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學義

“每個人拋物線的最高點不同,需要自己去悟。如果緊張狀態讓你效率最高,并且內心沒有波動,不受影響,那么對你來說就是最優的。”
每一個學生的背后都是一個家庭,可以說,疫情下的學生牽動了太多人的心。對于即將迎來高考的高三學子來說,他們的人生第一個分界點與一場全球危機交織在一起,尤其引發全社會的關注。
在過去幾個月,高三學生居家復習、線上聽課,終于返校后,留給他們的備考時間很短了。他們將在一場極不尋常的高考中,迎接青春的洗禮。每一個經歷過高考的人,都明白這些意味著什么。
“我當時特別激動!先是心情復雜,然后就站在原地狂叫,還流淚了!”四川成都實驗外國語學校高三學生仇怡欣回憶起得知高考延期一個月時的反應,不自覺地提高了音量。剛開始,她還不敢相信,以為是謠言,畢竟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都沒讓四川高考延期。
班級群很快炸鍋了。“又要多煎熬一個月”“暑假又少了一個月”……看似是在抱怨,其實“感覺大家內心里面還是很開心的,都希望這一個月再拼一拼。”
在2020年3月30日學校復課之前,仇怡欣已經在家上了兩個多月的網課。對學生來說,上網課最大的挑戰是要保持自制力。有的人能保持刻苦沖刺,有的人則在網課打卡后,抵抗不住困意,回到床上睡覺去了。缺少了老師面對面的管教,居家自學的最大誘惑是隨時可以上網,有段時間仇怡欣和同學一起追看綜藝節目《青春有你》,影響了高考沖刺。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她和同學一度都很焦慮:“我會不會被感染?感染了就沒辦法高考了,那就得多讀一年啊!”“成績會不會受影響?心里很緊張。”為了將自己的自制力找回來,她也想了一些辦法,比如每天將自己做了什么寫下來,和同學打卡學習,形成競爭關系,時刻提醒自己“你還在休息別人已經在學習了。”
復課后的一個多月時間里,學校采取嚴密的防控措施,并組織了“二診”模擬考試,仇怡欣的名次沒有太大變動,同學們的名次也都跟疫情之前相差不大。
讓仇怡欣印象深刻的是5月的母親節,學校舉行了一場特殊的考前60天誓師大會。按照慣例,學校最隆重的該是百日誓師大會,因為疫情,百日誓師大會采用了請優秀畢業生和考生們分享視頻的方式。這次60天誓師大會,除了老師和學生代表發言,“家委會”也錄了加油視頻。視頻中,學生父母穿著深紅色加絨衛衣站在烈日下,這本來是為百日誓師大會準備的,胸前的“必勝”二字格外醒目。仇怡欣記得自己的父母在視頻最后說:“加油,北京歡迎你,上海也可以。”她夢想中的學校是同濟大學,她喜歡上海,或許父母希望她到北京讀書。
疫情期間,不少暖心的故事感動著仇怡欣。藏族女孩斯朗巴珍是一名職校學生,家住雪山環繞的西藏昌都市波格村。由于網絡信號差,她每天要步行30分鐘到零下3攝氏度的雪山頂上找信號聽課,一坐就是4個多小時,為了方便記筆記,她都不戴手套。還有一名感染病毒的高三學生,在醫院治療期間還在沖刺。“這些才是學習的毅力!”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研究所所長俞國良認為,疫情加大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兩極分化,“好的越來越好,差的越來越差”,進而將會影響高考沖刺的效果。根據教育部的調研和全國心理援助熱線掌握的信息來看,青少年在疫情期間表現出和以往任何一段時間都不同的心理狀態。
作為一名武漢人,李瑜在疫情暴發以來整夜睡不著。她的女兒董文歆正在漢陽一中讀高三,疫情疊加女兒高考,引發了她呈指數級增長的焦慮。
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董家正式變成“高考家庭”,生活重心全部傾斜到孩子身上。李瑜像其他媽媽一樣,每天腦子里想的都是女兒的營養、心理和學習,但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這一切。
