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絕望與覺悟的隱喻

2020-07-27 16:40:26蔣寅
文史哲 2020年4期

摘 要:杜甫在上元二年(761)寫作的一組以枯病樹木為題材的詠物之作《病柏》《枯椶》《病橘》《枯枏》,一變以往樹木之詠的托喻方式,由寄托主體情志轉向隱喻社會現實。其中包含著對個人、社會、王朝前所未有的深刻思索,涉及個人前途黯淡、民生凋敝、君主失德乃至王朝沒落諸多重大主題。其中傳達的從國計民生到個人命運的全面的幻滅感,折射出杜甫晚年思想的重要變化,透露了他最終釋放政治抱負而專注于詩歌創作的心理動因。在這個意義上,《枯枏》四首也可以說是杜甫晚期創作中最具思想深度的開拓,具有不容忽視的價值。

關鍵詞:唐詩;杜甫;病樹;絕望;覺悟

英國詩人奧登在《19世紀英國次要詩人選集》的序言中曾說:“一位詩人要成為大詩人,則下列五個條件之中,必須具備三個半左右才行”,余光中《大詩人的條件》一文曾引述其說,將五個條件概括為多產、廣度、深度、技巧、蛻變①。前四個條件都是毫無疑義、不言而喻的,只有第五個條件比較復雜,無論是關于蛻變的定義還是具體例證的指認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奧登強調的是偉大作家的創作一生都會經歷若干轉折,甚至直到晚年都不曾定型。

以此衡量偉大詩人杜甫的創作,相信我們都會同意奧登的說法。杜甫的詩歌創作明顯經歷了多次蛻變,這些蛻變構成了杜詩的階段性,從而產生從胡適《白話文學史》的“三期說”到裴斐《杜詩分期研究》的“八期說”等各種杜詩分期,而且它們劃定的階段性對于杜甫創作歷程來說是不等價的——某個階段被視為詩人風格的形成期,某個階段被視為詩人思想或風格蛻變的重大轉折時期,某個階段被視為主導風格或技巧的成熟時期。關于杜甫晚年思想和藝術的成熟時期,在宋代就已形成一致的看法,那就是以黃庭堅為代表的“觀杜子美到夔州后詩,韓退之自潮州還朝后文章,皆不煩繩削而自合矣”②。而對于杜甫詩歌發展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則尚有分歧看法。自建國以來,前輩學者多依據三《吏》三《別》這兩組描寫戰亂現實的詩作,將乾元二年(759)視為杜甫詩歌創作產生飛躍的一年,如馮至說:“在杜甫的一生,759年是他最艱苦的一年,可是他這一年的創作,尤其是‘三吏‘三別和隴右的一部分詩卻達到最高的成就。”③朱東潤也認為:“759年是一座大關,在這年以前,杜甫的詩還沒有超過唐代的其他詩人,在這年以后,唐代的詩人就很少有超過杜甫的了。”朱東潤:《杜甫敘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81頁。程千帆先生則將《飲中八仙歌》視為杜甫思想發生重大轉折的表征,認為杜甫在旅居長安后期已直覺到王朝社會政治發展的前景不太美妙,逐漸從沉湎中清醒過來,雖然一時還難以對生活中的種種現象作出深刻的判斷,但錯愕、悵惋之余,以客觀之筆描繪了特定時代中的一群貌似不受世俗羈絆而實則“并非真正生活在無憂無慮、心情歡暢之中”的飲者形象程千帆:《一個醒的和八個醉的》,《程千帆全集》第九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12頁。,其背后蘊含了詩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思索,終于從迷茫走向覺醒,成為一位清醒的現實主義者的心路歷程。近年谷曙光、俞凡《天寶六載:杜詩嬗變的關節點》一文又通過細密的考論,將天寶六載(747)杜甫應制舉失敗作為他詩風嬗變的關節點,分析了杜甫早期和本年后一段時期作品的差異谷曙光、俞凡:《天寶六載:杜詩嬗變的關節點》(上、下),《杜甫研究學刊》2016年第4、5期。,從而更清晰地勾勒出杜詩的階段性特征。天寶六載應制舉失利對杜甫心理的重創前人都已注意到,而對于杜甫更重要的一個心態轉折點——乾元二年(759)結束秦蜀驛程抵成都后對自身境遇、社會現實和王朝命運的冷靜省思,卻尚未受到重視。谷曙光、俞凡兩位的論文促使我將多年來對于相關問題的一些想法加以整理,并重新思考其中包含的重要問題。

