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國家航天局發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系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為“天問一號”。這組意義深遠的名稱與圖形標識承載著中國人航天強國的夢想。
50年前的今天,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我國成為第五個能自行研制和發射衛星的國家。這么多年過去了,在你我抬頭仰望的太空中,有眾多中國衛星日夜運行為我們帶來信息與便利。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航天從篳路藍縷到星辰大海,探索浩瀚宇宙的腳步從未停止。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到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從“嫦娥一號”發射成功到“嫦娥四號”成功著陸地球背面,探索浩瀚宇宙我們從未駐足……
2019年在102箭、492個航天器的世界航天發射版圖中,中國航天以全年發射運載火箭34次的成績再次占據榜首,34次運載火箭發射共發射衛星數量86顆,其中通信衛星14顆、導航衛星10顆、遙感衛星41顆、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21顆,發射數量位列世界第二。
隨著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基于國防需求的衛星事業逐步發展。衛星也被賦予了更多的使命。
通信,不失聯,1984年4月8日“東方紅二號”衛星發射成功,開啟了中國用自己的通信衛星進行衛星通信的歷史,衛星通話、衛星電視開始進入我們的生活。隨著“中國版的海事衛星”——天通一號發射升空,我國也邁入了衛星移動通信的“手機時代”。在應急、偏遠、復雜應用場景中,保障了通信安全關鍵時刻,不怕失聯。在不遠的將來,隨著“虹云工程”“鴻雁星座”布軌應用加快,衛星互聯網建設,荒漠上網也不再是夢,“您撥打的電話不在服務區”也將成為歷史。
導航,不迷路,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讓北斗導航系統高效應用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安裝了北斗終端系統的共享單車、智能手機、城市公交都能被精準定位、隨時導航。隨著5G商用時代的到來,未來的電子商務物流、移動在線共享教育交通、醫療等都可以與北斗應用相結合。北斗并不僅僅是導航!
守護,不缺席,臺風、暴雨、積雪、火情、洪澇等氣候災害實時監控,天氣預報及時更新,少不了“風云”系列氣象衛星。被稱作“太空攝影師”的高分辨率對地觀測衛星“高分”系列,記錄重大事件、監測地球變化,為現代農業、減災、資源環境公共安全等領域“出謀劃策”。
其他諸如,“資源”“環境”“海洋”系列衛星的應用使我國民用航天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在不同領域守護著我們的家園。
截至目前我國已發射了探測月球的“嫦娥”系列衛星,探測暗物質粒子的“悟空號”,尋找黑洞的X射線調制望遠鏡“慧眼號”,探測地球磁場的“雙星計劃”
……
2020年,“嫦娥五號”“啟程”在月球上采樣并返回地球,實現我國月球探測“繞、落、回 ”的最后一步;我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即將升空,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隨之開啟;中國空間站核心艙也于2022年前后建成中國空間站……對宇宙空間的探索我們從未止步。
研制人造衛星對我們國家有什么意義?可以從我國現代空間物理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趙九章1964年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趙老在信中談到:人造衛星是直接用于國防或服務于國防的。比如,在美國發射的衛星中就有部分是直接應用于國防,即便是純科學目的的衛星,其涉及到的技術也可以應用于國防。
另外,人造衛星和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在研制和發射衛星中,可以一石二鳥一并解決研制彈道導彈所要解決的無線電導航、軌道試測及計算地面跟蹤等共性問題。
除了保家衛國的作用外,發展衛星還可以帶動我國尖端科技工業的發展。比如氣象衛星的技術需求會推動無線電、半導體、自動控制、材料等技術領域的發展,將提高我國尖端技術工業的發展水平。
50年來,我國人造地球衛星在數量、種類、技術、應用上都取得了日新月異的進步,形成了通信廣播、導航定位、對地觀測、空間科學與技術試驗四大系列。
我們從未忘記夢想,未來會有更多、更先進的人造地球衛星被送到太空。群星閃耀在探索宇宙奧秘的同時,也在造福國計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