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妮 汪慧萍
摘 要:文章對文化旅游中的真實性進行探討,以貴州蚩尤文化旅游資源的特色與開發情況為基礎,總結出真實性視角下貴州蚩尤文化旅游開發的啟示。只有在政府正確引導下運用多種形式呈現蚩尤文化內涵,并促使當地居民積極參與其中呈現蚩尤文化的真實感,才能實現貴州蚩尤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真實性;蚩尤文化;旅游開發
隨著信息化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知識水平越來越高,生活的環境日漸虛擬化,人際交往也漸漸通過虛擬空間來實現,生活的真實感隨之逐漸降低,再加上工作的壓力逐漸增大,因而人們對擺脫慣常環境去尋求最真實體驗的需求也愈演愈烈。人們的旅游觀念也從最初的走馬觀花式休閑旅游轉向真實性體驗游,許多人開始追求具有文化內涵的真實性體驗旅游。
一、關于真實性的探討
真實性是人們在現代生活中尋找社會存在感的一種價值觀。真實性這一概念源于社會學家戈夫曼提出的“前后臺”理論。戈夫曼1959年在社會學領域提出了“前臺”“后臺”理論。戈夫曼把人的日常生活生動地比作一種舞臺化表演,從“前臺”與“后臺”兩個方面詮釋不一樣的社會互動和社會角色。在戈夫曼的理論里出現了三種社會角色:表演者、被表演者、其他無關者。表演者與現代戲劇演員一樣,會在“后臺”準備,在“前臺”表演;被表演者與觀賞戲劇的觀眾一樣,只出現在現場即“前臺”區域;其他無關者必然不會出現在任何地方。戈夫曼的理論還蘊含著“后臺”活動的暴露引起“前臺”的舞臺化表演失去真實性的可能。MacCannell于1979年在戈夫曼理論基礎之上提出了舞臺化真實性理論,并引用到旅游研究領域,他認為旅游者旅游的全過程是在積極追求真實性的過程,旅游者把融入目的地的真實生活作為旅游動機,期望看到當地人的真實生活場景,但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動與旅游設施并不可能把完全真實的東西呈現出來,旅客在“前臺”所見的只是以布景的方式呈現的舞臺化真實性。實際上就是文化旅游產品在“生產—產出”這一過程中,保存原生民俗文化精髓的基礎上,經過藝術性加工和提煉被當作真實存在向旅游者展示,是舞臺化藝術化的旅游資源,在舞臺化的旅游產品中,“前臺”是供旅游者觀賞體驗并與當地居民交流的平臺;“后臺”是未經商品化的原生態資源,供當地居民生活,不對游客開放[1]。
除此之外,人類學家科恩認為真實性并不等同于原始,而是可以加以轉換的,他認為真實是人的主觀意識,而人們的文化水平和審美水平高低不等,對真實的看法和認識就不一樣,所以真實的體現是隨著人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的。美國學者克萊德·伍茲又將所謂的真實劃分成“象征真實”和“客觀真實”:“象征真實”是在原生文化基礎上的再創造的真實,而“客觀真實”就是完全真實的傳統文化,也就是所謂的原生文化[2]。
綜上所述,旅游中的真實性不僅是要對文化的再創造,使傳統文化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以此滿足游客的現實需要,而且還避免了現代社會中原生文化的破壞和損毀,有效地保護著旅游地的原生文化。
二、貴州蚩尤文化旅游的開發
(一)貴州蚩尤文化的特點
