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濤
科技自強無疑是當下國人最關注的話題之一。近期國產科技產業和企業屢屢在資本市場上收獲大量融資也表明大家對科技行業的關注和期待,并且愿意拿出真金白銀支持其發展。可以說,今天的中國實現科技自強,缺的不再是錢,或者說不只是錢。筆者認為,現在我們更應該關注科研體制的創新。
中國現有的科技體制深受“863計劃”的影響。“863計劃”提出的大背景有兩個,一個是當時中國的科技從總體上說的確非常落后,二是日本提出第五代計算機計劃后美國和歐洲相繼提出“星球大戰計劃”和“尤里卡計劃”。相對來講,“863計劃”是比較現實的,跟前面幾個發達國家開拓全新科技領域的目標完全不同,我們追求的就是通過有限的投入,跟蹤國外的科技發展,不能被落得太遠了,在少量有優勢的項目上爭取有所突破。因此,“863計劃”初衷就是一個學習模仿國外原創成果性質的發展計劃。如果僅從其初衷角度來說,這個計劃算是很成功的。后來又提出973、火炬、星火等科技發展計劃。
不過,客觀而言,這個初衷也產生了一些不利影響。一方面,與這個初衷相配合,產生了一整套的科技立項、資金撥付機制,一個不利影響是,原創性的項目不太可能通過其立項評審體系。研發人員的個人升職、獎勵等評審條件,也都深受這個研發體制操作細節的影響。這導致模仿型、追隨型的研發理念、實操機制深刻地浸透到整個中國研發體制。
學習和模仿本身并沒有錯,問題是我們不能只限于模仿具體的科技原理和技術,今天我們需要真正轉向學習和模仿的是,美國等科技發達國家的原創能力和鼓勵原創的科技體制。2018年1月31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意見中除了繼續倡導科技創新的理念外,還突出了原創性。其中提到,“突出原始創新,促進融通發展。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堅定創新自信,勇于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提出更多原創理論,做出更多原創發現。”
為此,一方面,在理念上要不斷增強對原創的信心;另一方面,在實操層面,科技研發的立項和撥款流程更多地提高原創性項目的比例。筆者有以下幾方面具體建議:
首先,按照不同需要建立多種不同的科研體制。不同的科技研究其內在規律是差異極大的,完全單一的科技研發體制顯然是不能適應科研需求的。學習型的研發和原創型的研發其規律也是不一樣的,我們有必要針對不同的研發對象,建立不同的科技研發體系。針對原創型的研發項目,在嚴格評估的同時,立項時就不應與學習型研發一樣過多要求參考文獻等,最終結題時也不能過分苛求結果與最初計劃的符合程度。
其次,要建立適應跨學科研究的科研體制。如果是追隨型的科技研發,資質、專業符合等就是重要的條件。但如果是原創型的研發,情況就非常不同。因為在現代,真正在單一學科內實現原創突破的難度巨大,可能性是很小的,絕大多數的原創往往發生在交叉學科和跨學科研究中。因此,針對原創型的科技研發,在立項資質和學科專業屬性上的占比就不應該過重。
最后,加強原創科技研發規律的研究。我們現在面對的問題已經不再簡單是我們能不能走到世界文明的前沿去的問題,而是到了最前沿以后我們應該怎么辦的問題,我們該如何在沒有人領路的情況下自己闖出路來的問題。要想實現這個,就需要對原創規律進行系統性的科學研究。只有開展一定的原創科研規律研究,才能使原創型的科技研發體制不斷完善。▲
(作者是獨立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