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雋
疾病以外,戰爭、災害、蕭條,無一不是國家的危急時刻。在現代總統制下,從羅斯福到里根再到小布什,均被認為是“戰時總統”。在那些特殊時期,這些美國總統各有各的表現,也各有各的命運。
1933年3月2日,總統專列從紐約出發駛往華盛頓。羅斯福坐在最后一節車廂,將于兩天后宣誓就職美國第三十二任總統。他要接手的,是一個幾乎跌到谷底的美國——1500萬人失業,900萬人失去積蓄,在大蕭條的絕望中,美國人選擇了羅斯福,寄希望于這個總是談論“新政”的民主黨人,帶領他們擺脫經濟迷航。
1933年3月4日,就在總統宣誓就職的當天,當載著羅斯福的汽車接近國會山時,海嘯般的歡呼迎面而來。
羅斯福的演講精彩絕倫。全國各地的民眾通過收音機,聽到了一番充滿自信、勇氣和領袖氣質的講話。他將大蕭條歸咎于放任主義的自由經濟思想,他安撫民眾“唯一需要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他要求國會賦予總統“如同遭遇外敵入侵時一樣大的行政權力”,大膽表明其領導國家和政府的決心。

1933年3月9日到6月6日,羅斯福在“百日新政”期間行動迅速,提交國會審議、通過了《緊急銀行法案》《政府經濟法》《失業救助法》等數量空前的新法案,全力投入整頓市場、保障福利和政府干預。
為了盡可能獲得大眾理解和支持,羅斯福選擇運用廣播,以“爐邊談話”的形式凝聚人心。
當國民打開收音機,總統仿佛成為和自己圍爐而坐的朋友。12年里,圍繞拯救金融、恢復工業,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他一共進行了30次“爐邊談話”。
羅斯福在第一、二任期面臨的問題是經濟危機,到20世紀30年代后期,法西斯已經開始行動,戰爭危機中羅斯福迎來了第三、四任期,他越來越關心外來的危險和美國的防務,但是國內根深蒂固的孤立主義情緒使他難有作為。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這場襲擊促使美國進入戰爭時刻。12月8日上午,? 羅斯福身披藍色海軍斗篷,乘車來到國會大廈,發表了對日宣戰演講。
參戰之初,壞消息接踵而至。為了盡快扭轉敗局,羅斯福動員強大的工業系統迅速進入戰時狀態,國家干預經濟的方式在更大范圍、更深領域展開。
1942年2月23日,是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誕辰210年紀念日,羅斯福選在這個日子進行“爐邊談話”,意在以華盛頓領導獨立戰爭的堅忍不拔來激勵民眾。
1945年4月12日,在二戰的尾聲里,羅斯福因腦溢血去世。他帶領美國民眾度過了大蕭條和二戰兩段艱難歲月,創造了總統任期的紀錄,以最杰出的“戰時總統”形象留名青史,也長久地改變了總統和政府的角色。他身后的美國一片繁榮,開始以超級大國的姿態占據世界舞臺。
1981年里根就任總統后,第一次內閣會議,所有人都期待他談論如何拯救美國經濟。等會議室變得鴉雀無聲后,里根說:“女士們、先生們,我痛恨通貨膨脹,我痛恨稅收,我痛恨蘇聯。努力做吧。”然后起身離開了會議室。
這是里根的執政風格。與羅斯福不同,在政府內部運行中,里根奉行放手戰略,從不介入政策細節。他更擅長做政策的發言人和推銷員。
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飽受滯脹困擾。為了擺脫經濟衰退的危機,信仰保守主義的里根向羅斯福的遺產“新政”發起挑戰,他主張減稅、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縮減社會福利。“里根經濟學”是他在第一任期內的主要施政內容。
演講是里根闡釋政策和動員民眾的主要手段。他背后有一個演講撰稿團隊,被視為白宮中的“特殊人物”。
超群的鏡頭感和表演才能讓里根成為最適合電視傳播的總統之一。他的發布會通常選在晚間黃金時段,背景是輝煌的白宮東廳。執政第一年,他平均一星期要發表一篇主題是經濟的演講。除了頻次,他還十分注重時機,比如將自己的遇刺中槍事件轉變成推進經濟復蘇計劃的契機。“里根經濟學”在降低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美國逐漸走出滯脹危機。

里根任內應對的另一危機來自冷戰。他曾在公開演講中把蘇聯比作“邪惡帝國”,還發表了更具威脅性的政策:美國將計劃研發基于太空的戰略防御計劃,號稱“星球大戰計劃”。
但當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后,里根轉變了策略,選擇主動與其建立聯系。他希望自己的政治遺產不是加劇冷戰,而是贏得冷戰。1985年,在日內瓦峰會上美蘇領導人破冰會晤,兩國關系開始走向緩和。
在美國人連續經歷越戰、石油危機、水門事件、伊朗人質事件的挫敗感之后,里根表達的前景激勵了處于信任危機中的國家。1988年,里根在離任演說中回顧了自己的總統生涯,“重塑了美國作為山巔閃耀之城的自信”,這也是美國人至今依然懷念里根的原因。
“‘9·11事件是美國歷史上不可磨滅的記憶。它明顯改變了我的總統生涯,把我從一個主要關注國內事務的總統變成了‘戰時總統。那是我從未預料到的,也是我從未想要扮演的角色。”小布什說。當天,他回到白宮,在橢圓形辦公室向全國發表講話,宣布恐怖襲擊為戰爭行為,將會有“一場重大的善惡之戰”。美國“將對那些犯下襲擊罪行的人和包庇者予以同等打擊”。3天后,他飛往紐約,在冒煙的世貿中心廢墟邊,用擴音器發表演講。有人高聲喊:“我們聽不見你!”小布什回答:“我能聽到你,全世界都能聽到你。那些毀掉這座大樓的家伙很快就會聽到我們所有人的怒吼。”他語調平緩而堅毅,給民眾留下了深刻印象。隨后,小布什的支持率迅猛增長,一度飆升到90%。
2001年10月,小布什發動阿富汗戰爭,推翻了塔利班政權并鏟除了基地組織勢力。2003年,他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了薩達姆政權。
2003年5月1日,小布什乘坐直升機抵達“林肯”號航空母艦,他身著飛行員制服,在一面寫有“完成使命”的旗幟前發表了伊拉克主要戰事結束的演講。幾個月后的感恩節,他乘坐“空軍1號”秘密突訪巴格達,在機場與駐伊美軍代表聯歡兩個半小時,共享感恩節傳統食物火雞。
2004年,小布什順利連任。然而,隨著反恐戰爭持續推進,民眾對他的支持率逐漸下滑。他發起的兩場戰爭在國內外頗有爭議。此外,小布什任內的美國還遭遇了一場嚴重的自然災害。2005年8月,卡特里娜颶風嚴重破壞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奧爾良市和密西西比州沿海地區,奪去了上千條生命。官方救援行動笨手笨腳,漏洞百出,暴露了小布什政府應對自然災害時組織工作的缺陷。在小布什發表告別演說時,美國再次陷入經濟危機,人們只能等待新總統指引道路。
(摘自《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