問題的焦點在于如何認識杜甫思想上發生的重大變化及其時間。盡管安史之亂肯定是杜甫畢生經歷的最重要的事,但他思想上最重要的轉變我認為出現于乾元二年(759)抵達成都后的一段休憩時間。從安史亂起之年入仕、亂中被羈長安、奔赴鳳翔行在、長安收復后授左拾遺、旋貶華州、辭官入隴到乾元二年十月居同谷,十二月赴成都,數年間詩人在戰亂流離和秦蜀顛沛之程中經歷了人生中最深重的磨難,他的創作也終于進入老境的成熟時期。前人論述杜甫這一時期的創作,都重視他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對個人顛沛經歷的記錄;而評價杜詩的老境,則往往著眼于藝術的爐火純青,較少注意他思想觀念上的變化。裴斐認為棲息草堂的兩年半是杜甫活得最輕松的一個時期,也是他詩歌“新風格的形成時期”。具體說來就是,“從題材上看,有關社會時事的紀實性作品消失,而寫景詠物和瑣事成吟的抒情性作品大增;詩人所抒之情,也不再是以憂國傷時和自嘆哀苦為主,而是以閑適與疏放為主。從風格上看,基本色調已由濃轉淡,不是沉著痛快而是優游不迫”裴斐:《杜詩分期研究》,《裴斐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第255頁。。在我看來,杜甫秦蜀旅程的詩作,相比題材的擴展和類型的豐富來說,詩中彌漫的多重心理感受如垂老無成的遲暮感,孤獨無伴的寂寥感,前程未卜的悽惶感,灰心任命的絕望感乃至“將老斯游最”的竊幸,同樣是值得重視的。這些感受集中地顯示出理想、自信和豪邁之氣的黯然銷歇,表明詩人正經歷著一個心理上的更年期。在這一心理背景下審視杜甫的詩歌寫作,上元二年(761)所作的一組以樹木準確地說是枯病的樹木為題材的詠物之作《病柏》《枯椶》《病橘》《枯枏》就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了。

杜甫抵達成都后,在友人的資助下營建浣花溪新居,一時間寫作了多首向友人求索花木的詩篇,如《蕭八明府實處覓桃栽》《從韋二明府續處覓綿竹》《憑何十一少府邕覓榿木栽》《憑韋少府班覓松樹子栽》《又于韋處乞大邑瓷碗》《詣徐卿覓果栽》等等,由衷地流露出對植物的喜愛,甚至在《枏樹為風雨所拔嘆》中他仍表示“滄波老樹性所愛”,足見他對花木有著非同尋常的愛好。但奇怪的是,《病柏》《枯椶》《病橘》《枯枏》這一組作品旨趣全然不同。它們不是對植物題材的記敘性書寫,而是典型的托物言志的詠物之作,所吟詠的對象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也是奇異之處,即全都是枯病之身。

樹木以枯病的形象進入文學,始于漢代枚乘《七發》中對龍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其根半死半生”的描寫。這里的桐樹雖只是因琴材而涉及,但它在后世詩人的記憶中留下了強烈的印象,非但在詩中用為典故,還與《世說新語》所載桓溫語“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殷仲文語“槐樹婆娑,無復生意”共同成為后代作品中制導作者藝術思維的意象。由庾信《枯樹賦》到盧照鄰《病梨樹賦》,形成了一個將生活在空虛心境或病痛中的自我同化于枯樹意象,從而寄托悲哀之情的表現傳統。而到杜甫這里,病樹意象又發生多重分蘗,隱喻意指由直接象征自己老病的境遇而向王朝的社會、政治問題彌散開來。

