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丹

《義務語文課程標準》在寫作教學中提倡個性化寫作:“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在生活和學習中多方面地積累素材,多想多寫,做到有感而發。”
當今初中作文假大空等問題突出,套作現象頻現,作為語文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自由、個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并能用自己的思維去判斷、去思考、去分析,這樣才能寫出有活力、有靈性的作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對學生自主發展的要求,占很大比重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所以,指導學生進行個性化寫作,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格外重要。我認為在新形勢下,在核心素養養成的目標下,培養學生寫作的關鍵能力可以通過以下四個方面的舉措得到有效提高。
首先,寫作要寫真實的生活。
一直以來,很多學生的作文深受學習環境的影響,再加上傳統的寫作教學沒有重視寫作與生活的關系,寫作成為一種知識性、技術性訓練,文章當中根本沒有真實的自我。學生動不動滿口公眾語言,使用的詞句、抒發的情感、表達的觀點缺乏真實感,更缺少了這個年齡段孩子該有的天真、活潑的特點;似乎很多學生都患上了“真話失語癥”。這樣的寫作教學喪失了展示個性價值和自身發展的作用。新課程提倡回歸生活,教師要通過自己的引導,將學生從假大空的虛幻世界拉回到多姿多彩的真實生活的世界,這樣學生才能做到真正回歸生活進行寫作,從而寫出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和情感的文章。
教師要做到從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出發,進行個性化的要求和評價。那是平時的一次練筆,有一名學生用夸張的手法這樣描寫熟悉的教師:
她長有像灌木叢一樣的頭發,像富士山一樣的鼻子。最有意思的是她那張隨時都會噴火的火山嘴。當然她的特征還不只這些,最主要的還是她的那雙竹筒眼,再加上兩片玻璃就構成了一副望遠鏡,無論你躲在哪個角落做小動作都會被她發現,用她的火山嘴大罵你一通。在上課的時候兇起來像只母老虎。就是因為有這些特征所以才會征服我們這些“士兵”。
看后我覺得氣勢凌厲,但又覺得對那位教師不是很尊重,就批道:夸張也要符合事實。這位學生后來又進行了修改,原文那種咄咄逼人的氣勢一去不復返,語氣語凋顯得中庸多了,后來寫的文章也難尋那種痛快淋漓的氣勢,張揚的個性也就這樣被“批”掉了。這種方式訓練出來的學生,以后大概率只會寫中規中矩的大眾作文。
其次,寫作要有一定的理性。
個性教育倡導回歸生活世界,其實所謂的回歸除了多姿多彩的學校生活、五彩斑斕的現實世界,還包括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生活進行反思,進而進入喜怒哀樂的情感世界和冷靜嚴謹的理性世界。當今的社會是一個開放包容的社會,迅猛發展的經濟勢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思潮,特別是無處不在的網絡信息,對于彰顯學生的個性有積極的意義。但是,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也會夾雜著一些泥沙:一部分人對個人利益看得極重,甚至將重利忘義變成了常態,遇到利益他們趨之若鶩,罔顧道德;而一些不爭不搶、無私奉獻者變成了“缺心眼”的代名詞了……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或行為對學生有一定的消極影響。不少學生一味地追尋張揚的個性,完全不理會寫作的社會作用,這種社會價值觀有偏差的文章怎么能成為佳作呢?如在讀后感里,學生認為愚公移山太愚;對楊修的放曠大有不屑之意。甚至在上《核舟記》這樣的古文名篇時,讓學生談感受,其首先想到的不是傳統民間技藝的高超,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的杰出,而是“蘇軾、黃庭堅、佛印的關系好亂”等荒唐的、所謂有個性的思考。事實上,這卻是“個性”對個性進行了否定。現代作家韓少功的這句話我很認可,“不能植根于公共文化積累的個性一定是空虛的,不能承擔公共事物中和重荷的個性一定是輕浮的”。只為所謂的個性張揚而寫出的文章,它的內核是空洞的,是經不起時間考驗的。

