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威 吳金怡 趙嘉文 葉夢瑤
摘 要:城市精神是一個城市的內在氣質和根本價值追求。而培育城市精神,必須從市民入手,精心設計豐富多彩的載體,努力實踐城市精神。文章以鄭州市為例,基于其“博大、開放、創新、和諧”的城市精神,以城市步道無障礙設計作為切入點,在分析其無障礙化步道設計現狀的基礎上,與國內外部分城市的無障礙設計進行對比,探索了鄭州市無障礙步道設計的優化路徑,以期從無障礙化水平提升的角度提出弘揚城市精神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城市精神;無障礙化;步道設計;鄭州市
“無障礙化設計”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面對戰爭遺留下來的傷殘者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諸多生存問題,西方國家提出“殘疾人有接受社會保障的權利”,于是西方建筑學界在住宅的新建和改造層面開始探索實施無障礙化。但直到1974年,“無障礙設計”這個概念才得以真正確立,并明確指出無障礙建設的目標是使殘疾人充分參與社會生活和發展,并享有平等地位。[1]
本文所指“無障礙化步道設計”,主要是強調在交通與城市建設尺度下,殘障人士及老齡人口使用較多的步道部分,包括緣石坡道、盲道、無障礙出入口、低位服務設施、無障礙標識系統、信息提示這六種要素。
一、鄭州市無障礙化步道建設現狀
鄭州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日趨完善,但在安全性、連續性、可達性、便捷性四個方面仍存在較大問題。經調研和對相關機構的走訪后,筆者總結目前鄭州市在無障礙步道設計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步道被占用現象較為突出
通過調查了解,無障礙人士及老齡人口的出行范圍有限,在城市道路紅線內,步道是殘障人士和老年人使用最多的部分。其希望能夠在步行可達的范圍內,獲取日常生活需求的各類服務。但目前步道被共享單車、電動車、機動車、物流快遞車停放占用的現象較為突出(圖1)。
(二)無障礙化步道設計缺乏連續性設計
無障礙化步道設計應充分考慮殘障人士及老齡人口的需求,尤其是對于視覺殘障人士以及需借助輪椅出行的人來說,步道設計的連續性極為重要。但從目前鄭州市無障礙化步道建設來看,一方面盲道設計存在無故間斷,并且未設置相應提示的現象;另一方面,路口的緣石坡道出現未設置(圖2)或設置坡度不合理、坡口與車行道之間高差較大、坡面設有格擋樁等問題。
(三)無障礙化步道設計缺乏系統化考慮
無障礙步道設計雖然強調的是道路紅線范圍內的人行道部分,但無障礙化設計本身應以人的出行線路為基本出發點,并通過設計便利其出行,因此,在步道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到使用者的需求,強化步道與其他設施間的連接性。調查發現,殘障人士和老年人使用頻率較高的是菜市場、社區醫院、超市、公交站、周邊公園等設施。但這些區域的建設屬個人行為,現行規范與標準均未對其提出具體的建設要求,故此類設施周邊往往缺少相應設施。
(四)部分無障礙化步道設計不符合規范指標要求
根據走訪了解到,目前鄭州市的無障礙化環境設計主要依據全國《無障礙設計規范》要求實施,但在實際調研過程中發現無障礙化步道建設仍存在著提示盲道與行進盲道鋪設不符合規范要求,以及設置無障礙坡道但坡度過大不利于通行等問題。
二、國內外無障礙化步道建設經驗
(一)新加坡無障礙步道設計
新加坡地處熱帶,全年氣候炎熱,城市在規劃的過程中倡導人流引入建筑內部,故新加坡盲道僅在主要道路交叉口、道路沿線車行出入口設置提示(圖3)。同時在道口行人過街處,設置盲道防撞柱。考慮到殘障人士行動速度較慢,特在人行橫道口裝有過街延時按鈕(圖4),保障其能順利通過人行橫道。公共交通遵循連續性原則:一是公交站臺采用無高差緣石坡道,結合無障礙公交車保障殘障人士的出行。二是交通樞紐出入口及進出閘機、換乘通道等均設有連續的盲道通向無障礙專用車廂。[2]
(二)德國無障礙步道設計
