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鐘苡君
Li WeiZhong Yi-jun
(湖南女子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湖南長沙 410004)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Hunan Women's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004)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2019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并提出“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強調“加快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創新發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鄉村手工業”。鄉村振興的重點是產業振興,而產業振興就要根植本土文化,尤其在鄉村,更要發展具有特色的鄉村產業,才能吸引顧客、加速融資、擴大規模[1]。近年來的實踐證明,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已成為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而真正富有鄉村特色的產品才是有生命力的鄉村旅游產品,鄉村旅游必將沿著與生態旅游、文化旅游緊密結合的方向發展。
近年來,長沙縣開慧鎮通過民宿扶貧、養殖扶貧、水果扶貧等因地制宜、層次分明的扶貧方式,一步步走向脫貧。但脫貧方式主要集中在農業產業扶貧上,對于鄉村婦女(尤其是待業、留守婦女)而言,由于資金、技術、資源、人力等方面的不足,上述方式不盡合適。
中國具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農業文明,數千年“男耕女織”的社會形態造就了人民衣食的生活基礎。包括紡織在內的女紅,對輝煌的華夏文明起到了默默的推動作用。近代民俗學者將這些經世代母女傳承、充滿生命熱忱的女紅技藝稱之為“母親的藝術”。女紅技藝不僅豐富和美化了生活,也極大地充實和推進著文化的發展[2]。湖湘女紅同樣具有悠久歷史,湖湘婦女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了編織、刺繡、印染等眾多技藝類別。這些女紅技藝既是生產的一部分,又是生活的一部分;既帶有經濟的性質,也帶有文化的性質。這種雙重性確定了女紅在中國社會中的歷史地位。
因此,針對湖湘鄉村婦女的身心特點和生存狀態,通過在鄉村積極實施“母親賦能”工程,舉辦女紅技藝如編織、刺繡等技能培訓,提升鄉村婦女(尤其是待業、留守婦女)勞動技能,可以有效對接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幫助她們注入內生動力,釋放發展動能,培育影響更多的鄉村女性在女紅文化藝術領域中實現創新創業、居家就業,從而切實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
為打造適合鄉村女性發展的新業態,近年來,全國、省、市、縣各級婦聯領導均高度關心支持開慧女紅產業發展,在湖南省婦聯大力推進下,長沙縣開慧鎮成立了中國首個女性主題文化產業基地——湖湘女紅文化產業基地,包括開慧女紅文化研究院、女紅傳習所、女紅產業展洽中心等。應該說,這些為開慧鎮發展女紅產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通過幾年的實踐,在政府、行業、企業的引導下,開慧鎮鄉村婦女借助所掌握的女紅技藝,針對長沙縣開慧鎮特有的紅色文化資源,結合女紅文化,進行了相關文旅產品的開發設計和制作生產,但是,在此過程中依然暴露出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隨著工業化等現代社會發展的進程,傳統生活方式中的“傳統工藝”大多已經不再是當代生活方式的必備和需求,“傳統工藝”失去其賴以存在的傳統生活方式環境,傳統工藝傳承人無法依靠其技藝及產品在現代社會中獲得有尊嚴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滿足,其繼續傳承發展顯然無法依靠“情懷”來支撐,僅僅依靠政府支持也不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從長遠看也不利于“傳統工藝”的繼續傳承發展[3]。
目前開慧鎮傳承女紅技藝的主要群體是老年婦女以及文化水平不高的留守婦女,大量文化水平較高的年輕女性均在外就學就業、打工,這就造成了今天女紅技藝傳承發展遭遇從業人員流失、存續缺乏外部環境等急需解決的問題。
據了解,目前開慧鎮鄉村文旅產品主要由個別企業組織開發生產,生產規模小,產業化程度不高。產品開發局限于鄉村婦女視野所能涉及的一些領域,如手提包(圖1)、鞋(圖2)、絲巾、領帶、遮陽傘、裝飾畫等,產品開發零散,未成體系,缺乏消費市場的針對性和適用性。
這一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當前個別小規模個體企業主導了開慧鎮的鄉村文旅產品開發,企業根據自身對市場的判斷,帶領當地鄉村婦女(尤其是待業、留守婦女)參與制作生產,缺乏對產業發展的宏觀了解與把握,產品開發的前瞻性和系統性遠遠不夠。
