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廷金
Shi Ting-jin1.2
(1.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福建 漳州 363105;2.福建省高等學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兩岸語言應用與敘事文化研究中心”,福建 漳州 363105)
(1.Xiamen University Tan Kah Kee College, Zhangzhou,Fujian 363105; 2.“Cross-strait Language Application and Narrative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Fujian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Base, Zhangzhou,Fujian 363105)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漳州文化的重要載體,蘊藉著漳州市民獨特的精神價值和文化意識。目前,漳州全市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6 項,省級56 項,市級107 項,已躋身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強市行列。
為了迎接時代挑戰,漳州文化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文化產業正逐漸成為帶動漳州市經濟發展新的輻射力。漳州市政府出臺《漳州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方法》《漳州市文化產業發展考核工作實施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進一步加大幫扶力度,健全工作體制機制,政策扶持持續發力,為全市文化產業發展保駕護航;“文化+生態”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樂器制造、藝術鐘表、文創驛站等一批新的文化業態蓬勃發展,新興業態煥發光彩;舉辦全市文創設計大賽,打造“文創漳州”特色品牌,推進林語堂文化博覽園等一批文化、旅游、科技項目融合發展,“海絲瓷韻”“水仙花云紋縷杯”等30多件文創產品入圍福建文創獎,產業融合漸入佳境。
作為擔載著傳承和彰顯中華古都文明重任的漳州,它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等方面還負有更艱巨的使命。一些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處于瀕危狀態,面臨非物質文化遺產無法轉化為經濟效益、學藝容易守藝難、手工制作成本高、缺乏市場、大眾接受度不高、傳承人靠非遺手藝生存下去的路相對狹窄等窘境。
除了非遺工藝不易傳承的困窘外,最根本原因在于非遺與市民生活方式、情感體認漸行漸遠。這不僅僅是漳州非遺發展的困境,而是很多地區共同面臨的問題。所以,既要保護非遺傳統,又要促進非遺的新文化變革。
目前漳州市非遺與文創產業結合還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非遺文化元素的挖掘、創意思維的闡發、文化內涵與衍生品設計的結合、文創品牌的推廣、非遺在日常生活中的體驗等。
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作為海峽兩岸合作交流的重要平臺,著力推動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為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開啟難得的窗口。縱觀漳州展區的文創產品,其在設計視覺美感與文化創意表達等方面還有突破和創新的空間,非遺與文化創意產業呈現各自獨立的格局,非遺元素的提煉尚顯薄弱,一些文創產品比如書簽、手機殼、鑰匙扣、鏡子等形式和內涵的個性化特色還不夠突出。此外飲食類非遺產品包裝設計若能體現產品特色與地方文化,則更有助于提升其品牌價值。重視產品包裝設計、形成品牌效應不僅使消費者注重產品的質量和性能,更重要的是精神、格調、美感的消費體驗,引領審美觀念及生活方式。設計為非遺與文化創意融合搭建了橋梁和紐帶,可實現經典在當代的重塑與創新。