中國詩歌中的詠物特別是詠植物,從屈原《橘頌》開始已奠定其鮮明的托喻特性。從陶淵明詩中的菊到鄭板橋筆下的竹,形成了我們熟悉的托物明志的傳統,但通常這些物都是主體的象征、個人襟懷的隱喻,而杜甫這四首枯樹病樹詩的寓言方式卻發生了轉變,由托喻主體情志轉向隱喻社會現實。宋葉夢得《石林詩話》已注意到這一變化,特別指出這四首病樹詩“皆興當時事”:

杜子美《病柏》《病橘》《枯椶》《枯枏》四詩,皆興當時事。《病柏》當為明皇作,與《杜鵑行》同意。《枯椶》比民之殘困,則其篇中自言矣。《枯枏》云“猶含棟梁具,無復霄漢志”,當為房次律之徒作。惟《病橘》始言“惜哉結實小,酸澀如棠梨”,末以比荔枝勞民,疑若指近倖之不得志者。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第3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6942695頁。古代論者對這組詩的隱喻品格都無異辭,當代研究者也肯定它們“實屬借題發感慨”裴斐:《杜詩分期研究》,《裴斐文集》第5卷,第410頁。,或“在對平凡事物的吟詠中寓有深沉的寄托”莫礪鋒:《杜甫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164頁。,分歧只在于其所托寓或感慨的內容是什么。現在看來,前人的解說都拘于一時一地之事,滿足于對詩中托喻意旨的簡單提示,而未觸及詩中對社會問題和個人命運的深刻省思。實際上,這組作品中包含著詩人對個人、社會、王朝前所未有的深刻思索,涉及個人前途黯淡、民生凋敝、君主失德乃至王朝沒落諸多重大主題,這些思索導致杜甫晚年思想的若干重要變化,也使這組作品成為他晚期創作中最具思想深度的開拓。

從《病柏》《病橘》《枯椶》《枯枏》四章涉及的內容來看,這組作品的主題并不是無心漫與、自然形成的,其中明顯貫穿著逐步深化的思想脈絡。讓我們重新來細讀一下這組作品,先看《枯枏》一首:

楩枏枯崢嶸,鄉黨皆莫記。不知幾百歲,慘慘無生意。上枝摩蒼天,下根蟠厚地。巨圍雷霆拆,萬孔蟲蟻萃。凍雨落流膠,沖風奪佳氣。白鵠遂不來,天雞為愁思。猶含棟梁具,無復霄漢志。良工古昔少,識者出涕淚。種榆水中央,成長何容易。截承金露盤,裊裊不自畏。本文所引《病柏》等四詩,均出自楊綸:《杜詩鏡銓》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69372頁。為行文方便,不再出注。葉夢得《石林詩話》認為本篇當為房琯之徒作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上,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414頁。,雖難以坐實,但詩中以枯枏與水榆相對照的主旨還是很清楚的,正如朱鶴齡所說:“以枯枏比大材不見用,老死丘壑,識者悲之。以水榆比小材居重任,且不知自畏,識者危之,蓋為用人者發。”朱鶴齡輯注:《杜工部詩集輯注》,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22頁。大材不遇空老,小材僥幸尸位,歷來是末世的征兆,并非當今所獨有。杜甫對此重有傷者,不但有感于在上者用人不善,更大的悲哀其實是無才可用。昔日懷抱濟世大志的人都已垂垂而老,一如詩中著力刻畫的“慘慘無生意”的高枏,“巨圍雷霆拆,萬孔蟲蟻萃”,早已心力交瘁,不堪重任。這與其說是為房琯輩遭朝廷擯棄的大僚而傷悼,還不如說是為其老朽無能而失望,房琯之迂腐不足任事,不但影響朝廷戰局,也斷絕了杜甫的仕宦前途。雖然杜甫未必為此而懊悔,但房琯的失敗畢竟讓他看清了包括自己在內的一輩文儒,雖飽讀詩書而無補于世的現實處境,“無復霄漢志”的斷語實在更適宜自述而不是喻人。明乎此,詩中所述就不只是個人的意氣消沉,同時也是對自身前途的絕望了。作為對立面出現的水榆,資質荏弱而不自知,更是只能讓他對王朝的前途充滿隱憂。

