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立足“一基地三區”發展定位,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需要,大力集聚各類優秀人才,加快建設“五個現代化天津”,2018年5月16日,天津正式公布吸引人才的“海河英才”行動計劃。
諾貝爾獎獲得者、國內外院士等頂尖人才,來天津主持國家級研發平臺和重大創新項目的,采取“一人一策”方式給予科研和生活獎勵資助;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方面貢獻突出的,可以其名義命名研發平臺;簽訂3年及以上工作協議的,根據其在天津工作時間,給予最高1000萬元科研經費資助和最高200萬元獎勵資助;每培養1名兩院院士,給予用人單位500萬元經費支持,給予院士本人200萬元獎勵資助及其他相關待遇。
對全職引進或新入選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長期)、“萬人計劃”等重點人才專項,以及“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領軍人才,給予最高200萬元獎勵資助。實施杰出人才培養計劃,給予入選者每人一次性200萬元經費資助,以及配套工作經費和生活津貼。
實施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對入選者給予100萬元經費資助。實施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給予入選者最高100萬元經費資助。實施“131”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連續2年給予第一層次人選每年5萬元經費資助,連續3年給予入選團隊每年最高30萬元經費資助。
對與天津市用人單位簽訂3年以上工作合同,引進或留津工作的博士畢業生(非在職),給予連續3年每年5萬元獎勵資助;引進或留津工作的出站博士后(非在職),給予一次性20萬元獎勵資助。對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站招收的博士后(非在職),給予一次性5萬元獎勵資助。納入博士后國際化培養計劃的,給予每人最高10萬元經費資助。
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來天津創辦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型企業并擔任董事長或總經理的頂尖人才、領軍人才,給予最高1000萬元科技成果轉化資金補助和最高200萬元獎勵資助。
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或具備產業化前景創新成果,來天津創辦科技型企業的高端人才,給予最高50萬元創業啟動資金支持。對高端人才創辦且穩定運行的科技型企業,連續3年按企業貸款額度50%給予每年最高100萬元貼息支持;貢獻突出的,經認定給予高端人才每年最高50萬元獎勵資助。
實施企業家隊伍建設“111”工程。到2020年,培養100名杰出企業家,給予每人100萬元經費資助;支持培養1000名新型企業家、1萬名優秀企業家。
對與天津市用人單位簽訂3年以上工作合同,引進的世界技能大賽獲獎者或專家教練組長、國家級技能競賽一等獎獲得者、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全國技術能手等高技能人才,給予最高50萬元獎勵資助;對引進的國家級技能大師、技能競賽獲獎者,省級技能大師、技術能手、技能競賽一等獎獲得者,給予最高30萬元獎勵資助。
每年從天津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中的關鍵技術技能崗位,選派100名高級技師赴境內外研修,給予每人最高10萬元經費資助。每年選拔1000名技能名師,按照每帶培1名學徒每年4000元的標準,給予連續3年獎勵資助。
對天津市獲世界技能大賽和全國、天津市技能競賽獎項,以及獲全國、天津市技術能手的高技能人才,給予最高50萬元獎勵資助。每年評選10名“海河工匠”,頒發榮譽證書,給予每人20萬元獎勵資助。

“海河英才”行動計劃放寬落戶條件
實施衛生計生行業高層次人才選拔培養工程,每2年選拔1次,在培養期內給予“海河醫學學者”每人120萬元、“津門醫學英才”每人60萬元、“青年醫學新銳”每人30萬元的經費資助,所在單位按不低于1∶1的標準予以匹配。
對“杰出津門學者”入選者,培養期內給予每人每年30萬元津貼和每人每年10萬元工作經費。實施特聘教授制度,在聘期內,給予特聘教授每人每年20萬元津貼、特聘講座教授每人每月3萬元津貼、青年學者每人每年10萬元津貼。給予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學科的特聘教授100萬元、青年學者50萬元配套經費,人文社會科學特聘教授50萬元、青年學者20萬元配套經費。
引進且與天津市用人單位簽訂3年以上工作合同的資格型人才,對注冊會計師、金融分析師、執業律師等給予一次性3萬元獎勵資助,對精算師等給予一次性10萬元獎勵資助。
對宣傳文化領域“五個一批”工程入選者,在培養期內給予每人每年4萬元經費資助,所在單位可給予等額匹配。
實施“千企萬人”支持計劃,企業研發平臺由市級升為國家級的,給予最高100萬元經費資助。對民營企業設立的院士專家工作站或博士后工作站,分別給予一次性50萬元、30萬元經費資助。