以非遺為創作元素設計更具文化內涵和生活理念的文創衍生品成為漳州非遺與文化創意產業相融合的關鍵。非遺文化元素的外在形式是其“形”,非遺元素的文化內涵是其“神”。例如“漳州市首屆文創設計大賽”獲獎作品引人注目,譬如手表、耳環文創產品設計融入非遺元素“漳繡”(圖1、圖2),閩南師范大學錄取通知書的設計則是別出心裁地運用非遺元素“漳浦剪紙”(圖3)。這些文創產品蘊含漳州特色非遺文化精髓和藝術美學理念,體現著非遺元素、創新設計與生活之間的緊密關系。形神兼備的文創產品設計需要經歷打磨和錘煉,唯有多視角提煉和挖掘非遺視覺元素進行產品創意設計,發揮創新技術功能,更助益于提升產品附加值。
漳州市手工藝非遺與文創產業結合之路呈現著后發優勢。舉一個典型實例,漳浦剪紙傳承人盧淑榮聯合福州文創品牌工廠,啟動將文創與剪紙相結合的計劃,為傳統剪紙注入了現代創意理念。剪紙不再是高高在上、冷冰冰的裝飾畫,而是作為親和的民間藝術形式走進人們的生活,觸手可及,雅俗共賞。現代文創,正為傳統手藝人帶來新的市場訂單。傳統和本源的演繹與轉化,結合現代美感,使之升華,為生活添彩的同時也體現了實用功能性。這是非遺和文創結合的一條新路,然而燃起創意靈感的火花不易,未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全方位、多角度深入挖掘福建地域文化,充分發揮非遺文化“寓教于樂”的社會功能,使之通過現代化、創意化、多元化的形式呈現出來,不僅增強了本土市民的幸福體驗,為不同地區市民之間文化交流提供機會,也為豐富文化市場、塑造地區文創品牌和凝聚力奠定基礎,成為構筑振興地方經濟和精神的基石。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創意產業集聚發展、探索漳州非遺傳承與藝術創新相結合的新模式勢在必行,這需要政府和民間力量(非遺傳承人、新銳設計師、民間手藝人等)聯動努力以及市民主體的自覺融入和互動體驗。
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與文化創意產業相融合,走文化人、文化城的發展路徑,需要厘清文化創意產業并不能走以奢為美的時髦產業趨勢,也不能滿足對漳州元素的照搬照抄,而是從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文化創意者所構筑的生活經驗著手,對傳統符號造型進行再創造,幫助市民提升生活品位和生命質感,增強漳州市文化軟實力。
繼承與發揚非遺文化,節俗禮儀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然而現今很多人的生活缺乏儀式感,甚至是數典忘祖。打造漳州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節、展覽、博覽會,將非遺文化融入尋常百姓的生活,喚醒埋在心底的記憶和信仰。
獨特的非遺文創節可以與中國的節俗文化結合起來,弘揚與傳承漳州非遺文化的同時又創造商業價值。如長泰元宵點燈,葉氏后人傳承傳統民俗文化,發揚時代風尚,在過去的一年里,族人只要考上大中專院校,以及新生兒出生降臨的家庭都可以在祖祠點燈。臺灣哈森傳統紙藝·竹紙傳奇品牌則是運用傳統手工藝用竹紙做各種祭祀活動的紙藝文創產品,據了解此技藝源于漢代,既環保又傳承了漢朝紙藝文化。英格蘭的莫里斯舞蹈非遺文創節的組織管理模式是在政府允許的場所,一天當中不影響人民作息的時間段,150 人以下,可以不向政府報批申請工作。這些實例為漳州文創節的創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圖1 漳繡·水仙——手表

圖2 南城——漳繡耳環

圖3 漳浦剪紙——通知書
漳州市亦可構建漳州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創融合的工作坊,成為人才的聚集地。例如在英國的蘇格蘭首府愛丁堡,有專門的蘇格蘭格子工作坊,市民及游客均可免費觀看蘇格蘭格子的生產過程。再如澳大利亞的卡爾頓啤酒廠聯合體,在墨爾本的“達爾文樹樁”向大家展示釀酒的過程,每天可釀造200 多萬升啤酒、每分鐘罐裝1 000 多瓶,接受各種活動、會議和私人宴會的訂制等,藉此將弘揚、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創結合的工作坊形式,實現非遺的精神價值與商業價值。
2018 年,漳州市政府和漳州牛莊文化創意產業園聯合啟動非遺宣傳展示系列活動,現場展示了漳浦剪紙、漳繡、木版年畫、木偶頭雕刻等手工技藝類非遺,這種原汁原味的非遺傳承方式是被人們一直倡導的。另一種創新非遺保護傳承的發展路徑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即另辟蹊徑、通過創新的方式來助力非遺傳承,思考真正的匠師如何繼續生存和開拓新的市場,如何將非遺與文化創意相結合。非遺融入文創的原創性,是文化創意產品的生命力,亦是其靈魂。文創產品的高附加價值既可以留住傳統手工藝人,又吸引更多人參與。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重實現為更多的人提供創業就業機會,同時增強非遺領域的傳播力,使非遺融入市民生活。
