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元昕
Q:《留學》記者
A:菁英背景提升創始人兼CEO李曉龍菁英背景提升能帶給學生的,是學有所用,切身體驗的科研項目。
Q
通過做科研項目,學生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A
最根本的是思辨能力、學術素質,還有對于科研的興趣和熱愛。現在的背景提升項目都在強調推薦信、論文、科研報告等。這些東西本質上是一種信號,說明了國外的教授確實看重學生這些方面的能力和素養。但實際上,這些能力和素養是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表現出來的。在教授進行篩選的時候,會通過一些成果來判斷。
但是我覺得這些成果不是永恒的。我們的市場端常常會有一些反饋,說別的機構那樣做,也能有推薦信。我認為,這個東西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教授會通過學生的成果判斷這個學生的能力,而如果最終發現通過這些表象的東西判斷不出本質的時候,一定會通過新的途徑判斷來判斷學生的本質。所以我們一直希望把最本質的東西給到學生,因為這些才是學生真正需要的東西。Q
目前科研教育類機構數量很多,有些機構的項目質量也受到了質疑。對此您如何看待?
A
現在確實有很多科研教育機構,外行人看熱鬧,看不到里面的東西。比如有些會請一些國外教授,然后讓教授把他上課的內容照搬了過來。學生聽完課之后就算做科研了。這種情況下,學生和家長因為不了解真正的科研是什么,以及能帶來什么,所以可能就沒辦法做出最好的選擇。
而我本身就是一個科研工作者,我做了十年的科研了,我首先能夠看到的是科研對我的巨大改變,我很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科研,科研能帶來什么東西,我更清楚科研教育跟授課式教育會存在的巨大差異,而現在沒有一套成熟的科研教育體系,這個教研教改工作是一件道阻且長的事情,我和公司這幾年也都一直專注于此,我覺得在底線之上,還是更希望做一些更對的東西。Q
現在的背景提升項目很多,您對學生挑選項目方面有哪些建議?
A
在科研層面,有兩點是和平時上課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也是一個科研小白最需要去記住的:
第一點,對于做科研來講,最正確的方法就是不斷試錯。尋找標準答案的那種方式,其實不是科研。第二點,要在局部中把握全局。雖然你只是在做一件“局部”的事情,但是你要能知道這個事情的起承轉合是什么樣的,它的社會價值或者是現實意義是什么樣的,學者們在這方面在做什么樣的推進,你做這個事情在學界的價值是什么樣的。
對于項目來講,選擇一個項目,重要的是要看這個項目在過程中是否便于溝通。科研本身一定是雙向高頻溝通,最后才能創造出的價值和成長。所以如果說只有一點,讓你最簡單地去判斷一個科研項目到底好不好,到底能不能帶來成長,你就看它是否便于溝通,我覺得這是最黃金的一個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