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寒冰
摘 要:遺產廊道是一種歷史文化保護方法,也是指擁有特殊文化資源集合的線性景觀。實現大運河常州段遺產廊道保護與利用,首先要判定遺產廊道構成。文章梳理大運河常州段的歷史演變,分析大運河常州段遺產廊道構成并提出保護策略,以期促進遺產地的資源保護、游憩開發與區域振興的協同發展。
關鍵詞:大運河常州段;遺產廊道;文化遺產保護
遺產廊道(Heritage? Corridor)概念起始于20 世紀 80 年代,是源于美國的一種遺產區域化保護與利用方法。國外對于運河類遺產廊道的研究與利用比較成熟,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國伊利諾伊和密歇根運河。在構建遺產廊道時,國外立足本土,從經濟發展的協調性與可實施性出發,制定保護策略,在立法管理、開發利用方面各有特點。2004年,北京大學的學者們運用遺產廊道理念就京杭大運河開展了專項研究,著作《京杭大運河國家遺產與生態廊道》總結了研究成果。自此,國內廣泛開展了關于各類遺產廊道的本土化研究。大運河常州段作為典型的江南運河,如何通過對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來培育地方特性,彰顯人文魅力,獲得可持續發展活力成為關鍵性問題。有鑒于此,本文梳理大運河常州段的歷史演變過程,分析運河遺產廊道構成要素并提出保護策略,促進大運河常州段遺產廊道的可持續性發展。
一、大運河常州段的歷史演變過程
常州境內的大運河至今已有2500年歷史,運河水穿城而行,與常州城形成筋絡難分的格局。大運河滋養了常州的地方文化,見證了城市的變遷與發展。如今,大運河已然成為常州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按元代京杭大運河全線通漕時間,可以將大運河常州段分為全線貫通前期(13世紀中葉以前)、全線貫通時期(13世紀中葉至1855年)、漕運廢止后(1855年至今)三個時期。大運河常州段的歷史演變過程,如表1所示。
(一)元代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以前(13世紀中葉以前)
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北望中原,修整泰伯時期的“吳古故水道”,標志著江南運河的誕生。范蠡于公元前473年,開鑿南運河,以調節太湖、滆湖與運河的水位。南運河北自江南運河石龍嘴,南入太湖,流經常州境內30公里。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常州以西鑿徒陽運河,蘇州至鎮江通航,常州處于中心位置。西晉時期,常州作為區域的中心,維持原運河的基本格局,沿河興建毗陵城,后更名為晉陵郡。永嘉南渡后,新城區沿運河向東南方向拓展。
隋煬帝敕開江南河,自鎮江至杭州八百余里,標志著江南運河的全線通航。唐代常州刺史孟簡開鑿孟瀆,引長江水南注通漕。唐彥重修內子城,開鑿惠明河、子城河。五代十國時,刺史張伯惇筑常州外子城。刺史徐景邁筑羅城,開鑿護城河城南濠、北城濠,運河自西向東貫穿羅城與外子城之間。兩宋時期,常州城沿襲了羅城舊址,未有增損。常州知府李余慶開挖顧塘河,西自子城河上的惠民橋,東連元豐橋并入運河漕渠。宋代還先后開鑿了澡港河與德勝河,溝通運河與長江。
(二)元代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時期(13世紀中葉至1855年)
元代統一全國后,北京至杭州段全線貫通,稱作京杭大運河。元至正年間,常州路判官朱德麟在前河以南督浚城南渠,分運河水繞城而過。自此,城南渠與前河分行180年。明洪武二年(1369年),湯和在羅城內建新城,城內水系亦隨之調整。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常州運河正式改道城南渠,不再經由前河,這是運河的第一次改道。明萬歷九年(1581年),常州知府穆煒另鑿新河,改道飛虹橋,使之西與南運河接通,東出水門橋,直通無錫水道,實現運河第二次改道。經過歷代疏浚,最終形成連接篦箕巷、天寧寺、艤舟亭向東流的常州大運河。清代運河水網體系穩定,運河工程重點是清淤疏浚。清代新孟河與宋代的澡港河、德勝河三渠通江,以泄運河之水。
(三)清咸豐五年漕運廢至今(1855年至今)
咸豐五年(1855年),常州實施海運漕糧,運河漕運功能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民國時期社會動蕩,運河形態未做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常州城延續了整體水系格局,由于城市建設需要,填埋市區部分早期河流。2004年至今,完成大運河第三次南移改道。本次運河南移,西起連江橋,東至丁堰匯入老運河,實現國家級水運主通道的升級換代。
