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峰
“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門在哪里?”猶記得在可可西里索南達杰自然保護站做現場直播時,有后臺網友這樣問。
這個問題,讓人哭笑不得——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面積超過12萬平方公里,比浙江省面積都大,又哪里有個具體的“門”呢?
這不能全怪網友。青海高原廣大、三江源遠流長,這一切都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日常生活體驗,也超出了“公園總有個門”的慣常印象。
偌大的三江源,就連接近它、認知它都存在不少障礙,想探索出一種全新的生態保護模式,難度可想而知。
從中央審議通過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到正式設園進入最后沖刺階段,5年來,先行先試的青海在保護與發展之間,精心調試著兩者的精細平衡關系,可謂是在萬里高原上“繡花”織錦。你瞧,機制改革,理順了自然資源所有者和行政管理者的關系,破解了“九龍治水”“政出多門”的體制弊端;生態管護員制度,回應了封牧后牧民靠啥吃飯的現實難題,開創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護與發展并行不悖的中國特色生態保護新格局。
“錦繡圖”上,最妙處還在于“留白”。可可西里禁止非法穿越,黃河源頭扎陵湖鄂陵湖對外限制開放,年保玉則景區永久關閉,等等。最美景色藏之深山,看似“錦衣夜行”之舉,實則是三江源國家公園堅持生態保護優先不動搖的生態留白。有取有舍,有收獲有回饋,保護和利用好大自然的每一份資源和饋贈,必將為未來增色萬千。
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相對滯后的青海,經常扮演著向兄弟省份“取經看齊”的角色,如今在國家公園建設上當仁不讓地貢獻出“青海方案”,個中經驗凝結成一句話,那就是:巨變在改革,動力在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