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潤
危機伴隨機遇,后疫情時代,教育教學如何革新?
近年來,“英語學習”在我國已經發展到白熱化的階段,全國約有3億多人在學英語(專業和非專業),占全國總人數的約四分之一。其中,大中小學學習英語人數加在一起超過1億人。有專家預測,再過幾年我國學英語的人數,將超過英語母語國家的總人口數。
1977年恢復高考后,英語在高考及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不斷得到強化;1983年,英語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1987年9月,首次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實施;1989年1月,首次大學英語六級考試;1992年,由于分科制改革,英語開始從一個必考科目陡然升級為高考三大主科之一……從幼兒園的英語啟蒙教育,到小學、初中、高中的英語測試,大學的英語四六級,再到職場上的各類英語職業資格考試,中國人對英語的學習從未間斷過。一路走來,英語作為一門學科語言,也一直伴隨著中國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學習英語的人數隨著出國留學人數的上升亦有增多,每年報名參加雅思、托福等標化語言考試已成趨勢。在如此旺盛的需求下,催生出龐大的英語培訓市場。據品途智庫預測,2018年,中國在線英語市場規模將達到571億元人民幣,年均超20%的增速也使得這個未來千億級市場指日可待。
疫情觸發的機構難題
本是一片欣欣向榮的英語培訓市場,被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如今陷入困境。2020年1月,教育部發布的《關于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的通知》,不僅讓各學校延期開學,也叫停了此期間的各類校外培訓。大量線下教育培訓機構被迫停課;雅思、托福等英語標化考試也隨之取消。對于語培機構而言,2020年的艱難已經寫在了開端。
線下教育培訓機構倒閉的新聞不斷傳出,使之所在市場成為疫情下重災區之一。在當前形勢下,各教育機構紛紛尋求突破,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各大中小學、教育培訓機構,推出了在線學習內容,過往只開設線下培訓課程的機構也紛紛在線上開拓市場,以應對未知的疫情。
而對于語培機構而言,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師資都是機構的核心競爭力。對于以外籍教師為主的英語培訓機構,即使轉為線上,也不得不面臨外籍教師的師資短缺問題:疫情爆發時正值春節期間,多數教育機構在放假階段,一部分外籍教師并不在中國。
3月26日,外交部和國家移民局聯合發文,鑒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快速蔓延,中國決定自3月28日0時起,暫時停止外國人持目前有效來華簽證和居留許可入境。部分受國內外語機構雇傭的外籍教師陷入了被疫情阻擋無法入境中國的窘境。為保證正常開課,各類機構也減少了部分外籍教師授課課程。
教育機構迎難而上
加速新模式的磨合調整
疫情之下,機遇與挑戰同在。在“停課不停學”模式下,各機構跑步進入線上課程,機構老師也搖身一變成“直播達人”。據統計,在這場前所未有的2億學生同時在線的學習場景中,全國70萬教育培訓機構,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教培機構相繼轉型線上求生。
英語教育機構在“線下轉線上”的初期,兩種不同的模式也在不斷的磨合與融入。在《留學》雜志舉辦的“云直播”系列活動中,思語國際教育集團創始人趙立強曾提道:“對于線下機構來講,之前很少接觸這種線上教學模式。接觸的話,相對來講也都是一對一的形式比較多一些。但是這次是完全的大面積授課,其實對于教學以及服務團隊考驗比較大。”他坦言,線上教育在疫情期間暴露出來的問題,其實是整個行業在不斷摸索的一個過程。
焱雅教育創始人馬焱談到線上與線下的磨合問題時說,“在我看來,線上教學面臨兩個問題。第一,對于老師來講,會有大量的板書沒辦法在平臺上完全展示。在備課階段,老師需要花費比以前更多的時間;第二,對于學員來講,有些學生不能完全接受線上教育的方式。在我看來,教育還是要回歸于傳統。所謂回歸于傳統,還是要回歸于教室。老師教與學生學,聯合在一起叫作教學,這樣過程或者黏合最好的匹配,還是在線下。要想在一節課上高效地呈現出老師板書的能力,以及他對于課堂的把控情況,以及對于課上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可能更多還是要在線下。”
轉變之外 線上模式亟待優化
對于線上課程而言,不僅突破了地域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節省了人工成本。學生可以隨時享受優質師資課程,實現了最大化利用資源。這種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國師資分配不均衡的情況,在國家教育層面上大大促進了教育的平衡發展。而對于語言培訓等教育機構而言,則擴大了學生群體,不受地點限制的面對全國學生。
與此同時,線上教育在展現了諸多優勢的同時,也給機構本身帶來一定的困擾。談及機構在初期在線上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馬焱說:“我們確實也遇到過一些比較極端的案例,就是說孩子的專注度和精力沒辦法短時間集中在課程中。我們想到了兩個解決辦法。第一個辦法,老師在課上盡可能地掌握節奏,可能一個問題有的時候會反復兩到三次,但是整體的效率肯定會有影響。第二個辦法,動用家長的力量。對于小齡的學生來講,在這種特殊的時期,還是需要父母給予一定的監管。”
線上與線下的并行存在的模式,面對不同的學生。學習的主動學習能力與自我約束能力去并沒有辦法去限定。“低齡孩子自控力相對來講比的效果較差的,我覺得線下還是好一點。自控能力相對比較強的,我覺得線上對于他們來講,可能會節約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其他的一些事情。”趙立強說到。目前,語培機構做的更多的是在模擬和測試哪些內容可以比較高效、快捷、方便地放到線上來學習。他說“對于考試細節的打磨,包括考點重點的內容,可能會在線下來進行。當然也會隨著孩子們的基礎水平能力,進行更加靈活的搭配。”
“線上+線下”趨勢下
機構發展仍需探索
疫情給語培機構帶來了一定的沖擊,也同時促進了線上教育的發展,為學生開辟了新的學習方式。線上線下融合或成大趨勢。但隨著疫情的結束,各機構也將迎來新的挑戰:線上、線下教育各有其存在的價值,后疫情時代,語培機構教學模式如何演變?線上線下教學比例如何分配?如何帶動線上線下教育事業齊發展?也將會是復工復學后教育機構所考慮的重點。
成功的語培機構在轉變過程中,既鞏固自身獨特優勢點,又能在課程設計上符合線上教育的特點。比如,線上課程在時間、地點和師資上的靈活性,可結合線下教育的強互動性、高反饋以及濃厚的學習氛圍,二者去短取長,融合發展。
在新的模式下,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線上課程也是學生與家長需要考慮的,在適應的過程中不應隨大流的不加選擇,而是要根據自己的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當疫情結束,語言教育機構也一定會伴隨著新的姿態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