再來看《枯椶》一首,詩寫道:

蜀門多椶櫚,高者十八九。其皮割剝甚,雖眾亦易朽。徒布如云葉,青青歲寒后。交橫集斧斤,凋喪先蒲柳。傷時苦軍乏,一物官盡取。嗟爾江漢人,生成復何有。有同枯椶木,使我沈嘆久。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啾啾黃雀啄,側見寒蓬走。念爾形影干,摧殘沒藜莠。如果說《枯枏》是索物托志,以枯枏和水榆隱喻兩種人才及其現實命運,那么本詩就是前人所謂的賦而兼比,由椶櫚遭割剝之酷聯想到課軍費最重的江漢之人,從而構成直詠其事的賦和“有同枯椶木”的明喻關系。清代梁運昌將本詩主題概括為“憫誅求也”,并析其結構為“‘蜀門八句從枯椶直起,‘傷時八句以民家托喻,啾啾四句仍收到枯椶作結”,大體中肯,但又說“杜詩直道當時,不復用比興體,此類是也”梁運昌:《杜園說杜》,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第163164頁。,有點自相矛盾。此詩的核心正在于江漢人和枯椶形成的同構對比關系。處于王朝巨大的軍需開支重壓下的眾生,即使年成豐稔也被刻剝殆盡,又何況欠登之歲呢?其形同枯椶、無法自保的結局不言而喻。面對這絕望無助的群體,詩人杜甫實在想不出任何寬慰、祝福的話語,最終只能付以無奈的哀嘆:“念爾形影干,摧殘沒藜莠。”這充滿同情的傷悼,從另一面看也是個冷靜的判決,是杜甫對民生前途的深刻絕望。

相比《枯枏》的懷才不遇、《枯椶》的因材而遭刻剝,《病橘》則是無才而見遺的一類際遇:

群橘少生意,雖多亦奚為。惜哉結實小,酸澀如棠梨。剖之盡蠹蝕,采掇爽所宜。紛然不適口,豈只存其皮。蕭蕭半死葉,未忍別故枝。玄冬霜雪積,況乃回風吹。嘗聞蓬萊殿,羅列瀟湘姿。此物歲不稔,玉食失光輝。寇盜尚憑陵,當君減膳時。汝病是天意,吾愁罪有司。憶惜南海使,奔騰獻荔枝。百馬死山谷,到今耆舊悲。葉夢得《石林詩話》認為本篇“始言‘惜哉結實小,酸澀如棠梨,末以比荔枝勞民,疑若指近倖之不得志者”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上,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上,第414頁。,似未得要領,不如清人梁運昌“憫貢獻”之說近是。梁云:“首二句提;‘惜哉十句,前六句實病,后四句樹病;‘嘗聞八句,諷時當艱難,貢獻宜稍減;‘憶昔四句,借荔枝比擬作結。”梁運昌:《杜園說杜》,第163164頁。寥寥數語好像已把立意、章法講得很清楚了,但仔細品味,憫貢獻只道出現象表面,而詩的重心其實是在揭示制度之惡。起首十二句寫橘小而酸澀,不足進貢,似有哀其不幸之意;接著八句說時當艱虞,君王正應減膳,橘病不足貢恰似天意如此,又微見不幸之幸。但這并不是旨趣所在,詩的重心乃在后一句,擔心君王好此之甚將罪及有司。事實上這種貢獻與時世是否清明確實無關,天寶間號稱盛世,可“一騎紅塵妃子笑”不同樣勞民傷財,留給人們長久的痛苦記憶么?在這個舉天下之地產物力以奉一人口腹的制度下,想要避免類似的現象是絕無可能的。末尾“憶昔”四句引述天寶進荔枝故事,并不是用作比擬,而是引為佐證,說明某些現象之惡,與世道的盛衰無關,只能歸結于君主制和君主德行的厚薄。因此,杜甫將亂世減貢而“吾愁罪有司”與天寶盛時進荔枝之勞民相提并論,只能說明他對君主的仁慈已不再抱有希望。詩中雖然沒有挑明這一點,但讀者自能意會。