再次,寫作要是對經典的再加工和再創造。
歷史上最具有震撼力的作品極少有皆大歡喜的大團圓的結局。當我們讀《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在寶玉娶親的婚樂聲中悄然離開人世時 ;當我們讀到《羅密歐與朱麗葉》這一對有情人因封建門閥制度不能相守,最后相擁辭世時,我們忍不住會在心里悄悄地為她們安排一個更好的結局。其實對經典進行藝術再加工創造的新的經典例子,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天才的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留下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名句,其實就是化用了庾信《華林園馬射賦》中“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魯迅先生的《故事新編》,也是對中國傳統神話故事的再加工。個性化寫作主張回歸生活世界,就是要求學生在面對生活世界時,敢于沖破各種條條框框的束縛,用自己的文筆創作一個充滿奇思妙想的新世界。曾指導學生寫作《桃花源之后記》,讓學生發揮想象,在原文的基礎上進行創作。有一個女生就這樣寫道:
當我走進這桃花源,目光就被遠處的一家三口吸引了。母親幫小女孩梳著辮子,一縷一縷,用手輕輕地攏起碎發,臉上的笑意嵌入了每一個動作中。輕柔地、輕柔地,仿佛那是一件價值連城的藝術品。哦,不,那就是一件藝術品。父親在旁邊砍柴,確切地說,我看不到那父親的臉,因為他背對著妻女。難道是不愿見到這兒女情長?不,看他,拿起一段木柴,總是會仔細地找尋一個角度,生怕濺起的木屑會傷著妻女。所以,他用自己的身體擋著。
當我問她,為什么會寫這樣的一個桃花源時,這位女生說:“沒有戰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這在文中已經體現,而我自己所向往的桃花源,還需要一個溫柔的母親和一個有擔當的父親。”
對文學作品的再創作,需要拘束于原有的條條框框,但是又可以沖破各種條條框框的束縛。當然,也不能隨心所欲。往深處說,它必須是對傳統文化批判的傳承,對現代文化辯證的吸收,兩者有機地融合。
最后,寫作要富有個性、創造性。
每一個學生的生活環境、成長經歷、個性特點都不一樣,他們的表達想法當然千差萬別,因此我們不能強求統一學生的語言方式,而應該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表達。運用富有個性的“變式”,讓文章清新脫俗,給人眼前一亮的美感。創新方法有很多,如電視電影腳本等形式,表現作者對生活的看法,突出形象感,寓含潛臺詞;利用日記形式分點反映作者感受的“日記摘錄法”;以記者訪問某人、調查某事為主要表達形式的“記者采訪法”;以演講辯論形式表現命題內容,虛擬出正方反方和演講場景的“演講辯論法”;內心獨白形式的“自問自答法”;對某種錯誤現象或自我思想行為采用法官審判方式的“法庭審判法”;還有“病歷”“診斷書”“會議記錄”“導游詞”“電視廣告”“實驗報告”“網絡聊天”等。曾經指導學生擴寫《記承天寺夜游》,就有學生用微博的形式,寫了一篇《當蘇軾遇到柳宗元》。結果,真的有一些家長和同學在他的微博里留言。當然,形式只是一件漂亮的外衣,真實才是文章的生命,也是個性作文的基石。
不過這些形式只是取勝的腳手架,文章寫成了腳手架就得拆了。當年《赤兔之死》一鳴驚人后,再用文言文的模式,就有東施效顰之嫌了。不管用什么形式,關鍵在于你的文章內容。為了形式的創新而舍棄內容是要不得的。
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寫作,在這過程中自然要關注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

第一,觀察能力,只有引導學生“左看右看” “東看西看”“抬頭看看”“低頭看看”,才會發現生活。
第二,采集能力,在多彩的生活中發現“燈火闌珊處”的那人、那事、那物。可以先學習模仿優秀的文筆,采集好詞好句和文章有特點的行文結構,可以采集他人的看法觀點,通過自己的深刻思考,水到渠成地形成自己的理性思維。
第三,感受能力,周梵說“我常常能感覺到周圍人對我的愛,甚至不僅是人,我能從動物、植物,甚至整個世界體驗到它們對我的愛。哪怕是一些很小的事我都會體驗到很濃烈的愛,隨之而帶來滿滿的感激和幸福感”。
第四,想象能力,一篇好的作文需要學生有足夠的想象空間。物有百態,人有百思。插上想象的翅膀,學生個性化思維必然能得到很好的體現。
第五,思維能力,當學生的作文指向考試,或者中考的時候,作文就不僅僅是敘事、寫景、抒情,而是應該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了,哪怕是結合生活、生命、文化等。
第六,物化能力,李清照的一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用了物化手法,化抽象為具體,貼切地抒發了自己濃厚的愁思。其實,在我看來,引導初中生寫好作文,就是要訓練學生的物化能力。你想,再艱苦的日子里,青春永遠是明媚的,孩子們嘻嘻哈哈、蹦蹦跳跳地行走在青春場里,與同伴的吵吵鬧鬧、分分合合是素材;與教師的小誤會、家長的小別扭同樣是素材。其實與世界一草一木、花鳥魚蟲的互動,何嘗又不是一個“你來我回、悉心交流”的過程?孩子的心本都是柔軟的,當人們都能以仁善的眼光去看待一只燕子的喜怒哀樂、一尾小蝦被抓住后的掙扎,去切身體會它那種求生的欲望的時候,世界必定是更精彩、更溫情的!而這一切都提醒學子們不忘啜飲人生的五味甘露,去體味生活、沉入生活,關注身邊的生命,以有情的眼光去看待大千世界。那么,把這些情愫鑲嵌到一人、一物、一事中,把這些陽光和溫暖嵌入生活事件中,物化,不僅有深度,還有溫度。
李清照的《鷓鴣天·桂花》曾這樣詠嘆不起眼卻清香滿林的桂花:“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是啊,桂花,淡淡的黃,小小的身軀,卻恣肆張揚,把那濃郁的香留存枝頭。難怪女詞人贊它“冠中秋”!稚嫩的筆墨,謹慎的情思,小小的他們,照樣可以圈劃出青春的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