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呈吳郎
杜? 甫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一
公元767年,杜甫從夔州瀼西遷至東屯,將瀼西草堂讓給親戚吳郎居住,剛到東屯不久寫了這首詩。因是再次寄詩(此前有一首《簡吳郎司法》),所以叫“又呈”。
詩人對吳郎囑托:我家草堂前的棗樹上如果還有果子,就不要憐惜它,任憑鄰居那沒有食物、沒有兒孫供養的老婦人去打吧!繼而,詩人說明了原因:她是因為貧困才那樣做的,若有一線生機,她怎會如此呢?說明原因之后,詩人對吳郎提出了要求:因為她對你不熟,難免因害怕你而心生恐懼,你更要對她溫厚親切。詩人對吳郎的所作所為委婉地提出了批評:她防備你雖是有些多事,可是你插上稀疏的籬笆卻是過于認真了,暗示吳郎不要插籬笆。由此,詩人不由得想起了婦人是因為連年的征戰與官吏的剝削才貧困如此,想到了整個國家的連年戰亂、滿目瘡痍,詩人淚濕了羅巾。
二
中國古詩講究含蓄美,即在有限的字句中,飽含著詩人無盡的情感。讀這首詩,我們可以想象到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婦人揚桿打棗、顫顫巍巍、心神不安的情景,令人心碎。詩人當時在此居住時從不打擾她,對她是體貼的。當詩人離開草堂后,又擔心吳郎會不許老婦人打棗,于是千里傳書,可見詩人對這位貧苦婦人的關心。
詩開始時,詩人還沉浸在對這一婦人的同情關心之中,待到詩的結尾,簡單的字句已包含不住詩人澎湃的感情。這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呢?“正思戎馬”飽含詩人對人民貧困根源的認定,而自己又無能為力,只能“淚盈巾”了。
三
杜甫的詩是現實主義的,他描寫現實經常由身邊瑣事寫起,逐步推衍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類似的作品。他善于對生活作藝術化概括,這種概括表現為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事物,通過客觀描寫,把復雜的社會現象集中在一兩句詩里,從而揭示它的本質。雄渾壯闊的藝術境界和細致入微的表現手法背后是杜甫愛國愛民的胸襟,是其博大精深的知識儲備和豐富的生活閱歷。
詩人是如何表達自己感情的呢?請看他這首詩所運用的關鍵字:第一句中的“任”字,是漫不經心、毫不介意之意。為什么如此呢?因為詩人知道老婦人生活無依無靠,自己很同情她的遭遇。第五、六句中“雖”“卻”兩個虛詞的運用,體現了詩人不是對吳郎生硬地說教,而是十分委婉,便于其接受,甚至標題“呈”字也體現出了詩人誠懇勸告吳郎善待老人的心思。
以上這些感情的表達都是曲折含蓄的,詩人想大聲疾呼的“征求”“戎馬”在最后才點出來,詩人的怨憤之情和自責之意全包含在“思”“淚”之中,言有盡而意無窮。
四
詩意的外延必須大才能稱其為好詩,不然詩是經不住讀的;含蓄美也符合儒家的“中庸”思想,這是中國詩歌藝術的最高境界。細讀這首詩,我們可以讀出晚唐的頹唐,可以讀出百姓的艱辛,可以讀出詩人的善良。以小見大,詩人為我們展現了時代的風云變幻。
清人盧德水說:“杜詩溫柔敦厚,其慈祥愷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極煦育鄰婦,又出脫鄰婦;欲開示吳郎,又回護吳郎。八句中,百種千層,莫非仁音,所謂仁義之人,其音藹如也。”(《讀杜私言》)全詩正是在這種委婉曲折的夾敘夾議中來展現詩人的心理和品質的,表達了杜甫對窮困人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