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吾
重慶市北碚區天府鎮,一棟民國風格的小院在樹蔭掩映下,別有洞天。推門而入,形態各異的根雕作品映入眼簾,有栩栩如生的牡丹、有展翅飛翔的雄鷹……這是民間根雕藝人彭勇的創作基地。從事根雕40余年,彭勇收獲頗豐:劉開渠根藝獎獲得者、重慶市首屆民間藝術大師、重慶市2017年度十大“巴渝工匠”等等。但對于這些頭銜,他一笑置之:“我只是個有著‘農民身份的‘尋根人?!?/p>
11歲那年,在自家屋后的林子里,彭勇發現一個桑樹木疙瘩。于是,他將其帶回家中,做了簡單的雕刻,那是他第一次接觸根雕。此后,他執著地走上根雕之路。
一塊木頭拿到手,彭勇會反復端詳,根據木頭的形狀、顏色和紋理走勢等來構思,對枝、須、洞、節、疤、紋理、色澤的搭配,既要洞察入微,又要有整體觀念。遇到特殊形狀的木頭,還可以大膽創新,做出別具一格的作品。他從不畫圖紙,但總能做到“胸有成木”。
彭勇介紹,完成一件根雕作品,要經過選料、去皮、出坯、雕刻、打磨、拋光、打蠟等7道大工序,在這7道大工序之下,還可以分為近20道小工序,環環相扣,任何一道工序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整個作品失敗。“就如去皮,用刀不能太尖銳,也不能太圓潤;下刀力度太輕,表皮去不干凈;太重,又恐傷了紋路。”
在所有環節中,出坯至關重要,它直接決定了雕刻的形狀。“這個環節主要是對細節進行刻畫,比如胡須、手指?!迸碛抡f,根材大都凹凸不平、形態各異,如果采用機械化處理,很容易損傷根體。因此,采用砂布和木銼進行手工打磨很有必要。

彭勇正在創作根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