二、大運河常州段遺產
廊道的構成
縱觀大運河常州段的歷史演變,可以發現大運河的發展與軍事、政治、文化、城市、經濟緊密相連。大運河遺產廊道是由自然生態系統、文化遺產系統、廊道支持系統構成的多重復合系統,因此,下面從以上三個系統來分析大運河常州段遺產廊道的構成要素。
(一)自然生態系統
與大運河生態功能維護相關的濕地、林地、農田等區域景觀和環境要素是大運河廊道重要的自然系統構成。自然生態系統不僅可以抵抗自然災害,還為人們提供游憩場所,為生物提供安全的棲息地。運河廊道的自然要素可以概括為土地、水、野生動植物三大基本類型。
由于大運河常州段曾是市內重要的水上航道,沿線多采用直立式或半直立式砌塊石護岸。沿線幾乎沒有生態護坡、無河漫灘,如圖1所示。硬質化駁岸不利于生態系統完成自凈,而且減少了生物多樣性。堤岸上的植物配置層次單一,色彩單調,林冠線不優美,多數地段沒有形成植物群落,如圖2所示。大運河常州段的水源,三分之一來自上游,三分之二由新孟河和德勝河引長江水。2016年,運河水質為V類,農業污染物、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排入運河,導致水污染嚴重。運河周邊自然資源分析,如表2所示。
(二)文化遺產系統
運河文化遺產系統包括與運河相關的水利工程遺產、聚落遺產、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是遺產廊道寶貴的文化資源,保證休閑游憩、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如圖3所示。根據與運河發生發展的關聯程度,運河文化遺產分為有必然聯系和無必然聯系兩類。與大運河有必然聯系的文化遺產是指元代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時期,無必然聯系的是指元代京杭大運河通漕之前與清代咸豐漕運廢止之后所產生的文化遺產。本文參考《常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3-2020)》文件,對大運河常州段文化遺產資源進行量化分析。
水利工程是運河漕運功能得以發揮的保障,包括河道、水利工程設施、航運工程設施及管理機構等。大運河常州段的水利工程遺產共35項,明清時期數量最多。其中河道遺產12處,由8條運河河道、4條人工引河組成;水利工程設施23處,由13個碼頭、7座橋、1條纖道、2個水閘組成。大運河常州段水利工程遺產量化分析,由高到低依次是:碼頭>運河河道>橋>人工引河>水閘>纖道,如圖4所示。因運河而產生的城鎮村落、商業街區都屬于遺產廊道的聚落遺產。常州段運河聚落遺產同樣集中于明清時期,共有12處,包含3條歷史文化街區、4個歷史地段、4個村鎮和1條老街。大運河常州段聚落遺產量化分析,由高到低依次是:歷史地段>村鎮>歷史文化街區>街道(圖5)。
遺產廊道的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因運河而形成的古建筑、古遺址、石刻等。大運河常州段物質文化遺產共110項,其中古建筑84個,大部分建造于明清時期,包括民居、宗祠、會館、戲樓、寺觀等多種建筑類型;近現代重要史跡21處,為民國時期建造;石刻4個;古遺址1處。大運河常州段物質文化遺產量化分析,由高到低依次是:古建筑>近現代重要史跡>石刻>古遺址(圖6)。民間美術、民間舞蹈、民俗、民間文學等屬于遺產廊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運河常州段共有1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俗文化3項、民間文學2項、民間美術1項、民間舞蹈1項、傳統醫藥1項、傳統體育1項、詩詞典故1項。大運河常州段非物質文化遺產量化分析,由高到低依次是:民俗文化>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舞蹈=傳統醫藥=傳統體育=詩詞典故(圖7)。
(三)支持系統
運河遺產廊道支持系統屬于社會資源,為人們提供安全、舒適、便捷的服務。它包括游憩空間、慢行線路、解說主題、公共設施等等,保障大運河遺產廊道的可持續性發展。大運河常州段根據“整治、延續、發展”的規劃思路,科學治理運河生態環境,活態傳承運河歷史文脈,打造具有常州特色的“城市親水休閑帶”“文化旅游帶”“創意產業帶”,為人們提供多樣化的游憩體驗。目前,已開發的支持系統內容有:老運河北岸約4.5公里的慢行系統、桃園濱河綠地、運河水上游、東坡公園、運河五號創意街區、南港文化區等。
