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紅
人生約有1/3 的時間處于睡眠之中,而枕頭就是我們這1/3 生命中最親密的“愛人”。除了為我們帶來舒適的休息,如果給枕頭適當“加點料”,它甚至還可以讓我們在睡眠的同時享受保健防病的作用。這說的就是中醫藥枕。
藥枕療法屬于中醫“聞香治病”的外治法范疇,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它主要是將藥物飲片碎斷成塊狀或研粗末裝入布袋內做枕頭,用以輔助治療疾病及調理養生。
藥枕聽來似乎只與睡眠相關,這使得很多患者誤以為藥枕只能治療失眠。其實藥枕的治療范疇很廣,對慢性疾病尤為適宜,比如失眠、頭痛、高血壓、頸椎病等,只要是對藥物不過敏者,大多可以使用藥枕進行防病保健。在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中早有記載:“治頭項強不得顧視方,蒸好大豆一斗,令變色,納囊中枕之。”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有這樣的描述:“綠豆甘寒無毒,作枕明目,治頭風頭痛。”而我們現在藥店常賣的決明子枕,則有治頭風、明目的功效。
藥枕為何能跟治病扯上關系?它主要是通過以下3 個途徑發揮作用:
1.通過鼻腔吸收。用于填充藥枕的藥材主要是芳香藥物,揮發性較強。人在睡眠時,藥枕中的揮發物質可通過空氣傳播至面部,再通過鼻腔、口腔、咽腔黏膜和皮膚對藥物的吸收,經過肺的氣血交換進入體內。
2.通過滲透的方法直接從皮膚進入,使人體吸收。藥枕直接接觸的部位是后腦勺以下至大椎穴部位,枕芯里的藥物直接刺激該部位皮膚,人在睡著的時候,皮膚毛孔會擴張,枕內中藥材的有效成分,在頭部溫度的作用下,緩慢溢出而被皮膚慢慢吸收起效。
3.刺激人體經絡和穴位,產生良好的調節作用。根據中醫經絡理論,頸椎及后腦勺是督脈所經之處,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經,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與任脈相為表里,經氣互融相貫。藥枕接觸部位的大椎、百勞、頸夾脊、風府、風池、天柱等穴位,能直接接觸釋放的藥物分子。
藥枕的效用,取決于藥材的選取。因此,不建議大家直接購買市場上現成的“藥枕”,一方面是不清楚商家所選取的藥材是否有效或有無添加其他物質;另一方面,用作藥枕的藥材一般都有期限,要定期更換才能保證藥效。建議大家在咨詢醫生后,通過正規渠道購買藥材,制作藥枕。
藥枕根據枕形的不同和材質的差異,有多種制作方法。首先制作枕芯,枕芯有多種形狀,如圓柱形、方柱形、扁柱形、上圓下方形、中間凹兩邊凸起形等。建議藥枕的長度為50 厘米,寬15~30 厘米,高5~10 厘米。
其次,就是里面的藥袋。建議根據辨證選藥配伍成方,混勻后放入棉質布縫制成的枕芯小袋中。不同類型的藥材處理方式也不同,如根莖、木質、動物類、藤類等藥物,需烘干后粉碎,粉碎后的顆粒最好直徑小于0.5 厘米;花葉、全草類藥物曬干后可直接裝袋做成藥包充當枕芯;礦石類藥物應打碎成小塊或顆粒或細粉;貴重藥物和易揮發類藥物宜直接混入藥末之中。使用的時間越久,藥味就會越淡,建議1~3 個月更換枕內藥物1 次,也可將藥枕置陽光下翻曬后再使用。
最后,便是枕套。想要藥枕發揮功效,枕套就應選用松軟、透氣良好的棉布,千萬別用化纖、尼龍類布料。日常要注意枕套清潔衛生,定時清洗更換。夏日,藥枕要放在干燥處,以防潮濕及蟲蝕。
需要注意的是,孕婦禁用藥枕。這是因為,有的藥枕中含有當歸、川芎、紅花、三七等中藥,這些藥物有活血的作用,易導致流產。另外,皮膚易過敏的人,在選用藥枕時也要慎重,防止出現藥物過敏現象。
作為輔助治療的手段,藥枕起效較慢,長期使用方能收到較好的效果。而且,藥枕也只對一些慢性病起效,在疾病較輕時有調節、緩解的效果,如果病根深重,則收效不大,更不能代替藥物治療。
藥枕中除了中藥材,建議大家根據不同的情況、體質塞入適量的棉花以調整藥枕的高度。
一般來說,患有高血壓、心臟病、哮喘的人需要睡高枕;患低血壓、貧血的人則需要睡低枕。但對正常人而言,如果枕得太高,可能會影響椎動脈供血;枕得太低,側臥時又會使肌肉緊張。
那么對正常人而言,枕頭的高度究竟多高才合適呢?一般的認識是:習慣仰臥的人枕高一拳,習慣側睡的人枕高一拳半較為合適。但最近據醫學調查,健康人在8 小時睡眠中,姿勢變換約20~45 次,而且多數情況下不到5 分鐘就變換1次,其中60%是仰臥,35%是側臥,5%是俯臥。所以,雖然說枕頭高度往往因人而異,與每個人胖瘦、肩的寬窄、脖子的長短有關,并無一定標準,但是一般人睡眠由于使用仰臥姿勢時間較多,建議使用一拳多一點的高度為宜,不宜達到一拳半的高度。
5款常用『藥枕方』
1. 鼻炎藥枕: 玫瑰花、白芷、細辛、辛夷、川芎等藥物各100~200g。
功效:祛風燥濕、溫經開竅。
適用人群:過敏性鼻炎患者。
2. 降血壓藥枕:天麻、鉤藤、桑寄生、丹參、菊花、磁石、夏枯草、川芎等藥物各100~200g。
功效:平肝潛陽、滋陰養腎、解痙穩壓、活血清滯。
適用人群:高血壓、頭痛、頭暈等人群。
3. 頸椎病藥枕:丹參、郁金、石菖蒲、葛根、當歸、 破故紙、 附子、明礬、 威靈仙、 巴戟天、川芍、赤芍、紅花、廣地龍等各 100 ~200g, 冰 片20g。
功效:疏通經絡、調理氣血。
適用人群:頸肩疼痛、上肢麻木、頭痛頭暈等人群。
4. 失眠藥枕: 野菊花、夜交藤、萱草花、花生枝葉、夏枯草、酸棗仁、合歡花、遠志、石菖蒲等藥物各100~200g。
功效:清心養肝、明目安神。
適用人群:失眠、頭痛、慢性疲勞等人群。
5. 頭痛藥枕: 威靈仙、川芎、辛夷、延胡索、郁金、山楂、丁香、梔子等各100~200g。
功效:活血化瘀、理氣解郁。
適用人群:頑固頭痛、頸椎增生等人群。
上述藥枕方只是基本方,如果患者想達到養生防病的功效,最好請中醫師辨證后,結合自身體質,再在上述基本方上做一些加減,開一副更適合自己目前病情或亞健康狀態的“藥枕方”,如此對癥調理,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