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地域廣闊,物產豐富,民族眾多,歷史文化悠久。漢民族其長期占據主導地位,漢民族文學和文化一直受到關注,少數民族因其地處較偏遠等一系列因素而時常被忽略。但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游旅成了平衡工作和生活、放松心情的絕佳選擇。西藏、云南、貴州、內蒙等地區因其自然環境宜人、民俗風俗的獨特性,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即使地區偏遠,也因其散發的獨特魅力而被人們發現挖掘。人們在旅游地感受“吃”的味美、“景”的享受的同時,飲食背后深厚的文化也浮現出來,在不知不覺地被游客吸收和帶動。
旅游產業它不只是游客到某一地方游覽的單一形式,而是在傳統產業的基礎上,將各個分散的要素結合,形成相互連接的產業模式、一個產業鏈。它具有很強的帶動性和關聯性,它能以“旅游”為線,讓旅客在體驗地區人文、自然景觀特色的過程中,將吃、住、行、購、文等要素加入到旅游中,將其他產業結合起來,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首先,旅游產業會發揮它直接拉動消費的作用,讓游客在旅游當地,通過品嘗特色食品,了解食品本身,近距離、深層次地理解食品背后的深厚文化內涵。旅游主要是游客到某一地區去,那么他對當地的文化體驗是浸入式的,是相當深入的。游客在蒙古族品嘗奶制品“白食”時,一般都體味到第一杯或碗食品首先讓客人品嘗的“德吉”禮俗等。去了蒙古地區旅游的游客自然會將他在這一地區的飲食文化體驗,用游客口頭講述的形式傳播給身邊的親友,雖然用這種方式對民族飲食文化傳播的范圍不會太大,但是因為他將浸入式體驗后的親口宣傳,往往更具感染力,更能吸引其他人前往。
旅游將地區特色的文化、民俗風俗等以游客體驗和口頭傳播的方式流傳出去,因此旅游產業也會發揮它的拉動產業發展的動力作用,帶動這一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這一地區的食物、文化、風俗等都會形成一個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帶動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黔東南的飲食文化傳播就是在旅游產業的傳播和推動下進行的。黔東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以苗、侗兩族為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黔東南的飲食文化就是苗、侗兩族飲食文化,以酸為主是他們的飲食特色,而其中又以酸湯最具特色,它主要是在青菜、魚等原料中加入米湯或者溫水,用窖水自然發酵而成。
圖1中的袋裝酸湯魚其實將酸湯以包裝形式出現,嚴格控制酸湯的配料,保持酸湯魚的口感。這樣的袋裝酸湯魚就是在旅游產業的拉動下發展而來的,那么它能夠作為禮品、產品在平臺銷售,被更多的人品嘗,酸湯魚美味背后的黔東南文化,通過味蕾被感受到,并且被折服的食客會不斷地探究它內在獨具特色的文化,更深層次地了解黔東南飲食文化。

圖1
圖2的雞稀飯也是苗族主要菜系之一,將雞處理后放入清水和白米在在鍋中慢燉,煮熟后放入胡椒等佐料,就算基本完成了雞稀飯的烹制。它鮮美的味道和護胃的價值備受人們青睞。在黔東南旅游的游客不僅在當地食用,還想帶給親友吃,想隨時隨地都能購買。而旅游產業能夠促進民族地區對特色菜品加工,把雞稀飯做成以罐裝、瓶裝、袋裝的形式出現,方便攜帶和保存,充分滿足游客或是消費者需要,更以靈活生動的方式帶動黔東南飲食文化的傳播。
圖3的榕江春卷以細致的面皮組成,可以搭配辣椒粉、熟芝麻等,這樣食用起來更加的美味。而旅游產業會推動產品進行深加工,提升產品價值,而將春卷用袋子精裝,對春卷再加工,就能讓春卷便于保存,以便在產地之外進行大規模售賣。旅游產業能夠高效關聯其他產業,帶動它們的發展,形成高附加值。而在旅游產業的推動下,進行精包裝,將使得旅游的飲食文化能夠延伸傳播空間,更好地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播。
在民族地區自身魅力和旅游產業共同的推動下,民族地區作為東道主一方,它的文化自然會因旅游產業的發展,在更大范圍內更快地得到傳播,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