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寧麗
剪紙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千百年來,它凝聚著人們的智慧和才華,抒發了勞動人民的真情實感,是廣大群眾所喜歡的一門古老的民間藝術。
一、剪紙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剪紙是我國民間藝術的瑰寶,它源于南北朝時期,在我國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人們通過千百年來對大自然的觀察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結形成的一種藝術形式,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多數家庭婦女把剪紙作為一種裝飾物和一種消遣的生活方式而十分盛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用于裝飾美化生活的物品和藝術形式越來越多,人們消遣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斷變化,剪紙技藝慢慢地被淡忘。原來家喻戶曉的東西逐漸演變成少數人的技藝,因此傳承和發展剪紙藝術顯得迫在眉睫,為了不讓剪紙藝術失傳,我們應該從少年兒童抓起。
少年兒童時期是人生當中求知欲、可塑性最強的一個階段通過剪紙不僅可以讓少年兒童學到很多新知識,還可以通過手工,開發少年兒童的右腦,鍛煉他們的手眼協調能力,從而促進少年兒童的智力發展,激發少年兒童的創造性思維。剪紙作品沒有過于嚴刻的限制性,想象力空間很大,這使得少年兒童可以腦洞大開,有利于他們創造性的自由發揮,有利于培養少年兒童動手與動腦能力。少年兒童的思維還沒有固定化,是多樣性的,對他們進行剪紙文化引導,他們會用自己的思維創作出有自己特點的剪紙作品,可以真正意義上做到傳承和發展。
二、剪紙可以培養和鍛煉少年兒童的思維能力
剪紙,顧名思義是運用剪刀和紙等工具進行藝術創作。材料和工具都很簡單,所以很適合少年兒童學習。學習剪紙從剪紙符號學起,剪紙符號就是剪紙的基本語言,即圓形、月牙形、柳葉形、水滴形、鋸齒形等。剪紙符號造型簡單易學,很容易激發少年兒童的學習興趣。通過把剪紙符號運用在剪紙作品中,從簡至難,剪出各種花卉、人物、山水、昆蟲、飛禽走獸等造型,來展示自己的才華,表達自己的心愿。循序漸.0進的學習方法既培養了少年兒童的手眼協調能力,又增加了少年兒童的自信心,為傳承和發展剪紙藝術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們在推廣剪紙藝術時,有些家長覺得剪紙和學習文化課沒有太多關聯,因此不太重視,實際上剪紙藝術不僅可以讓少年兒童學到很多新知識,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還可以很好地開發少年兒童的思維。少年兒童的思維沒能很好開發,往往學習毫無頭緒,生活雜亂無章。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指尖上。”剪紙藝術在這方面就可以很好地體現。
我們知道,在小學數學中,學生會學到對稱軸、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在初中數學中,學生會學到更多幾何圖形,如果思維能力弱,就會存在學習困難、思路混亂的情況,而在剪紙藝術中恰恰就包含了這些知識的運用。例如,我們在剪對稱圖形時,就運用了對稱軸原理,讓少年兒童通過動手動腦的方式,更直觀地展示什么是軸對稱圖形。剪立體圖形時,如立體昆蟲就存在二維空間到三維空間的變化運用,昆蟲的觸角和足是通過什么角度才能立起來的,這是剪紙藝術對少年兒童空間思維能力的鍛煉。我們在剪團花時,從折紙開始就運用了觀察力、推理力和計算力,下的每一刀在紙的什么位置,剪出的圖形大小和形狀都會影響整幅作品,而且一幅作品從點到線、從線到面以及變化無窮的圖形都需要事先認真思考和觀察,所以剪紙可以引導少年兒童運用觀察、計算和推理,使他們創作的作品達到自己意愿,從而培養和鍛煉大腦的思維能力,而勤于思考、善于觀察又能創作出一些多樣化、多元素的剪紙作品,使得剪紙這門藝術又得到很好的傳承、發展和創新。
綜上所述,中國剪紙文化博大精深,它反映了中國每個時期的變化和發展,是一代又一代人通過手耳相傳保留下來的巨大財富,讓少年兒童學習剪紙藝術,不僅能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能讓少年兒童自身綜合素質得到很大的提高,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剪紙以一種實體化的方式對少年兒童的思維能力起到培養和鍛煉作用,非常適合少年兒童學習。用手創造美,用心感受美,讓我們行動起來,起走進剪紙的藝術世界。
作者單位:黃山一枝梅剪紙藝術傳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