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舞曲《天鵝湖》等不朽作品而享譽世界的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在1893年11月6日溘然長逝,終齡53歲。噩耗傳出、舉世震驚。當時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聞訊悲慟欲絕:“我的上帝,俄國有這么多人,偏偏死了柴可夫斯基一個人!”關于柴可夫斯基之死,歷來有毒殺、自殺和病故等多種傳言,但從官方正史來看,他的死因源于一大杯涼水。
1893年10月底,柴可夫斯基在圣彼得堡指揮《第六悲愴交響樂》演出,獲得極大成功。公演后的第三天,他與朋友在一家豪華酒店共進晚餐,據說喝了不少酒。次日早晨,柴可夫斯基一時口渴難耐,從酒店接了一大杯涼水就喝了下去。然而,這名音樂家很快因此腹瀉不止,從此一病不起,于11月6日不幸逝去。在柴可夫斯基去世的第二天,圣彼得堡《新時代報》發表了醫生列夫·貝爾滕松博士的署名文章,詳細介紹罪魁禍首——霍亂。
這是一個古老的疾病,從1817年到1923年,人類社會總共發生了6次霍亂大流行,具體死亡人數無法估量,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等也都是霍亂的犧牲品。霍亂的傳播途徑主要是糞口傳播,人類往往因進食被霍亂弧菌污染的食物或者水而被感染?;魜y引發的癥狀中,最明顯的就是腹瀉,由于大量的水分及電解質流失,引起口干、皮膚彈性減低、雙眼窩凹陷、反應淡漠甚至意識障礙癥狀。嚴重的霍亂患者,從發病到死亡,僅僅數小時。
柴可夫斯基之死,就是感染霍亂的典型癥狀,當地正在流行霍亂疫情,他喝下去的一大杯涼水,構成傳播霍亂弧菌的媒介。當他一病不起后,圣彼得堡的名醫瓦西里·貝爾滕松匆匆趕來,發現柴可夫斯基上吐下瀉,情況已經相當危急。初步治療毫無效果后,瓦西里又趕緊叫來自己的哥哥列文·貝爾滕松。
當后者在當晚11時趕來時,柴可夫斯基已經體溫下降、四肢發冷、皮膚發藍,并伴有陣陣痙攣。他被確診感染流行性霍亂后,醫生隨即下令對臥室進行消毒,同時請柴可夫斯基的家人和朋友離開臥室,避免接觸性傳染。
兩位名醫為柴可夫斯基服用藥物后,音樂家的病情一度好轉,但在當時有限的醫療條件下,醫生對霍亂的致病機理也并不完全掌握,柴可夫斯基的短暫清醒實際上已是回光返照?;魜y弧菌很快引發尿毒癥,幾天以后,這名偉大的音樂家永遠停止了心跳。
不過近來也有人對此提出質疑。柴可夫斯基多年來身受腸胃病之苦,嚴格遵守飲食規定,對于食物的衛生尤其重視。時值當地霍亂流行期間,他不應該如此輕視醫學界的警告。而且根據當時的官方記錄,柴可夫斯基遺體被安置在敞開的棺材里任人憑吊,人們還去親吻他的臉龐。此舉顯然也違反了當時俄國的檢疫規定──死于霍亂者的尸體不宜公開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