在武漢水務系統工作的李瑜,投入到社區抗疫一線的工作中。為確保萬無一失,她一上班就將女兒送到自己的父母家中。兩個月里,董文歆一直在上網課,作息時間和在學校時沒有太大區別——早上6點40分簽到開始早自習,然后是一天的課程,到晚上快10點了才會結束晚自習。“她從小就比較自覺,加上有外公外婆照顧,我還算放心。”李瑜還記得疫情暴發之初,自己的狀態是“快炸了”:“我忍不住地去想,為什么是今年,為什么是在我女兒高考這年暴發疫情!”和媽媽不一樣的是,董文歆每天的時間都排得滿滿的,沒空焦慮。不過,網課的效果并不理想。她的月考成績最差時從年級100多名跌到了300多名,這讓李瑜再次焦慮起來。為此,她和女兒長談了一次,“她承認上網課沒有在課堂上那么認真,學習方式也不如在學校那么好,能悟到多少全靠自己。”
2020年5月6日,漢陽一中高三學生復課,董文歆也終于回到學校了。“她很開心,終于能見到老師和同學了。”一切恢復正常之后,李瑜不再感慨時運不濟,心態平和了不少,“對我們湖北的高考家庭來說,高考都是一樣的,是公平對待每一個考生。發生這樣的事,對孩子的承受能力顯然是有影響的,也許對她的人生觀、價值觀也產生了影響,她思考問題的深度、方式都會有變化;也許還會對她今后的職業選擇有影響,那些逆行的英雄默默改變著她的選擇。”
并不是所有家長都能像李瑜這樣和孩子相處融洽。根據教育部的調查研究,不少青少年在家隔離期間飽受延期開學、拖延癥、與家人沖突等嚴重困擾。這些背后往往都有深刻的家庭因素。由于父母教養方式不同,一些青少年受父母情緒感染,這嚴重影響了高考的備戰狀態。此時,家長不要把自己的壓力情緒無端傳遞給孩子,應盡可能為孩子提供健康的情緒表達機會,為他們傳授應對壓力的經驗。
當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化學老師趙明新收到復課通知時,她剛剛為學生上完一堂網課。隔了一會兒,她再看手機,發現備課組工作群里已經討論了一番怎么調整課程和作業進度了,老師們開始為重回講臺做準備。
趙明新從教20年,這次是她第4次以班主任身份帶高三畢業班。“就算沒有疫情,這屆也很特殊了,這是北京第一屆不分文理的新高考。疫情來了,學生還要面臨上課方式、復習進度、外界環境等多方面挑戰。”趙明新話鋒一轉,“不過我覺得未必不是好事。經歷過這一次,他們以后會成長得更快一些。”
當得知可能延遲開學時,她就開始提早熟悉網上授課和答疑流程了。最初學生們上網課“興致很高”,但漸漸地趙明新察覺到了他們的變化。“疲倦了,孤獨感多了,盼著上學了。尤其當父母復工了,在家里他們一個人面對屏幕,沒有可以排解壓力的同伴,是很孤單的。”特殊時期,趙明新常在討論區和微信群給學生“定基調”,有意識引導他們的積極情緒。有人說,高三班主任像救火隊員,撲滅學生心中的火,還要撲學生家長心中的火。疫情發生以來,趙明新安撫了許多不安的家長,他們的焦慮程度遠超孩子。
很多學生在高三會經歷心理上的低谷,趙明新覺得這是人生的必經之路。她能做的就是幫他們規劃學習計劃,突破階段性壁壘,鼓勵他們再自信一點。俞國良說:“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次高考對高三教師來說,也是一次名副其實的大考。”
2020年的高考注定特殊,不光是一場知識的較量,家庭基因、心理素質、自律程度等因素對高考成敗的影響,會超過歷年。要理性看待特殊時期遇到的壓力。“每個人拋物線的最高點不同,需要自己去悟。如果緊張狀態讓你效率最高,并且內心沒有波動,不受影響,那么對你來說就是最優的。”俞國良建議,每個考生要在平時掌控一下這種狀態,這對特殊時期快速備考,有一定的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