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本質,是人對人的敘事。人,立足于天地、行走于生活,可以具體而微于日用常行,可以建功立業于國運蒼生,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設計要表達人,就要有根,無根的設計無法長久,也沒有未來。
設計的根,在歷史,在鄉土,在時代里的家國。
設計的根在歷史。《論語·子罕》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歷史,是人生活過的時間,是人對時間的點亮。設計的命題,來源于人對時間的感知。設計能否生根落地,取決于作者對歷史的感知和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在歷史中傳承、取舍、剝離、裝點、裁削便成設計的源泉,在其中展現歷史,叩問當下,昭示未來。中華文明久遠傳承的秘密灑落于封塵的故去之中,過往的歷史經驗值得重新審視,重視歷史,發掘歷史,展現歷史,設計才能獲得新生的可能。沒有歷史的設計是無根的設計,注定無法引起受眾的共鳴。
設計的根在鄉土。文化的滲透力是具體的,此間流衍、立地生根。就個體的設計者而言,設計作品如不能契合一地精魂,彰顯一方風物,則水土不服,形神兩隔。攝取地方文化的區域特色,找準一域生民的現實需求,設計才能生根發芽,獲得長久發展的地域動力。換言之,設計要立足本土,根愈深而枝愈壯。
設計的根在時代里的家國。設計在審美的達成中,可以跨越地域,貫穿古今,故需要超越一般的器物表象和個體喜好,要有責任和擔當,與家國一體,時代同行。“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偉大命題,是中華氣派的天下觀,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絲綢之路沿線區域廣大,民族眾多,文化特色明顯,文化的歷史性、地域性、民族性、多層性集聚于此。長河落日、大漠孤煙,一路弦歌、風月同天,當宏大敘事與設計表達相遇,才有感物興懷、文藝載道,得其妙者可以發現家國情懷的獨特視角和表現張力。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曾言:“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工作者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于設計而言,設計要做東西,也要為時代發聲。設計者需有責任擔當和使命情懷,如當下新冠肆虐,設計不僅要急國家和人民之所急,在救治和防護物資的生產環節、生產流程上進行優化和改善性設計,在鼓舞人心、凝心聚氣的宣傳作品上發揮設計的理性直觀。每臨大事,要能夠聽到設計者的聲音,看到設計者的努力。

《百合花》510*730mm 朱輝
在服務地方經濟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中,尋求設計契合時代和國家的發展可能,設計才能發揮應有的利國利民的作用。于區域和國家歷史文化的發掘和傳承而言,攝取其中美學精髓和設計基因,可以在文化傳承中展現設計的文化塑造力,讓其根脈,生生不息。
設計有根,才能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