經調查發現,開慧鎮現有開發生產的鄉村文旅產品技術含量低,盡管產品利用了傳統湖湘女紅技藝如編織、刺繡、紙藝等,但缺乏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融入,感覺與時代脫節;另一方面,是現有開發生產的鄉村文旅產品檔次低,表現為:產品色彩搭配不合理,審美不足(如大紅大綠、大黃大紫等);產品造型缺乏形式美感,鄉土味道濃厚,無時代氣息,更無時尚感;產品做工不精美,呈現方式不精致,整體感覺品質不高(圖3、圖4)。

圖1 手提包

圖2 兒童鞋

圖3 拖鞋

圖4 桌旗
此問題的根源是由于當前主導開慧鎮鄉村文旅產品開發的個體企業規模小,企業缺乏強有力的技術研發、創意設計團隊,企業負責人既是市場營銷總監,又是技術總監,還兼任了藝術(創意)總監,基本上是按照個人的理解來指導產品的開發設計、制作生產,加上觀念較落后,沒有與時俱進,無法適應新時代市場、消費者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
當前開慧鎮鄉村文旅產品開發生產過程中還存在弱的問題,主要體現在:領悟能力弱、審美能力弱、創新能力更弱。
究其原因,是由于開慧鎮鄉村文旅產品開發生產制作的主體是當地鄉村婦女(尤其是待業、留守婦女),絕大多數婦女接受系統知識教育不夠,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導致理解、領悟等方面能力較弱;由于長期生活在鄉村,她們的視野受到相當大的局限,對于時尚、潮流的感知感悟能力很弱,加上缺乏形式美感的熏陶,導致其審美能力弱;創新設計需要良好的創新思維作支撐,當地鄉村婦女(尤其是待業、留守婦女)的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視野及審美能力普遍存在低、窄、弱的問題,直接導致其思維方式較保守,缺乏創新意識。
總的看來,上述問題的成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傳統手工藝傳承上的“斷層”。傳統手工藝因受到現代大工業生產替代品的擠壓,市場萎縮,加之按照純手工制作費力耗時,勞動力成本較高,在市場競爭中并不具備價格優勢,基于成本的計算,很多人不愿意從事該行業,于是出現“有人教,無人學”的困境;許多手工技藝的掌握并達到一定的水平,學習周期較長,還必須具有一定的工藝美術方面的天賦,一些人即使愿學也難學好學精;打工大潮的興起,使很多年輕人離開家鄉外出打工,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婦女和兒童,手工藝的傳承出現“人才匱乏”。
二是傳統手工藝產品的“變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傳統手工藝簡單地轉化為旅游商品,單純地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忽視了其本應承載的文化意義。一些手工藝產品簡單地迎合大眾口味,所制作的產品沒有正確地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完全脫離了原有的文化基因而喪失核心價值[4]。
當前,長沙縣開慧鎮文旅產品的開發生產以自發性為主,產品的設計創新仍不具備能動的反應機制,又因缺少時代感、創新性而少人問津。
為切實解決當前鄉村文旅產品開發中存在問題,幫助當地走出鄉村文旅產品開發的困境,有必要站在系統思維設計的高度,用前瞻性的眼光認真審視當前鄉村文旅產品開發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深入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厘清并創新鄉村文旅產品開發的思路,特別應注重鄉村文旅產品開發模式的重構,精心甄選開發路徑。
對于完整的產業鏈而言,“投資、策劃與設計、生產、流通、消費、再生產”這些環節相互關聯、缺一不可。而當前長沙縣開慧鎮文旅產品依然是自發性的產銷一條龍模式,缺少專業策劃與設計部門的參與,致使產業鏈被模糊為生產與銷售兩個環節,生產商同時兼具投資、開發、生產制造甚至市場營銷等多重角色,而這種模式的弊端在于對市場需求的把握和反應不靈敏[5]。因此,針對開慧鎮文旅產品開發,必須要構建完整的產業鏈,重構開發模式。
一是打破傳統的由個別小規模個體企業引導,鄉村婦女簡單參與制作生產的鄉村文旅產品開發模式,重構“企業引導,鄉村婦女參與+創意團隊指導,多元交互協作+政府主導,多元主體協同”的開發模式,從單一開發轉變為多維開發模式。
二是繼續保留企業引導,鄉村婦女參與的模式。就是以企業根據市場分析判斷提出的產品開發需求為引導,鄉村婦女參與制作生產成品。在這一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避免企業的單打獨斗,盡可能形成鄉村文旅產品開發上游與下游企業之間的聯動,形成企業引導的良性機制,力戒由于單個企業對市場判斷的失誤,導致開發的鄉村文旅產品無人問津。
三是積極引入創意團隊指導,多元交互協作。主要通過引入文旅產品開發創意團體和創意個人的策劃和創新設計,組織相關企業協作生產,鄉村婦女參與產品的制作(主要承擔原材料整理、產品初加工)。