德國的無障礙化建設水平國際領先,設計注重以人為本,真正從使用者角度出發。德國無障礙建設除了立法完善外,DIN 標準[3]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從無障礙設計初期的規范指導到后期的考察檢驗,嚴格規定其流程與規范。DIN即德國標準化協會,是德國最為重要的國家標準組織。
以埃斯林根人行橋[4]為例,該人行天橋充分考慮了不同人群的過街需求,橋頭設有坡道和電梯,方便行人、騎車人和殘障人士通過。無障礙電梯獨立于橋梁本身,入口前有醒目的無障礙標識,電梯配置有語音提示,轎廂內設置低位選層按鈕,四面壁同坡道欄桿設置安全扶手,供乘輪椅者使用。
(三)北京市無障礙步道設計
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較日本和新加坡略有不足,但是在北京、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均頒布有關于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法規條例,相關無障礙設施相對完善。特別是北京,我國首都城市是多條政策的試點地區,無障礙環境建設完善程度居于全國首列[5]。
北京市盲道在各級城市道路上均有設置,且盲道旁有醒目的無障礙標識(圖5),方便殘障人士使用的同時避免被非機動車等占用。人行過街語音提示為視覺障礙者提供出行信息。人行天橋等立體交通配置無障礙坡道,供殘障人士、老年人、提重物者等使用(圖6)。投入使用無障礙公交及公共建筑出入口設置無障礙坡道,保障無障礙體系的連續性。
三、鄭州市無障礙化步道設計優化對策
現行的《無障礙設計規范》中對城市道路的緣石坡道、盲道、人行天橋等無障礙設施均提出了相應的設計指標,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城市不同位置有其特定功能,故存在的問題也不盡相同,這些問題既有共性又有差別,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不同位置的特點,提出以下改善策略:
(一)構建連續的無障礙化步道系統
鄭州市步道無障礙設計的現狀,最主要的問題是步道缺乏連續性,無法從實際的需求入手,保障殘障人士及部分老齡人群的“一次完整的”出行需求。因此,在宏觀層面上,我們需要在設計的角度上強調其連續性、系統化的要求,關注各環節的銜接點,強化公交站點、道路交叉口、臨界界面等細節的無障礙設計,同時將立體交通納入步道系統設計內,強化以地鐵出入口為主要切入點的地下通道無障礙化設計,以滿足無障礙人群連續性的出行需求。
(二)強化社區層面的無障礙化建設
對城市進行無障礙化設計應該從使用人群的需求入手,考慮到其出行范圍有限的原因,我們在開展建設的時候應該強化社區的作用,在宏觀層面把握連續性,在中觀層面強化社區范圍無障礙設計。結合當前15分鐘生活圈的打造,強化社區范圍內從居住單元到社區服務中心的路徑設計,修補當前無障礙化設計只落實在道路總體規劃層面的問題,提出支路等級的無障礙化設計需求。
(三)優化無障礙步道設計細節
在微觀層面,應做到精細化設計。適當增加語音過街提示及盲文站牌,增加及改善無障礙標識。要明確無障礙標識是為所有人群而非僅僅是出行障礙人群使用的這一內涵。這一細節的優化,就是對城市精神反饋的重要一點。可以說以通用性為城市無障礙設計標準已經成為共識,適當地增加功能多樣、構思巧妙、體貼入微的城市家具能夠更好地使人們獲得生活便利,體會城市精神。
參考文獻:
[1]杜長梅.城市公園無障礙系統規劃設計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3.
[2]白亮盛,張曉,李朝陽,等.無障礙出行新加坡[J].中國公路,2016(20):58-61.
[3]韓穎.博物館建筑室內環境的無障礙流線研究[D].東南大學,2016.
[4]于沁然.德國公共建筑無障礙體系研究[D].沈陽建筑大學,2012.
[5]鄒雙招,譚煒,陳建斌,等.國內外城市人行過街無障礙設施建設狀況與發展趨勢[J].城市道橋與防洪,2017(5):47-51,59,8.
作者單位: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