三、大運河常州段遺產廊道的保護策略
建設大運河遺產廊道保護帶,提出合理的保護策略,要建立在遺產廊道構成要素“判別—評估”環節完成的基礎上。判別是科學界定遺產廊道構成要素,評估則是識別關鍵環境要素的現狀、空間與位置,了解文化遺產現狀、價值以及管理條件。根據評估結論,將大運河常州段遺產廊道保護帶劃分為生態環境與文化遺產兩個大類,包括運河水利工程遺產保護區、運河聚落保護區、其他物質文化保護區、運河生態環境保護區。
(一)生態環境保護策略
保護生態環境的主要目標是劃定運河生態環境保護區,修復生態系統,防范抵抗各類自然災害;保護生態環境,構建生物棲息地;提升沿線兩岸綠化品質,保障人們開展相應的游憩活動。
其一,劃定運河生態環境保護區,保留原有地形地貌、避免土地過度開發。常州大運河流經郊區、市區,周邊土地利用各有不同。比如,運河郊區地段多為工業倉儲、農田、碼頭用地,這些形態各異、充滿趣味的景觀形態,有利于打造豐富的沿岸風光。應該鼓勵沿線單位合理規劃、養護所屬土地,延續原有的特色景觀,營造景觀生態功能。運河市區地段,由于土地資源緊張、建筑密集、遺產眾多,應該首先劃分遺產保護區與建設控制地帶,有序保護土地資源。此外,適當開發沿河綠地、動植物科普區、環河慢步道等公共服務用地。嚴格控制各類擴建工程,禁止或遷出對生態環境構成嚴重威脅的工程項目。其二,保護運河水資源,整治水環境。禁止沿線工業、農業、生活污水的排放,完善老城區的管網設備,提高排污能力。提升運河水質,栽植具有凈水性能的植物,適當增加游船、皮劃艇等休閑、競技類水上活動。其三,遵循適地適樹原則,栽植本土樹種,加強運河內的瀕危物種保護。選擇觀賞性佳的本地鄉土植物,營造易生長、低成本、低維護的植物群落,修復野生動物的棲息地。
(二)文化遺產保護策略
保護大運河常州段的文化遺產,就是要保護與提升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劃定文化遺產保護區,規劃建設控制地帶;通過開展文化遺產教育、宣傳與推廣活動,提升人們的遺產保護意識與文化自豪感。
首先,劃定運河水利工程遺產保護區,禁止對遺產真實性、完整性與延續性構成重大影響的建設項目。對于水利遺產設施必要的維護工程,應該采用傳統材料、施工工藝與圖案造型。確保河道通航段的航運、防洪、排澇功能,定期進行監測與管養。為水利工程遺產,如碼頭、橋、纖道等,設立文物保護標識,設計游憩步道,開展遺產宣傳教育活動,為人們提供寓教于樂的游憩空間。其次,編制運河聚落遺產保護規劃導則,引導運河村鎮、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規劃與更新。保留聚落遺產原有的肌理、格局、業態、風貌、尺度與色彩,禁止對遺產真實性、完整性與延續性構成重大影響的建設項目。控制周邊建筑高度與密度,與保護區整體建筑風格一致,規劃視覺廊道。保護區內建筑應遵循修舊如舊原則,延續地方文化特色與建筑特點,傳承建造技藝,禁止大拆大建與翻新工程。再次,全面考察其他物質文化保護區中的遺產,并記錄存檔。保護遺產本體、修補殘缺,禁止破壞遺產真實性、完整性與延續性的項目。此外,工作人員定期對文化遺產進行維護與管理,設立文物保護標識,積極開展公益講座、文化活動、科普教育等,提升人們的保護意識與文化自豪感。
四、結語
分析大運河常州段主要歷史演變過程,有助于科學判定共時態下遺產廊道的構成要素。構建大運河常州段遺產廊道,提出保護策略,有利于吸收常州本土文化基因,培育地方特性、彰顯人文魅力;有利于整合利用運河遺產廊道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和社會資源;有利于推動遺產地的資源保護、游憩開發、區域振興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定青,王海榮,曹象明.我國遺產廊道研究進展[J].城市發展研究,2016(5).
[2]常州市政協學習與文史委.運河常州[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
[3]何國才.武進水利志[Z].武進縣水利局編史修志領導小組,1985.
[4]龔道德.美國運河國家遺產廊道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9.
[5]俞孔堅.京杭大運河國家遺產與生態廊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6]劉俊杰.蘇南運河水環境保護與思考[J].治淮,2017(12).
[7]奚雪松.大運河遺產廊道構建[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
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