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宇
摘 要:隨著城市數量的增多和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文脈“斷裂化”的現象日益嚴重。而當代藝術的建構與城市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在提高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和傳承城市文脈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文章從當代藝術的視角出發,列舉當代藝術在城市空間中的存在形式,分析當代藝術如何深層次地影響城市的人文環境和文脈傳承。
關鍵詞:當代藝術;城市文脈;文脈傳承
現如今,以“城市化”為目標的造城運動正以空前的廣度和深度改變著中國的城市面貌,并逐漸形成了新的城市風景。這種新的城市風景表現為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群,且引發人們對城市的歸屬感降低、對城市文脈記憶喪失等一系列負面現象。而當代藝術在中國的發展逐漸步入正軌,多元化、地域性的藝術創作方式已成為重要的發展規律,在城市文脈延續與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
一、當代藝術的產生
目前,藝術界對當代藝術的定義眾說紛紜,尤其因后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在時間與內容上存在承上啟下的相交部分,因此較難準確定義當代藝術的時間起點。但概括來說,可以認為當代藝術在時間上泛指20世紀80年代至今的藝術,在內涵上主要是指繼承了現代藝術運動與后現代藝術運動,且不斷發展,具備當代精神和當代語言的藝術。當代藝術家不僅要記錄當下的時代,更需要使用不斷更新的觀念、技術、手段去表達和再現人們生活的世界。不論是當代繪畫、公共藝術、行為藝術亦或新媒體藝術,都是藝術家們對當下生活環境和自身感受的一種充滿創新的記錄和表達。生活不斷豐富,還會有較多未被命名或正要被命名的藝術流派和藝術類型,將隨著新的科學技術和新的觀看方式的出現,而逐步被納入到當代藝術中。
中國當代藝術從20世紀80年代受到西方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藝術運動的強烈影響,一直發展至今,走過了40年的歷史。伴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國人的生活方式發生重大轉變,人性的發展也帶來了更加自由的施展空間,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必然形成多元化的藝術心態,中國藝術家們大膽地創新和標新立異,使中國當代藝術呈現日益繁榮的趨勢。
二、當代藝術與城市文脈的共生關系
城市文脈作為城市的根性文化,不但代表著城市的過去,更能預示著城市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城市的靈魂與精髓。它表現在城市獨特的地域風貌、城市格局、歷史街區、名勝古跡、傳統技藝、民間藝術等方面,又可以是抽象的,蘊含在市民的集體記憶、民風民俗、生活習慣、文化信仰里。這些承載物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當地環境相融合,形成了每個城市獨特的文脈氣息。
(一)基于城市文脈的當代藝術
城市中存在當代藝術醞釀和產生的豐沃土壤,它不僅是承載當代藝術的物理場所,且城市中源遠流長的文脈為當代藝術的建構和壯大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讓城市文脈介入當代藝術,幾乎也成為所有發達國家注重文化環境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且城市中又具有較多的維度可以去詮釋:城市中的人群,有關人的生存方式,有關人的生存態度,每一個角度都可以幻化出無限可能,這正是城市給予當代藝術的靈感和動力。
藝術家們把傳統哲學、城市文化符號和對城市文脈的觀照作為創作的基本素材,他們或繪畫,或雕刻,或攝影,在國內外涌現了較多優秀作品,并逐漸形成個人的藝術風格。例如,21世紀初,藝術家劉小東以三峽移民為題材,創作了油畫作品《溫床》《三峽大移民》等。《溫床》以夔門為背景,11名拆遷工人成為他寫生的模特。工人們坐在床墊上打牌,而他們身后那座有兩千年歷史的城市因三峽工程的建設即將消逝。“商店、樓房、城市,慢慢被水淹沒。”劉小東稱,他的作品不只是對現實的描繪和記錄,更多的是表達對三峽人命運以及對消失的城市的關注,這也構成了中國當代藝術史中極其令人難忘的畫面。來自紐約的藝術家薩拉?莫里斯,在近幾年的創作中,同時用繪畫和影像對城市這一主題進行詮釋。其中《阿布扎比》這部影像作品,是她受古根海姆美術館委托所作。阿布扎比的城市建筑、繁榮的金融業、歷史傳統、流動的勞動力以及阿布扎比從石油依賴型經濟中轉型的潛力,都成為了她觀察記錄的對象。《阿布扎比》仿如一本影像圖錄,記錄下這座城市戲劇化的飛速發展歷程,及其未來將要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二)當代藝術對城市文脈的傳承作用
1.公共藝術在城市文脈傳承中的作用
公共藝術的形成建立在現代城市形成的基礎上,它的形態與內涵是對城市主流價值觀以及城市記憶的濃縮和升華,與城市文脈的傳承息息相關。公共藝術直接面向公眾,公眾是這項藝術的完全享有者和參與者,它從藝術與社會關系的角度出發,滿足了城市廣大人群的精神需求。在當代,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涉及到環境藝術、城市公共設施、建筑體表裝飾、城市標志物、雕塑、壁畫、裝置藝術等。因公共藝術整合了多種城市因素,所以它的設計理念與表達方法不應拘泥于形式,應通過它獨有的藝術感召力來傳達公共精神[1],以服務大眾為核心。
藝術家楊奇瑞以及他的團隊在成都著名的歷史街區寬窄巷子中,創作了“寬窄九墻”公共藝術作品,包括了《舊居回響》《百變門神》《少城家書》《呼吸瓦墻》《旗營碎影》《老井鏡像》等九組雕塑墻。這些雕塑中使用的材料是藝術家們從拆遷中獲得的老磚老瓦以及舊貨市場淘來的老物件,原汁原味地還原了成都寬窄巷子的歷史文化和市井生活[2]。其中多件作品還引入了新媒體和科學裝置技術,例如:人們在轉動石磨柄手時,能聽到老唱機的聲音;腳踏縫紉機時,廣播中傳出川劇的唱腔;從門神旁邊走過的時候,會發現靜立著的門神面部突然轉動出一幅全新的面孔等,這種處理方式也使它突破了以往公共雕塑多靜態的特征。“寬窄九墻”落成后,游客們紛至沓來,駐足觀賞。毋庸置疑,“寬窄九墻”以一種親和的姿態走進百姓生活,它豐富的敘事和細節展示引發人們對現實的叩問和對城市歷史的追懷。
2.當代藝術產業在城市文脈傳承中的作用
隨著我國城市經濟的繁榮,國內相繼涌現出一些城市承辦藝術博覽會。而我國藝術博覽會的打造具有一定的體制導向特征,藝術創作、研究的主流方向與國家文化政策相一致,能夠充分發揮當代藝術產業對我國文化事業的建設功能,同時也以一種新的展現領域豐富了城市的文化氛圍。藝術博覽會事業在中國發展已有20多年,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為主,以南京、長沙、深圳等特色城市為輔的當代中國藝博會完整的地域分布體系[3]。與早期藝博會不同的是,如今的藝博會不僅以藝術品交易為主,且同時與科技、教育、學術論壇、慈善等相結合,成為了多位一體的綜合性展會。它的成立不僅為相關城市乃至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增強自信,也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