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魯生:
因地制宜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日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鄉村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當前,深入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我們要進一步培根鑄魂,切實發揮文化的影響力、帶動力和生長力,為鄉村振興創造主體條件,促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
潘魯生建議,第一,培育建設鄉村文化“自我供給”系統。一是培養發展鄉土文化骨干;二是在鄉村傳統的基礎上發展鄉村集體文化活動;三是加強村史村志編寫與修訂。第二,完善貧困地區鄉村信息服務與反饋機制。一是建立“文化民意征集信箱”;二是設立鄉村信息文化普及員崗位;三是加強鄉村文化服務APP建設。第三,實施鄉村特色產業“文化賦能計劃”。一是加強鄉村文化產業策劃服務;二是健全鄉村特色文化產業行業組織;三是健全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文化創新服務機制。第四,建立鄉村“文化小康”評價系統。一是建立鄉村幸福指數評價體系;二是完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評價體系。
唐任伍:
精準扶貧應相應升級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唐任伍近日撰文指出:2020年后中國消除了絕對貧困,進入了相對貧困治理階段。后精準扶貧時代貧困出現轉型,呈現出若干新特點:一是生存性貧困向發展性貧困轉型。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基本得到滿足,社會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成為最迫切的需求。二是收入型貧困向消費型貧困轉型。農村居民的收入大幅提升,人們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觀念產生巨大變化,消費的即時性和非理性問題凸顯,伴隨有效供給不足及供給方式落后,使得消費型貧困現象凸顯。三是原發性貧困向次生性貧困轉型。次生性貧困成為原發性貧困解決后衍生出的一些新型貧困,給后精準扶貧時代的貧困治理帶來新的挑戰。四是農村貧困向城市貧困轉移。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大量人口從農村向特色小鎮和城市轉移,但轉移的這批人受到文化水平和工作技能的限制、城鄉二元制度的慣性硬約束以及轉移人口自身的思維、意識形態等方面的軟約束,導致他們難以真正融入城市。
張燕生:
服務業數字化發展要重創新
滿足新生代的需求
服務業數字化發展與中國經濟新動能研討會暨《中國生活服務業數字化發展報告》發布會近日在北京舉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在談到服務業數字化面臨的新需求時表示,數字服務業的發展要注重開放創新,滿足新生代人群的新需求。
“像年紀大一點的,‘50后‘60后這一代人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什么?這一代人是有錢沒錢都不花錢,有便宜的東西永遠買最便宜的,因此我們會發現,當這一代人是主要消費者的時候,即使你創新生產出好東西,老百姓也舍不得花錢買,因此改革開放的前二十年,中國競爭的優勢就是低價格、低成本,就是簡單模仿。當新一代成為消費者時,他們是有錢沒錢也敢花錢,他們永遠買最好的東西。他們要個性,要多樣性,要主觀體驗,要虛幻。因此新時代服務業數字化發展的動力很大程度是新生代、新需求、新痛點。這也是企業必須解決的三個問題。”張燕生表示,要想滿足新生代的需求,就要進行新舊結構的轉換、新舊模式的轉換,必須足夠地開放創新。
歷軍:
解碼新基建,開放合作是最佳路徑
中國科學院先進計算技術創新與產業化聯盟理事長歷軍日前接受采訪時表示,新基建更加強調生態體系建設,非一家之力能夠完成,故國內ICT產業生態伙伴需攜手合作,聯合上下游形成合力,依靠“政—產—學—研—用”的融合創新,方能完成新基建偉業。
“具體而言,可以從三個維度協同展開:從建設目標來看,新基建要求國內信息企業從底層數據中心架構到上層軟件應用系統,提升技術產品質量,建立適配廣泛行業的技術標準,提高技術服務能力。從應用層面來看,新基建要求各軟件開發商、系統集成商、互聯網應用服務商、政府、行業等應用單位聯合行動,實現信息領域應用成果廣泛落地,共筑應用生態。從區域發展需求來看,新基建不能千城一面,要和地方實際發展情況緊密結合。這要求政、產、學、研、用各方跳出單純的‘基建思維或‘產業思維,通過與區域需求相結合、因地制宜,實現協同發展。”歷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