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很小就顯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被譽為“音樂神童”。他一生創作626首作品,同時也是鋼琴協奏曲的創始人。然而,這名音樂天才年僅35歲就撒手人寰,令人惋惜不已。他的死亡真相眾說紛紜,近年研究表明,他很可能死于傳染病。
相對客觀的說法是,莫扎特生前已經長期身體虛弱、積勞成疾。據歷史記載,莫扎特9歲時曾患過嚴重的猩紅熱,經過治療雖然保住了性命,但他的腎臟卻受到了嚴重的損傷,后來演變成腎臟萎縮癥。1781年,莫扎特到維也納后,走上了自由音樂家的艱難道路,經濟壓力很大,時常借債度日,健康狀況也非常不好。1789年4月莫扎特到柏林旅游途中,在德勒斯登逗留了一周,著名德國女畫家羅德蒂婭·舒托克曾為他畫了一幅肖像,畫中莫扎特臉部微腫、眼神蒼白而無力的形象,恰恰反映了當時他糟糕的健康狀況。即便如此,在身患重病的日子里,莫扎特還在堅持《安魂曲》的創作。據說,在即將去世之前,莫扎特還鼓起兩腮,雙唇發出模仿大鼓的聲音,繼續堅持作曲。電影《莫扎特》中,曾試圖把莫扎特之死歸因于音樂家薩列里的嫉妒和陷害,但在真實的歷史上,這種說法找不到憑據。
參與搶救莫扎特的醫生對他臨終前的表現做出另一種合理解釋。莫扎特在臨終前數周,又患上了粟粒疹熱。由于腎臟已失去功能,尿毒無法排出,進而毒素侵入腦部。臨終之際腦部已經麻痹,呼吸遲緩,每當吐氣時吃力地鼓起兩腮吹動雙唇,發出巨大的“嘭嘭”聲,其實是病人在這種癥狀下常見的動作而已。傳記作家羅伯特·馬歇爾認為,“莫扎特是自然死亡,我們不清楚他確切的死亡原因,他也許有腎衰竭,他一生中都遭受風濕熱的折磨,而且在1791年秋季,維也納也流行一種傳染病,當時有許多人都瀕臨死亡。”
美國西雅圖醫學中心的傳染病專家賈恩·赫希曼醫生認為,根據莫扎特死前的癥狀來看,他死于毛線蟲病的可能性比較大。赫希曼醫生以莫扎特生前寄給妻子的一封信為證據,信中說:“我聞到了豬肉條的味道,它是世上最美味的東西,就像你的問候一樣。”發信時間是莫扎特察覺自己生病44天前。可能正是這道“美味”奪走了他年輕的生命。在莫扎特去世前最后一段日子里,他的癥狀是四肢發熱、痛癢難當而且發腫。在發病15天后,莫扎特去世。
考慮到毛線蟲病的潛伏期可以達50年,赫希曼醫生有理由懷疑,莫扎特是因為吃了未煮熟的痘豬肉,感染毛線蟲病而死的。還有一種說法是莫扎特死于肺炎和心臟紊亂,赫希曼醫生認為,這些癥狀在毛線蟲病患者身上也會出現。毛線蟲病19世紀在歐洲大面積流行后才被發現,從那以后,人們研制出了殺死這種寄生蟲的藥物,現在這種病置人于死地的可能性已經大大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