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園區有著密集的人才、科研優勢,是人才培養的中心和區域文化的中心。發揮大學園區高校師生的知識溢出效應,激發他們的創新、創業潛能,實現大學園區與區域發展契合,推進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和協同創新,有利于將大學園區及周邊地區建設成為寧波的“硅谷”“中關村”“經濟圈”。
關鍵詞:大學園區;知識溢出效應;“雙創”
一、問題背景
發展高科技、催生新產業,為提升所在地區、國家的競爭力做出貢獻,是知識經濟時代的現代大學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寧波大學園區作為寧波最重要的高校聚集區,也承擔著這樣的使命。寧波南高教園區始建于1999年,當時寧波市為了加快寧波高等教育發展,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做出了史無前例的實施科教興市“一號工程”的重要決策,并把建設寧波大學園區作為實施該決策的重中之重。寧波舉全市之力,規劃建設了位于鄞州中心區的大學園區南區和環寧波大學的大學園區北區。其中,寧波大學園區南區(寧波南高教園區)建成以來,目前有中外合作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名城名校合作大學(浙江大學寧波校區)、應用型本科(浙江萬里學院)、高職高專(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等6所不同層次、不同門類的學校。園區高校有著各自優勢特色學科,擁有從專科、本科、碩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有著眾多的高層次專家學者。2018年高教園區內在校生總數已超過6.1萬人。
大學園區所在地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速發展,在綜合實力、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新型城鎮化質量、投資潛力等社會發展關鍵指標上,都居全國前列,目前正以領跑領先之勢開啟“‘二次創業再出發、‘兩高四好勇攀高”的新征程。如何挖掘整合區內外獨特的資源稟賦,用創新型驅動高質量實現既定目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近年來,鄞州區積極響應并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雙創”號召,統籌加大人才引進、平臺建設、政策支持、經濟優惠等力度,成為浙江省唯一入選全國“雙創”示范基地的行政區。從政府層面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為創新創業拓展機制和平臺空間,助力區域經濟升級發展,需要在政策上進行頂層設計。
發揮大學園區高校師生的知識溢出效應,激發他們的創新、創業潛能,實現大學園區與區域發展契合,推進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和協同創新,將大學園區及周邊地區建設成為寧波的“硅谷”“中關村”“經濟圈”,為鄞州推動“‘二次創業再出發、‘兩高四好勇攀高”插上“雙創”的翅膀,這是高校與地方發展共贏的方向。
二、特色優勢
寧波大學園區的建立,奠定了寧波市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推動寧波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使寧波成為浙江高等教育的副中心,為寧波乃至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形成了高教發展中的“寧波經驗”。
大學園區形成知識外溢效應的基礎在于其學科優勢和人才培養優勢。目前,寧波諾丁漢大學、浙江大學寧波校區、萬里學院等在科研力量、高層次人才培養方面已經具有相當的實力。
寧波諾丁漢大學是世界名校英國諾丁漢大學在中國設立的校區,有從學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寧波諾丁漢大學在畢業生人才質量、科研水平、社會服務等方面都取得了優秀的成績,形成了良好的聲譽。近年來,寧波諾丁漢大學已與眾多國內研究中心建立重要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學校目前已建眾多重要科研平臺,AHRC數字版權及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寧波諾丁漢大學新材料研究中心、寧波普惠金融研究中心、諾丁漢(余姚)智能電氣化研究院等。學校設有國際海洋經濟技術研究院、新材料研究院及亞太研究所。這些專業很多都是寧波市地方經濟所急需的方向,具有很大的應用空間。
浙江大學寧波(“五位一體”)校區是浙江大學與寧波市政府戰略合作的辦學機構,其中包含浙江大學軟件學院、浙江大學工程師學院寧波分院、浙江大學寧波研究院、浙江大學寧波國際合作學院、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5個辦學主體。根據規劃,浙江大學寧波校區將逐漸加大高層次人才的培養規模,研究重點圍繞高端裝備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能源環境、大灣區建設、生工食品等學科領域,開展“立足寧波、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高新技術研發、特色產業服務、高新企業孵化、創新人才培養等工作,著力構建世界一流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努力建成寧波市創新人才聚集的新高地、浙江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新基地和創新科技發展的新引擎。
