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號”是我國自主研制并發射的首個月球探測器,主要用于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關物質元素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嫦娥一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嫦娥一號發射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
嫦娥二號是我國第二顆探月衛星、第二顆人造太陽系小行星,也是我國探月工程二期的技術先導星,是我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衛星的備份星,沿用東方紅三號衛星平臺。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嫦娥二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順利進入地月轉移軌道。
嫦娥二號完成了一系列工程與科學目標,獲得了分辨率優于10米月球表面三維影像、月球物質成分分布圖等資料。2011年4月1日嫦娥二號拓展試驗展開,完成進入日地拉格朗日L2點環繞軌道進行深空探測等試驗。此后嫦娥二號飛越小行星4179,成功進行再拓展試驗,嫦娥二號工程隨之收官。
嫦娥二號已經成為太陽系的小行星,圍繞太陽做橢圓軌道運行。
嫦娥三號探測器是我國嫦娥工程二期中的一個探測器,是中國第一個月球軟著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由月球軟著陸探測器(簡稱著陸器)和月面巡視探測器(簡稱巡視器,又稱玉兔號月球車)組成。
嫦娥三號探測器于2013年12月2日在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送入太空,當月14日成功軟著陸于月球雨海西北部,15日完成著陸器巡視器分離,并陸續開展了“觀天、看地、測月”的科學探測和其它預定任務,取得一定成果。2016年8月4日,嫦娥三號正式退役。
自2013年12月14日月面軟著陸以來,我國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創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長紀錄。其拍攝的月面照片不久前首次公布。據悉,這些照片是人類時隔40多年首獲最清晰月面照片,其中包含大量科學信息,照片和數據向全球免費開放共享。
嫦娥四號衛星,是嫦娥繞月探月工程計劃中嫦娥系列的第四顆人造繞月探月衛星,主要任務是接著嫦娥三號著陸月球表面、繼續更深層次更加全面地科學探測月球地質、資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檔案資料。嫦娥四號的結構基本不變,仍分為著陸器和巡視器兩部分,但這次著陸點選在月球背面,針對不同地質條件,嫦娥四號也進行了針對性改進。
2018年12月8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全人類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5月16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宣布,利用嫦娥四號探測數據,證明了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存在以橄欖石和低鈣輝石為主的深部物質。2020年1月18日,嫦娥四號著陸器于22時受光照成功自主喚醒,進入第十四月晝。2020年5月17日3時25分,“嫦娥四號著陸器結束了寒冷且漫長的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迎來了第18月晝工作期。2020年6月28日1時00分,嫦娥四號著陸器結束第十九月晝工作,進入月夜休眠。截至第十九月晝,“玉兔二號”月球車累計行駛里程463.26米。
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是負責嫦娥三期工程“采樣返回”任務的中國首顆地月采樣往返探測器,也是“繞、落、回”中的第三步。
嫦娥五號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等多個部分組成,由于體積龐大,故使用中國新一代的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