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鐸 段漢明
摘 要:歷史街區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進入某個特殊時期產生的文明內涵深厚的文化遺產。一方面,歷史街區影響了城市功能,另一方面,歷史街區可以供人們進行活動、生產和生活,可以說,一座城市的文化歷史承載于歷史街區。而歷史街區人居環境的保護發展卻被大眾所忽視,導致人們對街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逐漸降低。因此,文章構建以居民滿意度調查為主的人居環境指標評價體系來對開封市歷史街區人居環境進行評價,基于現存的與評價指標體系有關的研究結論,與歷史街區的特點進行結合,使定性指標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對歷史街區人居環境不同方面的需求和感受進行客觀、全面的反映。
關鍵詞:歷史街區;人居環境;開封市
一、國內外人居環境研究進展
(一)國內人居環境研究進展
李王鳴等、寧越敏等、陳浮等開拓性地評價和研究了人居環境的評價模式、指標體系制定、內涵;魏忠慶、張智借助統計分析法對不同指標的權值進行確認,構建了綜合評價與單項評價結合的評價體系,同時,為了對城市人居環境情況進行評價,建立了系統協調度和城市人居環境質量指數兩個評價指標;李雪銘等把人的自我需要和自我實現作為研究的切入點,評價和分析了城市人居環境,在聚類分析人居環境的過程中運用了自組織特征映射神經網絡體系,對城市人居環境的特征和空間分布特點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并對原因進行分析;張文忠研究了城市內部居住環境評價的指標體系和方法,把居住環境分為了居住的舒適度、出行的便捷度、生活的方便性、環境的健康性、居住的安全性等方面;劉頌、葉長盛、李娜等制定了與人居環境發展相關的評價指標系統,從理論方面指導如何實現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
在研究城市人居環境方面,國外早于國內,然而,21世紀以來,我國人居環境的發展速度大大加快,政府和國家開始重視居住環境,與人居環境相關的研究也逐漸取得了成果,正在不斷縮小與國外的差距。與此同時,我國可以借鑒國外的與人居環境有關的先進實踐和理論成果,從而更好地建設和規劃城市,使人居環境理論得到完善。
(二)國外人居環境研究進展
國外城市人居環境的理論研究,主要可分為下列幾個階段:
第一,基于自然生態觀的研究階段。16世紀,人們通過歐洲著作“烏托邦”對理想的人居環境進行了勾勒。霍華德在其著作《明日:一條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首次提及了田園城市的理念,提出城市規劃應該同時考慮鄉村和城市的優勢;蓋迪斯是“區域”概念的提出者,他認為地域環境可以影響城市的發展和布局;芒福德是自然觀和區域觀的提出者,他認為,規劃城市時必須對人進行考慮;沙里寧是有機疏散理論的提出者,他認為應該把密度較高的工作崗位和城市人口分散于城市的外圍區,從而使城市中心的壓力得到降低。
第二,基于功能結構的研究階段。佩里是“鄰里單位”理念的提出者,“鄰里”指的是建立一個方便、舒適、安全的環境供居民居住。與現代城市規劃有關的《雅典憲章》是CIAM提出的,該憲章規定:城市由四個功能區構成,使居民的心理和生理得到滿足。著名的三大“城市空間結構模式”即為伯吉斯的同心圓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烏爾曼與哈里斯的多核心模式。
第三,基于人的研究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后,CIAM第十小組提出的核心為人的人際結合思想使居民的環境、情感、行為需求得到滿足。一方面,人類應該保障生活的基本質量、協調自然與人類的關系,另一方面,人與人的交往和互相作用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據,這是《馬丘比憲章》的部分內容。由于人居環境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很多研究人員對未來的人居環境發展體系進行了勾勒,菊竹清訓是海上城市的提出者,阿基格拉姆是行走式城市的提出者,柯克是插入式城市的提出者。