我們常常自稱炎黃子孫,卻忽視了涿鹿之戰中戰敗的蚩尤,而蚩尤時代的“重農耕、冶銅鐵、制五兵、創百藝”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貢獻。近年來,學者們著眼于尋根文化,蚩尤文化也成了熱門的文化資源,各界紛紛展開研究。史料記載,涿鹿大戰之后,戰敗的蚩尤部落成員開始向西部高原山區遷徙,其后人基本上就居于武陵山脈的南部,尤其是貴州境內的雷公山苗族地區,因此,蚩尤文化與貴州有著頗深的歷史淵源。那么,蚩尤文化在貴州又有著怎樣的不同呢?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蚩尤文化在貴州集中反映在苗族文化上,蚩尤文化不僅是其歷史生活的遺跡,還是在動態中不斷發展的。
1.節日
在貴州黔東南丹寨,每年都會舉辦“祭尤節”,苗語稱其為“農尤”,這里的“農”是指吃或者祭的意思,“尤”就是指苗族部落的祖先蚩尤。在這樣的節日里,當地的苗族村民會盛裝出席,歡聚一堂,以祭祀祖先蚩尤。事實上,在黔東南地區的西江千戶苗寨、郎德苗寨也有這樣的節日,也就是所謂的“鼓藏節”,村民在這一節日中通過殺牛、斗牛、吹蘆笙、跳舞等活動,來祭祀祖先蚩尤。相傳,蚩尤在與黃帝作戰犧牲后,他的戰馬也悲傷地死去了,沒有了戰馬,巫師又需要借物為死者超度,引導亡魂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當時只能選擇耕地的牛作為替代品用來召喚祖先蚩尤靈魂到自家來相聚,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2.服飾
貴州苗族的服飾中蘊含著蚩尤一族遷徙的印記。盡管貴州的苗族又分為許多支系,但在服飾的裝飾圖形上都有關于蚩尤部落歷史大遷徙的記號。他們通過刺繡、蠟染的方式將遷徙過程中經過的河流、牽牛過江的圖案形象地繡在自己的服飾上,用以緬懷祖先。
3.民間傳說
貴州省安順地區以專輯形式編著的口述史《蚩尤的傳說》出版后,許多公開出版的專著或學術論文都引用了里面的傳說,還有其他學者的著作,如《蚩尤研究資料選》《中國苗族文學叢書》等都是針對苗族祖先蚩尤的研究成果,里面蘊含著大量的蚩尤部落神話與民間傳說。至今,在貴州的關嶺、安龍等苗族地區,還盛傳著《請日月》《蚩尤智斗餓虎》《蚩尤傳神藥》等民間傳說。
4.祭祀儀式
貴州的苗族傳統祭祀儀式也與蚩尤神話中的許多內容有著緊密的聯系,如“祭尤節”,其每年農歷十月的第二個牛場天(丑日)舉行,在祭祀之日來臨前三至五天,村寨里需要準備好祭祀用的耕牛,每家每戶還要準備甜酒、打粑粑,特別是節慶日早晨,男主人要抓鯉魚煮熟備用,備齊所需的物品后,靜待祭祀儀式。儀式在節日當天早上舉行,儀式的開始是先用最古老的方式取圣火、鳴鐵炮、鳴大號,然后在祭祀的神龕處放祭桌,擺祭品。隨著時代的發展,節日里還增加了飛歌、反排木鼓舞、跳蘆笙等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西江千戶苗寨的“鼓藏節”也與“蚩尤節”一樣是用來祭祀祖先,祈禱風調雨順的節日,“鼓藏節”最大的特色就是有“吃牛”或“吃鼓藏”的環節,這也是與蚩尤神話中戰敗馬死,用殺牛來引導死者靈魂的故事有密切關聯的。還有龍里縣黃泥哨苗寨的人們在喪葬祭祀的時候會用到牛皮木鼓,牛皮木鼓也是在神話故事中經常提到的,是蚩尤部落在戰爭中逃生的工具。作為蚩尤后人的苗人相信只有這個牛皮木鼓才能將守衛整個苗族家園的祖先靈魂喚起,把死者引到該去的地方。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地方的婦女在生育前后都會服用和沐浴苗藥的傳統習俗等,這與神話中蚩尤使用各種特殊藥物進行防病、治病的藥用習俗是相關的[3]。
(二)蚩尤文化旅游開發的情況
2012年丹寨建成了“龍泉山蚩尤文化區”,每年的農歷十月第二個丑日舉辦“中國貴州丹寨蚩尤文化節”。2014年貴陽召開了中國·貴州蚩尤文化研討會上,專家和學者們都指出蚩尤是全世界苗族的共同祖先,要大力打造蚩尤文化品牌,讓蚩尤文化成為貴州文化的最大亮點。近年來,黔東南地區越來越重視對蚩尤文化的開發,如雷山縣要將雷公山打造成中國苗族圣山,開發中華蚩尤文化產業園。