設計是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創新理念和第3 種可能,將成為非遺文化應用于文化創意產業的橋梁。這必然要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與設計師的跨界合作將會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貢獻翻番的力量,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市民的日常生活,而不僅僅是收藏或裝飾價值等,設計將賦予非遺文化更豐沛的生命力。倡導設計推進經濟和社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理念,提倡城市生活的多樣性,使每個市民在參與設計活動的互動中獲得精神的陶冶,為每個市民提供適合其個性的生活方式,提升市民生活品質和幸福感。

圖4 TAKO 燈
這方面日本值得我們學習,如TAKO 燈(圖4),是日本國寶設計師喜多俊之于1971 年設計的作品,與日本和紙之鄉的岐阜縣美濃和紙傳承人古田師傅合作,運用“透光”技術,設計制作了一款純手工的和紙燈具,也是喜多俊之首次嘗試將日本傳統技藝融入設計。TAKO燈的燈罩選材自日本非遺——和紙,由于和紙獨特的顏色和質地,通過融合東西方視角,古老和紙被賦予全新的生命力。在方法上和紙燈罩采用自然的褶皺處理,保持了和紙的細膩風韻。上市半年,就發展成為燈具品牌“TAKO”,是品牌化案例中快速品牌化的典范,是非遺融入文創的范例。漳州傳統手工藝與文化創意的融合發展應由此汲取寶貴經驗。
原研哉[1]認為:“仔細觀察歐洲的設計風格(包括文創產品設計風格),不難發現,設計師們在展現各自獨創性的同時,都不約而同的保留了一些手工藝生產的氣息。這也許是因為工匠式的制作方法被設計師們繼承了下來,最終成為其設計意識中的一部分。”漳州非遺傳統匠人精神構筑其文化創意產業的根基。漳州木版年畫、漳州木偶雕刻、長泰竹編、詔安木雕、漳浦剪紙等非遺文化都取材于天然的環保材料,大自然即是最好的材料庫。在面對地球上有限資源的使用問題、以及倡導綠色生活、綠色設計的時代潮流下,匠人對于所選素材的特性了解、自身的技藝磨煉及手藝世界就是他們生活本身,體現他們對人生的哲理思考和執著追求。例如龍人古琴為匠人精神作出精致的注腳,每一把琴的制作都講究嚴謹的制作時間、制作工藝流程等,每一年的生產數量都是定額的。匠人精神是人們在非遺視野下設計文創產品景仰學習的精神,更是人們在文創設計中堅守的態度。
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對閩南文化的精神內涵認識不足。非遺文化傳承的全民教育將助益于非遺文創業發展。非遺傳承人、民間手藝人、非遺文創的設計者、教育工作者、展館管理人員都是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重要參與者,亦是非遺與文創融合的重要力量。文化創意產業對于相關領域工作者的受教育程度相對其他行業要求較高。高校在探索更多形式來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肩負著更多的責任,基于藝術設計課程群建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為非遺的當代傳播提供了一種創新思路[2]。因此加強漳州乃至福建省內高校非遺傳承人才的培養,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非遺文化藝術素養的熏陶,組織各種設計競賽作為人力資源發展和交流的平臺,支持漳州市青年創意人才進入時尚設計的商業領域,開創非遺與文創融合的創意課程等舉措,對非遺視角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筆者在調研中了解到漳浦剪紙作為中國剪紙子項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刺繡被列為第三批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漳繡圖案設計目前多采用漳浦剪紙作為刺繡底樣。當漳繡遇見剪紙,充分發揮漳繡技法繁多精巧,構圖嚴謹,神態生動,色彩瑰麗,裝飾味濃等專長,二者的契合應用于服裝設計,一是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節相關服飾,二是用于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流行服裝設計。服裝設計師應深挖漳州刺繡和漳浦剪紙的造型,對傳統加以創新和再設計,將廟堂之上的時裝設計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創造具有中華民族特色乃至國際視野的服裝文化風貌。