第四,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核心研究階段。《21世紀議程》是由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辦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審批通過的,1922年以后,可持續行動發展計劃在全球范圍內被施行。《溫哥華人居宣言》是1976年由加拿大溫哥華舉辦的“人居一”大會審批通過的,“人居一”即第一次人類居住大會,同時,聯合國人居機構得以成立。“人居二”,即第二次人類居住會議,于1996年6月召開于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制定了《人居議程》與《伊斯坦布爾人居宣言》,同時確立了人居議程的兩個主題是“城市化過程中人類居住區的可持續發展”和“人人享有適當的住房”。2016年10月在厄瓜多爾首都基多舉辦了“人居三”,即第三次城市和住房可持續發展大會,制定了《新城市議程》,提出了“平等使用和享受城市和人類住區,提高包容性”,即“人人共享的城市”。
二、開封市歷史街區發展現狀及分析
(一)歷史文化保護不足,丟失文化底蘊
近年來,“舊城改造”使開封市的歷史街區被破壞,在進行擴建、改進的過程中,政府忽視了很多歷史地段,使城市活力不再。這導致了未被改造的舊城區沒有了以往的活力,被改造的地區失去了歷史底蘊,歷史地區開始衰敗。并且,在進行保護時,出現了僅重視文物的保護,忽略了文物所處的歷史環境的現象。就開封市歷史街區的發展情況而言,近幾年來的人為改造舊城和產業發展破壞了街區的文化環境,沒有制定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街區、文化保護單位在內的文化遺產保護系統,歷史街區發展與文化保護的關系并不協調。
(二)自然環境優越,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不協調
開封有著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八大古都之一。得益于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開封有很多風景名勝和文物古跡,例如開封鐵塔、開封城墻等1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區,龍亭公園、清明上河園等4A、5A級景區,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并存。開封還是“宋文化”的發源地。開封市新建和整修了很多人文歷史景觀,例如翰園碑林、天波楊府、宋都御街、包公祠、清明上河園等。
雖然大部分歷史街區自然景觀條件優越,但內部的空間環境質量情況比較差。第一,建筑布局缺乏秩序,使城市界面雜亂無章;第二,公共空間景觀十分混亂,例如沒有治理鼓樓商業街,導致了荒廢用地的存在;第三,公共綠地布局雜亂,沒有系統性,特別是人群擁堵的地方,公共活動空間過小,導致街道擁擠,環境質量不好;第四,公共空間布局散亂,沒有形成體系,位于景觀內部的公共空間不具有連續性,并沒有與周圍的商業區域要素相關聯,有些地方的景觀被嚴重破壞。
(三)城市發展無序,新舊城區發展失衡
作為全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享有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八朝古都盛譽的開封,特點是“北方水城獨特,古城風貌濃郁,城市格局悠久,文物遺存豐富”。隨著時代的變遷,開封的功能定位在不斷發生改變,從20世紀50年代的“玻璃城”,到60年代的“化工城”,到70年代的“輕紡城”,到80年代的“旅游城”。國務院于1982年公布開封為第一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在規劃中原城市群的過程中,開封市被規劃為國際文化旅游城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鄭州都市圈的功能區。然而,建設城市時,開封一味強調旅游業的重要性,新舊城區發展嚴重失衡。第一,如果將“一切為旅游業讓路”作為不久前啟動的鄭汴產業帶的定位,那么開封歷史街區很難重現古城昔日的輝煌。第二,原來的區域發展基礎和區位優勢使新城區具有比較好的工業發展條件,如果一直重視旅游業,輕視工業,那么工業優勢很快就會消失。第三,沒有考慮到新城區和舊城區之間的差異,舊城區優勢的發揮抑制了新城區在區位和工業基礎等方面的優勢的發揮。由此可見,表面上看旅游業得到了發展,事實上歷史街區的根正在被破壞,旅游業同樣前景堪憂。
(四)公共設施配置不足,便民利民做法欠妥