《病柏》是幾首詩中最重要同時也是旨趣最深隱的一首,歷來解說頗有分歧。詩云:

有柏生崇岡,童童狀車蓋。偃蹇龍虎姿,主當風云會。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豈知千年根,中路顏色壞。出非不得地,蟠據亦高大。歲寒忽無憑,日夜柯葉改。丹鳳領九雛,哀鳴翔其外。鴟鸮志意滿,養子穿穴內。客從何鄉來,佇立久吁怪。靜求元精理,浩蕩難倚賴。

相比前面的枯枏、枯椶、病橘,《病柏》很明顯地不再將對象描繪成單一的值得自傷、同情或竊幸的角色,詩中的病柏呈現出崇高、莊嚴、正直、虛矯、衰敗、凋零等多重色彩,同時詩人的態度也顯示出從崇敬、贊美、驚訝到惋惜、憤懣、失望的變化。這給歷來的解釋帶來一些有分歧的見解,歸納起來有這樣幾種:一是傷正人摧折說,主張者為王嗣奭《杜臆》,認為:“此章有托而發。‘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一木之微,而崇重至此。‘丹鳳‘鴟鸮,喻正人摧折,則善類悲心,而小人快意。”仇兆鰲:《杜詩詳注》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852頁。仇兆鰲《杜詩詳注》也持這樣的看法,說:“《病柏》,傷直節之見摧者。”仇兆鰲:《杜詩詳注》第2冊,第851頁。二是自況說,主張者有浦起龍《讀杜心解》,斷言:“《病柏》,比也。志士失路,用以自況也。”浦起龍:《讀杜心解》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第92頁。三是傷房琯說,主張者為李東陽,楊倫《杜詩鏡銓》引稱其說云:“李西崖曰,此傷房次律之詞。中興名相,中外所仰,一旦竟為賀蘭進明所壞也。房為融之子,再世秉鈞,故曰出非不得地。”楊倫:《杜詩鏡銓》卷八,第370頁。梁運昌也不贊同葉夢得《枯枏》喻房琯之說,認為“此章壯志就衰,良工難遇,頹喪已極,是為自喻。是時房公無恙,雖云出守,安知不即召用?何遽將彼說得摧頹廢棄如此?故知石林之說未允也”,故而他的看法同于李東陽,以為“《病柏》篇其‘主當風云‘故老再拜,位望尊崇,是為喻房”梁運昌:《杜園說杜》,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影印,第164165頁。。四是邪正顛倒說,清初黃生持此說。郭曾炘認為歷來評論家中只有黃氏獨見其大,體會到此詩的感慨尤為深遠:“國家當危亡之際,回溯承平,昔何其盛,今何其衰,紇干凍雀之嘆,厓山塊肉之悲,大命已傾,回天無已。忠臣志士至此,亦惟歸咎于蒼蒼者而已。而其故實由于群邪用事,正士束手,患氣之積,匪伊朝夕。”郭曾炘:《讀杜劄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92頁。興膳宏特別注意到詩中丹鳳與鴟鸮的對比,認為:“喪失巢居的鳳凰將雛悲鳴回翔,而惡鳥鴟鸮卻泰然自得地占據樹干中,養育幼雛。這一對照寫出了當時社會善惡價值的顛倒,由此引出結尾四句作者對病樹形象寄予的感慨。”興膳宏:《枯木上開放的詩——詩歌意象譜系一考》,蔣寅編譯:《日本學者中國詩學論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第203頁。這些評說無論主自況、傷房琯或傷正人摧折、邪正顛倒,都將喻義引向某類人物。興膳宏隱約意識到前代注家將此詩寄托的對象鎖定于特定的個人是不合適的,從而推斷杜甫于這巨大的柏樹寄托了很大的理想,這很有見地,但他又舉出杜甫吟詠自己敬愛不已的諸葛孔明,有“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孔明廟前有老柏,柯如青銅根如石”(《古柏行》),“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參天長”(《夔州歌十絕句》其九)等描繪柏樹的詩句,以為藉此可略窺杜甫理想的形象,就仍未擺脫隱喻個人形象的窠臼。