對獲認定的市級留學人員創業園和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給予一次性200萬元經費資助,并按引進企業數量和規模給予每年最高60萬元經費資助。
對新認定的國家級、市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分別給予一次性500萬元、200萬元經費資助;對世界技能大賽集訓主基地和輔基地,分別給予一次性500萬元、200萬元經費資助;對國家級、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分別給予一次性50萬元、30萬元經費資助。
對國家級和市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分別給予500萬元、200萬元經費資助。實施國際學術交流平臺培育計劃,每年遴選10個國際學術交流項目,給予項目主辦單位最高50萬元經費資助。
鼓勵事業單位選派專業技術人員到企業掛職、參與項目合作、兼職創新。支持科技人員在職創辦企業、離崗創新,離崗創業5年內,原單位應當為其保留人事關系,工齡連續計算,檔案工資正常晉升,依法繼續在原單位參加社會保險。
高校和科研院所給予完成、轉化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不低于50%的獎勵;各單位在此基礎上可自主提高對科技人員的獎勵比例。鼓勵企業轉化或應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按照成果交易合同總額的一定比例,對成果受讓企業、促成交易的中介機構和技術經紀人給予補貼。
支持專業機構、用人單位發揮人才評價主體作用。鼓勵行業領軍企業自主評聘高層次人才。支持企業生產一線業績突出的技能型人才,破格申報技師或高級技師職業資格。指定專門機構免費為非公經濟組織人才參評職稱提供全流程服務。
對入選國家和天津市重點人才專項,受邀參加有影響的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并發表創新成果的高端人才,經認定,給予每年最高3萬元經費資助。擔任企事業單位領導職務的專家學者,出國(境)參加學術交流與合作活動的,根據實際需要合理安排出國(境)計劃。
對普通高校畢業的學歷型人才落戶,全日制本科一般不超過40周歲,碩士一般不超過45周歲,博士不受年齡限制,可直接落戶。
副高級及以上職稱,以及擁有國內外精算師、特許金融分析師(CFA)、金融風險管理師(FRM)、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注冊建筑師、注冊勘察設計工程師、注冊資產評估師、律師等執業資格的資格型人才,可直接落戶。
在天津市用人單位就業,高等職業院校畢業并工作滿1年或中等職業學校畢業并工作滿3年的,具有高級職業資格、不超過35周歲,具有技師職業資格、不超過40周歲,具有高級技師職業資格、不超過50周歲的技能型人才,可直接落戶。
對創辦符合天津市產業政策且企業穩定運行超過1年,個人累計繳納所得稅10萬元以上的創業型人才,不受年齡限制,可直接落戶。對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領軍企業的急需型人才,由企業家自主確定落戶條件。
在本人或配偶名下的產權房,或所在單位集體戶落戶。無產權房、無就業單位或所在單位無集體戶的人才,可在市、區人力社保部門指定的公共服務機構的人才集體戶落戶并存檔。
對急需型人才,由企業人力資源部門提出名單,董事長簽發落戶推薦函,經區人才辦核準后,企業人力資源部門或人才本人持認定書,到擬落戶區行政許可中心引進人才聯審窗口辦理落戶手續。
允許各區、企事業單位在符合相關規劃的前提下,利用自有用地建設人才公寓。新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在天津市購買首套自住用房不限購。外籍人才在繳存、提取住房公積金方面享受市民待遇。
實施人才“綠卡”制度,為引進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務。獎勵資助和津貼可用于個人生活事項。對引進頂尖和領軍人才的隨遷家屬,提供精準服務,其父母享受醫療保障轉診關系接續等優先醫療待遇;對隨遷配偶,分別由市、區組織部門或人才所在單位,按其本人身份,本著對口原則協調安排工作;暫未就業的,連續3年給予每月不低于天津市社會平均工資標準的生活補貼;對隨遷子女入園入學,由教育部門按照人才需求和就近方便原則,予以協調安排;外籍子女就讀國際學校,連續3年給予每年最高15萬元的經費資助。
對經天津市人才工作主管部門認定的海外人才工作站,每年給予15萬元經費資助。對聘請的招才引智服務專員,每人每年給予5萬元經費資助。鼓勵中介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舉薦人才,按照引進人才的層次,給予最高20萬元經費資助。
實施黨委聯系專家制度。天津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實施“海河英才”行動計劃。天津市人才辦承擔統籌協調、項目資金審核和督促檢查責任,定期組織對政策落實情況進行檢查和評估。天津市人力社保、科技、教育、衛生計生、公安、國資、工業和信息化、金融等職能部門實施各領域人才具體項目。天津市財政負責資金保障并及時撥付。涉及重復獎勵資助的,按“就高不重復”原則執行。
對在落實政策過程中存在弄虛作假等行為的用人單位或當事人,取消和追繳獎勵資助,列入誠信系統“黑名單”,情節嚴重的依法追究責任。對在工作中存在推諉拖延、行賄受賄、侵占挪用資金等行為的單位和工作人員,依法依規嚴肅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