就如何建設宜居城市而言,建設城市防災減災系統、園林綠化系統、交通系統、供氣供熱系統、排水節水系統等基礎設施是十分重要的,但開封城歷史街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已經不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在建設截污管網方面,歷史街區比較落后,管網無法集中處理那些污水管網已覆蓋但支管不完善的區域和尚未覆蓋的區域的生活污水,導致很多街區仍舊是污水和雨水一起排放。蓄積和收集地表徑流雨水的設施還不夠完善,使地表水資源被浪費,城市的內澇問題變得更加嚴重。由于機動車輛和城市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街區道路基礎設施的建設迫在眉睫,一些街區的主要車道為雙向四車道,路網結構合理性不足,旅游景點較多,地下停車位不足,東西方向的交通極易出現擁堵的情況,雖然街區的綠化相對較好,但用于綠化的樹木大多是外來種,影響了開封本地的物種多樣性,并且,公園的空間分布比較緊湊,綠地面積不大,一些街區原本是公園的地方現在是各種城市建筑物。
三、構建開封市歷史街區人居環境質量評價
相關性指標體系
綜合開封市歷史街區的發展特點和發展現狀,制定該街區的人居環境質量評價體系,以下幾個方面為該評價體系的主要內容:
(一)居住環境
人居環境的建設核心和根本需求是居住問題。居住環境能夠對包含文化活動、休閑健身、教育醫療、交通出行、生活起居在內的歷史街區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進行反映,與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從側面體現出居民的生活質量。其主要包括交通條件、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
(二)生態環境
當前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和時代的主題是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人類生存的基礎是自然環境,生態環境質量越高,人類的生活質量就越高,人類的壽命就越長,如空氣質量、噪音情況、綠植覆蓋比例也是歷史街區人居環境的重要評價內容。
(三)街區景觀
想要使歷史街區正常運行,就必須擁有良好的街區景觀環境,良好的環境可以保證街區居民的正常生活。評價街區環境主要有以下幾個尺度:古建筑的保護情況、歷史景觀現狀。由于不同歷史街區景觀具有較大的差異性,要想讓這些街區的建設水平被更好地反映出來,就必須從整體的角度出發。同時,從可操作的角度出發也極易獲取歷史街區人居環境的統計數據。
(四)政府行為
政府行為是確保歷史街區宜居環境持續保持的基礎。政府對于歷史街區的保護政策及相關行政干預都對歷史街區人居環境造成重要影響。本文立足于開封歷史街區實際情況,主要維度有歷史街區商業行為覆蓋情況和政府環保舉措等,來對開封現代歷史街道的人居環境進行綜合評價。
綜上,構建開封市歷史街區人居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
四、開封市歷史街區人居環境質量總體評價
本文以鼓樓商業街、宋都御街、上河城商業街、寺后街、書店街、馬道街6個歷史街區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時借助隨機抽樣的方法來分發問卷。主要以歷史街區常住居民為調查對象,保證調查對象足夠了解歷史街區。問卷不僅設置了小指標問題,而且要求居民從非常不宜居、比較不宜居、一般宜居、比較宜居、非常宜居5個檔次來判斷歷史街區的總體宜居水平,如圖1所示,結果為:一般宜居和比較宜居的占比比較大。由此可見,就總體而言,開封市歷史街區的人居環境相對較好,多半居民認為該街區比較適宜居住。
參考文獻:
[1]寧越敏,查志強.大都市人居環境評價和優化研究:以上海市為例[J].城市規劃,1999(6).
[2]李王鳴,葉信岳,孫于.城市人居環境評價:以杭州城市為例[J].經濟地理,1999(2).
[3]陳浮,陳海燕,朱振華,等.城市人居環境與滿意度評價研究[J].人文地理,2000(4).
[4]張智,魏忠慶.城市人居環境評價體系的研究及應用[J].生態環境,2006(1).
作者簡介:
周鐸,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建筑學院建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規劃。
段漢明,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工業大學城市科學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城市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