的苔點有的成“個”字鋪排,有的成“介”字密攢,或實或虛,或急或緩,或高或低,仿佛又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清脆,畫面靈動而不雜亂,充滿節奏感和韻律感,顯現出蓬勃的朝氣。
三、苔點營造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文藝作品借助形象傳達出意蘊和境界,畫家用所表現的物象來表達胸中之意,把對山水的情感繪于畫面,讓觀者賞其作品之豐富內涵。在中國山水作品中,苔點的作用不僅僅是狀物,更重要的是達意。
董源在《瀟湘圖》中,山石苔點細密,用筆柔和,用墨清雅淡潤,充分表現出江南水色江天、空氣濕潤、云霧朦朧、峰巒出沒之象,畫面平淡自然,秀潤深幽;又有北宋巨然,喜歡在山體上用焦墨破筆擲下錯落有致的苔點,其下筆肯定及有力,由破筆產生的干毛點在清潤的山體上使畫面有了濃淡干濕的變化,給人以濃淡相間、枯潤相生和蒼郁清雅之感;王蒙喜用解鎖皴來表現山石,再添無數濃淡各異的墨點來收拾畫面,以渲染林茂景深之感,在《青卞隱居圖》中,山石樹木點苔的方法多樣,各種筆法、墨法交織互用,加上解鎖皴繁密的視覺沖擊,作品成功地體現出卞山茂密蒼郁、滋潤華秀的景象,畫面彰顯出元氣淋漓、蒼茫深厚的氣勢。
四、結語
在山水畫的發展過程中,苔點作為重要的畫面構成元素散發著自己獨有的藝術魅力。苔點很小,但在合理使用時或有“四兩撥千斤”之力,又或有“團結就是力量”之強效,苔點的語言表達形式豐富多樣,藝術家們可運用苔點完善豐富自己的作品,亦可力挽狂瀾地用苔點拯救自己不滿意的作品。總而言之,我們在吸取前人經驗及拓寬視野的同時,也要充分理解苔點的功能作用和藝術審美價值,用于創新,力求創作出更多優秀前衛的作品。
參考文獻:
[1]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2]陳慧琳.“點苔法”在山水畫中的應用[J].美術文獻,2014(03):146.
[3]蘇廠元.試論“點”在山水畫中的意蘊[J].美術大觀,2006(08):130-131.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