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維平

柳升,明朝早期著名將領,祖籍福山高疃,流寓安徽安慶府(今安慶市)懷寧縣,因戰功累封安遠侯,追封融國公。柳升歷仕四朝,身經百戰,迭敗強虜,是一位值得書寫的歷史人物。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在國內史學界,關于柳升的研究一直乏人問津,其功績也淹沒在歷史塵埃之中,付諸闕如。
最近,本埠作者柳新華、柳林所著《柳升傳》,由團結出版社出版。全書共23萬字,由煙臺現代畫院院長劉澤文先生配插圖,以翔實的史料、圖文并茂的形式,再現了這位明朝名將的曲折人生歷程和卓越功勛,并對其一生功過是非進行了實事求是的評價。該書是迄今為止國內第一部研究柳升的學術專著,也是一部頗具學術價值和膠東地域特色的明代人物傳記力作。
柳升研究帶有一定的開創性,最大的困難莫過于史料缺佚。由于明初征戰頻仍,有關柳升家世、宦跡的史料多毀于兵燹,現存有限的原始資料,散見于《明實錄》《明通記》等史書及明中后期乃至以后的文人筆記之中,且多殘缺不全。加之明清朝代更迭,明代書籍遭到禁毀和修改,清官修史書和私人論著對于前朝功勛人物的記載更是諱莫如深,更讓柳升的史料難覓蹤影。
從2010年開始,作者便利用工作余暇,先后多次到全國各地查閱有關古籍善本。在此基礎上,又追本溯源,尋訪散居全國各地的柳升后裔,在山東、安徽、湖南等地找到《高疃柳氏族譜》《膠南柳氏族譜》《懷寧柳氏族譜》《笆籬堡柳氏家譜》等民間譜牒,并獲得了柳升后裔的口述資料;又順藤摸瓜考察柳升宦跡、柳升駐扎和戰斗過的地方。作者足跡遍及京、滬、魯、皖、甘、寧、湘、鄂等眾多省份,積累了五十多萬字的珍貴文獻資料,為本書的寫作夯實了史料基礎。書中使用的很多資料都是第一次公開面世。
該書的寫作還得到了柳升故里福山區政協、高疃鎮和市區兩級地方史志部門的支持,匯集了各地考古發掘、歷史方志、譜牒研究等方面眾多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和相關觀點,從而給作者的考證和論點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支撐。
當然,歷史資料并不等于歷史真實。作者抱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對所搜集的資料逐一進行了認真的考訂,除粗取精,去偽存真,力圖還歷史本來面目。
柳升一生,“靖難之役”屢立戰功,鎮邊平叛,抵御倭寇,參與營建北京城,統領神機營,組建了中國歷史上首支正規編制的“炮兵”,開啟了中國熱兵器時代,對上述功績,史載已有定論,但對柳升在明宣德二年的安南之敗,頗多爭議。作者對此進行了考證甄別。
在全面考察明朝當時國內外政治局勢和軍事態勢之后,作者指出,在柳升出征之前,征討安南已經成為一場“不可能打贏的戰爭”,柳升之敗其實是明廷之敗、決策之敗、指揮之敗。柳升兵敗之后,文官集團咄咄逼.人、武官集團退讓妥協,明朝史官出于維護皇帝尊嚴和朝廷顏面的考慮,不敢如實記錄戰爭過程和失敗原因,只能將兵敗的原因全部推卸到柳升身上。明亡清興之后,清代的史官出于維護滿清政權的考慮,對前朝的文治武功進行歪曲和抹黑。因此,一代名將柳升就成了“勇而寡謀”“輕敵喪師”的昏庸將領了。
正如作者所說,“如果沒有安南這一戰,柳升的一生將一一路走向榮耀的頂點,因為這一一仗,柳升被人為地抹上了悲情色彩,掩蓋了他一生的輝煌”。作者對于宏大歷史背景的準確把握和對事件本末的細致剖析,令人折服。
從作者編年敘事、自成單元的描繪中,我們看到了這樣一位堪稱英雄的人物:柳升歷仕洪武、永樂、洪熙、宣德四朝,身經百戰,特別是由于明成祖朱棣的器重,他幾乎參加了永樂朝所有重大軍事活動,是明成祖最為信賴和倚仗的將領。戎馬之余,柳升又能慎慮擘畫,參與北京城的督建。可以說柳升是有明一代不可多得的軍事將領。
作者基于史實的細致刻畫亦是該書一大特點。在描寫永樂七年明成祖第一次北征中,作者直接引用了文獻資料所載:“上追及虜于回曲津,命安遠伯柳升以神機銃當先,銃發,聲震數十里,每矢洞貫二人,復中傍馬,皆立斃,虜怖懾,策馬走,我師奮進,大敗之”。寥寥數十字,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中國第一支“炮兵”部隊的強大氣勢,也可以間接領略到柳升作為這支部隊首任指揮官的雄姿勃發。
柳升的籍貫是柳升研究的一個繞不開的難題。明史中多記載為“柳升,直隸安慶府懷寧縣人”,但康熙本《福山縣志》和光緒本《增修登州府志》都記載柳升“流寓懷寧”,此外還有懷遠、榆林等說。對于這一問題,作者并沒有囿于成見,而是在深入考稽史料的基礎上,綜合專家學者意見建議,結合各地發現的柳升后裔家傳譜牒及碑文、傳說等文化遺存,提出柳升家族“原籍福山,流寓懷寧,后裔遍布各地”的論點。這一論點獲得了專家學者和柳升后裔的廣泛認同,不僅了卻一樁歷史公案,也為膠東歷史文化增加了幾多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