三、真實性對于貴州蚩尤文化旅游開發的啟示
貴州蚩尤文化資源十分豐富,而蚩尤文化旅游業要想做到可持續發展,應著重以真實性為基礎,注重文化內涵的挖掘。
(一)當地政府的正確引導,保護蚩尤文化
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已經從“事業型”轉向“產業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主導保障了旅游業有序、有效、可持續性發展。而對貴州蚩尤文化旅游進行開發,首先就需要當地政府的積極引導和宏觀調控,通過政府的引領,在做好保護蚩尤傳統文化宣傳的前提下,統籌各方力量,調動相關部門通力合作;增加政府導向性投入,并招商引資讓企業、社會各界都參與其中,激活民間資本投資開發蚩尤文化旅游;并加強政策法規建設,為開發蚩尤文化奠定基礎。
(二)多種形式相結合,充分展示蚩尤文化內涵
文化旅游資源由靜態資源和動態資源兩部分構成,靜態資源是以旅游產品資源為主的,動態資源則是富于文化感染力且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特征的資源,而貴州蚩尤文化二者皆具。比如蚩尤文化中用于祭祀的牛皮木鼓、“泡木樹”,苗族生活的環境都屬于靜態資源,這些資源開發出來主要用途是供游客觀賞,游客主要是通過傳統的走馬觀花式休閑游來參觀自然和人文景觀,滿足了游客最基本的審美需求。又比如丹寨的蚩尤文化節、西江的“鼓藏節”就是屬于動態資源的,這種資源主要是為了滿足游客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是游客從休閑游轉為體驗游的載體,游客可以通過動態旅游資源參與其中,近距離接觸蚩尤文化。由于文化旅游是旅游中彈性最大的類型,所以在進行蚩尤文化旅游開發時要結合民俗博物館、節慶活動、主題公園等多種形式,把兩類資源制作成相應的旅游產品呈現在大舞臺上,這樣既能夠滿足游客對傳統文化文化體驗需求,也能把蚩尤文化的內涵通過手工藝品、民間文學、民間表演等完整地呈現出來,增強旅游的真實性。
(三)加強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參與性,增添蚩尤文化特色
發展蚩尤文化旅游,一方面可以凸顯貴州旅游富含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也可以是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提升少數民族地區人們的生活水平。在黔東南苗族地區深度開發蚩尤文化旅游產品,就應該加強社區居民參與意識的教育,提供旅游接待的技能培訓,調動當地苗族人們的積極能動性。原住居民參與接待工作,不僅能夠提高自己的收入,解決一部分就業問題,還能傳播真實的蚩尤文化。蚩尤神話表演、祭祀活動、民間工藝的繼承者都是當地居民,在舞臺化的表演中由當地人合理組織表現出來,展示極具特色的蚩尤文化旅游產品,與此同時,還要構建相應的古文化場景,讓游客在旅游過程中得到交流與互動,使游客的體驗更加真實。
參考文獻:
[1]張曉萍.西方旅游人類學中的“舞臺真實”理論[J].思想戰線,2003(4):66-69.
[2]伍茲.文化變遷[M].施惟達,胡華生,譯.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5.
[3]吳正彪.蚩尤神話中的苗族民俗文化透視[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21.
作者單位:
貴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