饌食的歷史文化敘事承載著品牌的文化和精髓。《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中曾指出“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中國的飲食文化可謂歷久彌新。隨著回歸自然原生態食品的興起,傳統美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杜邦定律核心思想認為:包裝是無聲的推銷員,現如今相當多的消費者根據產品包裝的認可度來選購產品。講述漳州美食非遺如佳慶東美香蒲糕、漳州鹵面、平和大溪豆干、浮宮土筍凍、白水恭糖、漳州傳統烏龍茶等背后的饌食藝術文化故事,提煉產品特色和地域文化,用于產品的包裝設計中,對于豐富市民精神生活、重塑產品或創造新的品牌價值頗有裨益。
文創產業的發展來自于民間社會的文化自覺與本土文化的認同。社區文化影響著每一個人。在培養人才方面,好的社區文化是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之外的又一個重要文化環境。漳州非遺文化可與當地社區視覺文化協作進行文化創意設計,例如在文化公益廣告方面,發揮其社會精神文化價值,加強培養市民感念家鄉、保護遺產的責任感、認同感及自豪感,開發相應的非遺與文創融合的文創產品,用于社區文化節慶。與主題相關的還有組織親子活動、讀書活動等,服務于社區其實就是服務于市民并拓寬非遺文化的傳播。
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基本形成“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創意”“文化+互聯網”等發展態勢。現在中國相當一部分旅游景區重形式輕內涵建設,重經濟效益輕精神生態建設。景區的旅游紀念品缺乏文化內涵,以至于旅客到一個地方只是走馬觀花,并沒有留下深刻的記憶和回味。
整合“非遺文化+創意+旅游”資源,助力其互動發展,要重視旅游區的文化品位和特色建設,體現鮮明的品牌形象系統和獨特的旅游空間體驗[3]。從“非遺文化+創意+旅游”視角出發,增加藝術元素和文化底蘊為來訪的旅客帶來更多的趣味和幸福體驗,塑造地方旅游品牌和凝聚力,促進當地經濟、社會與精神文化的和諧發展。較為切題的實例是漳州詔安燈謎、南靖越南竹竿舞,詔安縣委、縣政府歷來重視詔安燈謎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大力支持燈謎活動,發揮燈謎寓教于樂的社會功能。獨具越南風情的南靖越南竹竿舞列為漳州第6 批市級非遺名錄,被外國游客稱作“世界罕見的健美操”,如今已成為越南歸僑富有特色的民間舞蹈和健身運動。目前還有較多的潛力挖掘漳州非遺寶庫,以探尋非遺、創意與旅游相結合的落點,這不僅關涉構筑振興地方經濟和精神內涵建設的基石,且是以小見大、從溪流匯入江海的文脈傳承。
高大上的文創設計商品不一定置身于現代化的文創園區、百貨公司精品館,而當以沉淀心情優游于巷弄鄉間,不期而遇文化創意者和他們的工作室的時候,則有著不一樣的體會。衡量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值自然不宜濫用經濟目標,文化目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增強漳州非遺傳承的多重價值和品牌效應,彰顯漳州自由城市精神和營造兼容并包的城市氛圍,凸顯其鮮明的地域特色和人文傳統,讓市民體悟到一種回溯自我和蘊造生命的品格和質感,前景未來可期。
文化資源是城市的原料及價值基礎,其中的資產取代了煤礦、鋼鐵或黃金[4]。城市離不開生活,以保護傳統來改變生活,創意城市是城市的最佳名片。城市的文化特質將城市故事、記憶、印象、圖像、景觀等物理空間和精神空間串聯在一起,直指人心。漳州市非遺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態勢是中國城市文化振興的一個縮影,星光萬千,交相輝映,構造城市非遺文化的創意羅盤成為我們的心意和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