四是力推政府主導,其他多元主體協同。主要在當地政府主導下,企業、行業組織及高校專家團隊等多元主體協同,精確把握消費市場需求,精準施策,集體攻關,開發創新產品,在此過程中,帶領鄉村婦女參與產品的初加工制作,成品生產則交由協同企業完成,確保批量產品生產質量。
鄉村文旅產品開發是設計師對鄉村文化歷史遺產等進行充分調研和解讀后,提取其物質和文化精髓,在此基礎上融入社會特點、大眾審美等外部因素而創作出的系列“文化再造品”。優秀的文旅產品既具有實用功能,也能夠為消費者營造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成為拉動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6]。
具體而言,就是要厘清鄉村文旅產品開發路徑選擇的誤區,從以往“根據自己的想法生產,不關注為誰而生產”轉向“為何生產、為誰生產”上來,拓展開發路徑,緊盯鄉村市場,重點關注鄉村吃、穿、住、用、購、學等方面,圍繞鄉村旅游、鄉村民宿、鄉村研學等方向進行針對性強、具有時代特點的鄉村特色文旅產品開發。
鄉村旅游是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力量。鄉村旅游要不斷豐富文化內涵,提升產品品質,豐富鄉村旅游產品類型,創建旅游品牌。在鄉村文旅產品開發中,可以結合鄉村旅游特點,重點打造特色農產品、特色手工制品及鄉村旅游紀念品等,激發并滿足消費者“購”的欲望。
鄉村民宿也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內容,是推進全域旅游發展的重要抓手、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渠道。在鄉村文旅產品開發中,鄉村民宿是一個重要路徑。要牢牢把握鄉村民宿發展的正確方向,提升服務水平,塑造優質品牌,引導有效供給,創新利益聯結,切實聚焦優化鄉村民宿環境,釋放鄉村民宿發展活力。
在鄉村民宿中,消費者會接觸到吃(食用器具、茶具)、?。ù采嫌闷罚⒋ㄋ?、拖鞋)、用(家居產品、飾品)等方面的產品。因此,在鄉村文旅產品開發中,完全可以針對上述內容創新性進行產品的開發設計,讓消費者在鄉村民宿中既體驗到鄉村的淳樸恬靜,又使他們感受到時尚舒適的美好家居氛圍,關鍵還要引發消費者對上述特色產品的認可認同甚至喜好,激發起消費者潛在的消費欲求,促成其實施購買行動。
鄉村研學是打造全域旅游、深化文旅融合的有效途徑,“文旅”+研學活動可以將鄉村旅游元素全面挖掘并整合,連點成線,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研學活動路線。鄉村研學不僅能讓研學學員近距離感受鄉村振興所煥發出的勃勃生機,同時也進一步拓展了鄉村各個研學點的文化價值和經濟、社會效益,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基于這一認知,在鄉村文旅產品開發中,應密切關注與“學”相關聯的內容,開發諸如鄉村主題文具、書籍(包括繪本)等,并推動研學與農業的深度融合,創新開發出與農業密切相關的特色鄉村文旅產品。
一是深度挖掘鄉村文化特征。優秀的文旅產品設計是基于對鄉村傳統文化內涵的把握。鄉村傳統文化有它的原生性和獨特性,我們在著手設計之前,需做大量的實地調研和文獻檢索,深入了解當地的歷史背景、民間故事、文化風俗、鄉土人情、民間手藝等,確定符合當地文化的特色定位。通過不斷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整合自然與人文資源,使創意設計更別具個性,在眾多產品中脫穎而出。還應將樸實的鄉土之情融入到設計中,引起受眾的感情共鳴,打動消費者的內心。
二是遵守可持續發展設計原則。在文旅產品設計過程中,抓住生態與文態的重合點,堅持可持續發展設計,將有文化烙印的生態作為文化資源的分支,使文化內涵不斷升華,同時不斷協調人、自然、文化三者之間的關系,使人們體會到鄉村文化的魅力。
三是堅持創新,實現“科技+文化”。優秀的文旅產品設計必然要堅持創新。設計要不斷注入時代特征,要堅持創新為動力,實現“科技+文化”的融合,緊跟技術潮流,加強新技術的引領和開發,并合理運用互聯網和新傳播工具進行推廣,實現傳統文化傳承和科技驅動的雙贏目標,最終帶動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7]。
鑒于當前長沙縣開慧鎮的鄉村文旅產品開發設計存在著散、低、弱等諸多問題,需厘清并創新鄉村文旅產品開發的思路,從強化產品的商品和文化價值、加大創意力度、準確定位受眾群體等多方面加以改進,并特別注重鄉村文旅產品開發模式的重構和開發路徑的精心甄選。通過對湖湘女紅文化元素的梳理,綜合比較并吸收國內外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經驗,在鄉村文旅產品的結構、功能和外觀造型等方面進行創新,力求突破舊有形式的束縛,以嶄新的材質創新、工藝創新和載體創新,將傳統女紅技藝創新性對接到鄉村文旅產品開發中,以潤物無聲的形式融入到現代鄉村生活的方方面面,開發設計出具有現代生活氣息和時尚美感的特色鄉村文旅產品,并在湖湘鄉村婦女(尤其是待業、留守婦女)積極參與鄉村文旅產品開發過程中,有效對接起這些鄉村母親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幫助她們注入內生動力,釋放發展動能,培育影響更多的鄉村女性在女紅文化藝術領域中實現創新創業、居家就業,從而切實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