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杰
只有用好群眾語言這把鑰匙,不斷增強與群眾溝通的本領,才能提高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滿意度和信任度,增強履職盡責的實際效果,達到為群眾促成事、辦好事、解決事的目的。
近日,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司法所所長馬振山創作的蓮花落《矯正法,真不賴!》,引起市民關注。“定期報到寫心得,外出請假須嚴格”“職業培訓多參加,浪子回頭人人夸”,“接地氣”的語言把即將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變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不光是解讀法律,只要用通俗、樸實、真實的語言與群眾交流,就會有良好收效。
與人民群眾說話的水平展現著一名領導干部的黨性修養、思想境界和行事作風,是領導干部工作能力的重要體現。要想與群眾打成一片,高質量完成本職工作,就需要向群眾虛心學習,找到共同語言,增強溝通本領。電視劇《谷文昌》中有這樣一個細節讓人印象深刻:受組織安排留在東山島的谷文昌初到銅缽村,聽不懂閩南話,村民不是見了他就跑,就是根本不開門,土地改革工作無法開展。面對與群眾說不上話的問題,谷文昌一方面邁開腿,帶領大家給群眾挑水、送糧食,尋找治理“沙虎”的辦法,一方面真誠向村民請教每一個字的發音,還請來當地人教政府工作人員學閩南話,很快就打開了工作局面。“時代楷模”李夏扎身皖南大山,一住就是8年,為了面對面了解群眾想什么、盼什么、缺什么,他用最笨的方法學習當地難懂的方言,很快就掌握了打開群眾心扉的鑰匙,最終成為當地群眾眼中的“本地人”。
俗話說:“話須通俗方傳遠。”講話不僅要與群眾語言相通,還要群眾愛聽,能夠接受。站在群眾的視角、用大白話去講解,再深奧的道理、再難懂的政策,也能讓群眾聽得明白、記得牢固。焦裕祿就是善于利用群眾語言的典范。在與群眾打交道的過程中,他廣泛汲取群眾語言精華,善用朗朗上口的順口溜來發動群眾、鼓舞士氣、巧解糾紛、梳理思路。他的順口溜編得快、用得好,淺顯易懂,無論是治理蘭考“三害”,還是做干部思想工作,都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今年疫情期間,從田間地頭到街頭巷尾,許多防疫標語“土味”十足,很“接地氣”,不僅提高了民眾對疫情防控的警覺和重視,也提升了大家的自我防護意識。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做好群眾工作的制勝法寶。心中有群眾,腳下有泥土,深入到群眾中去,面對地域不同、方言各異的群眾時,一口地道的方言俚語就是“敲門磚”,猶如干群溝通的情感密碼,瞬間就能拉近彼此的距離。領導干部要善于學、認真學、帶著感情學,只有用好群眾語言這把鑰匙,不斷增強與群眾溝通的本領,才能提高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滿意度和信任度,增強履職盡責的實際效果,達到為群眾促成事、辦好事、解決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