大學園區的浙江萬里學院、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也有一批優勢特色學科。此外,大學園區擁有6.1萬名在校學生、一大批高學歷和專業技術的師資隊伍,以及圖書館、運動場館、生活配套設施,如何盤活利用好這些資源,將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巨大效應和價值。
三、對標借鑒
在世界經濟發展歷史上,圍繞大學而聚集起來的產業帶比比皆是,而最經典案例當屬硅谷。硅谷最初依托斯坦福大學,憑借斯坦福大學在電子、通信等領域優勢學科,建立工業園區,完成了從校區、園區到城區的轉變,帶動了整個舊金山灣區的整體發展。此外,還有美國以麻省理工(MIT)和哈佛大學為發展基礎的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創新城區,以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NCSU)、杜克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C-CH)三所知名大學為基礎形成的“研究三角”區域。
國內主要有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上海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等。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是我國最早發展起來,也是目前最為成熟的大學驅動型創新城區。中關村依托于中國最大的高校群和科研院所群,在市場和政府雙向引導下迅速擴張,對海淀區乃至北京科技創新產業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孵化帶動作用。環同濟知識經濟圈是中國首個以設計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特色產業基地,2010年其所在的上海楊浦區被命名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區”。環同濟知識經濟圈核心區域的總產出,十多年來年均增長率一直穩定在13%左右,2018年產值已達到415億元,同比增長12.5%,預計到2020年產值將突破500億元。
上述大學創新驅動型城區,有三大共性要素。
所在區域的大學擁有一流的學科專業,具有為社會經濟服務的技術和人才條件。比如硅谷有斯坦福的高科技,中關村有北大清華以及中科院的高新技術,楊浦區同濟大學的工程、設計與管理學科。這是大學園區驅動區域經濟的首要條件。
第二,政策上的支持。硅谷早在斯坦福工業園時期,斯坦福大學校方就推動校企合作、鼓勵學校教師和畢業生開創自己的企業,具體為“校企合作”“土地開發”“扶持創業”三大舉措使高新技術產業圍繞斯坦福大學集聚起來。北京中關村的發展更是離不開政府的肯定與支持。
第三,具有好的生活環境和人文環境。無論是硅谷、中關村還是環同濟經濟圈,無不有著非常便利的生活環境,適合于創新創業的人文環境,鼓勵創新創業,寬容失敗等。
四、舉措建議
寧波大學園區從資源總量來看,4平方公里的區域,6萬多人的師生規模,具有優勢特色學科和良好社會聲譽,但大學園區與周圍區域沒有形成有效的知識外溢效應、硅谷效應。這主要有內外兩方面的原因。
(一)內因方面
盡管大學園區已經形成了優勢特色學科,但離形成知識外溢效應的標準還有差距。縱觀世界上著名的大學驅動產業集群,無不是所在區域擁有一流的學科和一流的人才。如硅谷的發展跟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電子、藝術設計等一流學科直接相關,波士頓的創新區就跟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電子信息、互聯網、軟件、生物技術專業有關,北京中關村則跟北大和清華的一流學科相關。
(二)外因方面
外因主要是政府的支持,幾乎所有的成功大學知識經濟圈都有政府支持,上海環同濟知識經濟圈在每一個階段都有政府參與支持的身影。
有鑒于此,有必要建設環寧波大學園區經濟圈。一是調查研究、制定規劃。把發展大學園區經濟圈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深入調研情況,充分借鑒同濟經濟圈、海淀中關村等先進經驗,制定發展規劃。二是整合資源、理順關系。大學園區現在還是各自為政,要打通大學園區的人為障礙,讓選課、食堂、圖書信息、運動場所自由流通,將所有院校間的“圍墻”拆掉,促進大學園區與所在區域商業、資本、企業緊密聯系,落實統一的服務安保等措施,為知識轉化和服務牽線搭橋。三是成立基金、促成一流。一流學科是大學園區知識外溢效應的關鍵,要堅持政府和社會聯動,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對園區高校優勢學科的扶持力度,努力打造一批一流學科。四是基礎設施、服務配套。加大大學園區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統籌提升園林綠化、藝術雕塑、公共設施、道路交通等相關配套服務水平,優化公共服務環境。五是眾創空間、優惠減免。現在大學園區周邊缺乏一種“車庫文化”。園區周邊設計規劃較為整齊完善,但缺乏創新創業所需的自由隨意的“小而美”的環境,大學園區周邊利用舊廠房改造的創意園應該多向大學師生開放,并在稅費減免等方面提供優惠。
建設環寧波大學園區經濟圈,是落實國家“雙創”要求的應有之義,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還能同步提升園區高校的學科建設和科研水平,為推動鄞州“‘二次創業再出發、‘兩高四好勇攀高”提供創新動能和智力支撐。
作者簡介:
桂勁松,博士,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傳媒與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設計美學、藝術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