在我看來,《病柏》所以會產生上述解讀的歧異,正在于它所描繪的喻體對應著一個較抽象的本體,從而導致后人見仁見智的解讀。詩人筆下的病柏,生于崇岡,擁有高尚的地位;枝葉繁茂,具有蔭庇萬物的能力;沉靜有龍盤虎踞之姿,奮起則見風云際會;神明而正直,贏得萬眾歸心……作為實體,除了一個強盛的王朝,誰還能有這樣的尊榮和盛況呢?或許有人會說,這不也可以理解為君主的隱喻嗎?如此解讀不能說毫無理由,但問題是“豈知千年根”到“養子穿穴內”的敘述很清楚地表明,這是一個有命(千年根)有運(得地)的生物空間,這樣的生物空間顯然非王朝莫屬。只不過忽然間天命出現了變數(中路顏色壞),氣運顯露了危機(日夜柯葉改),正直(丹鳳)擯斥在外,邪佞(鴟鸮)盤踞于朝中,這就讓閑居成都、遠遠地觀望天下的杜甫很難理解更不要說接受這荒謬的現實,其實這種驚訝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理解為明知故問。總而言之,詩人靜思滄桑世變的終極之理,卻發現《易》所謂否極泰來、《老子》所謂反者道之動,這些至理玄言都大而無當,全不足依據!詩的結句表明,曾經有過輝煌過去的大唐王朝,在杜甫眼中已似明日黃花,能否再興實在有很大的疑問,而日漸衰落卻是明白可見的趨勢。

如果說天寶六載應制舉的挫折讓杜甫第一次較為真切地看到了大唐盛世政治腐敗的現實——奸臣弄權罔上,士人進身無路,因而對自身前途產生某種程度的幻滅,那么十四年后,飽經戰亂流離和行旅顛沛之苦的老詩人,可以說已基本喪失對王朝復興的所有美好憧憬。基于這樣的理解,《病柏》的重要意義就不只在于揭露了天寶以來正人見擯、奸佞進用的黑暗現實,以及反思動亂的因由,而更在于“歲寒忽無憑,日夜柯葉改”的隱喻暗示了朝中君子道消、小人道長的惡劣趨勢及唐王朝不可逆轉的衰落命運,也就是后人注意到的“借病柏以喻國家當多難之秋,遂難以任之天命也”佚名:《杜詩言志》例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16頁。。聯系《詠懷二首》“本朝再樹立,未及貞觀時”一聯來看,《北征》結句“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的昂揚信念,忽焉已流失其堅定性。這絕不是偶然的頹喪和失望,乃是越來越強烈的絕望感的凝結。將《奉贈盧五丈參謀琚》“天子多恩澤,蒼生轉寂寥”與《病橘》的“憶昔南海使,奔騰獻荔枝”對讀,再咀嚼一下《枯枏》中“絕意于功名,故無復霄漢之志”的絕望佚名:《杜詩言志》例言,第119頁。,我們不難體會到杜甫心理上正經歷的從國計民生到個人命運的全面的幻滅感,從而理解《枯枏》四首作為杜甫晚年刻意經營之作所具有的清晰可辨的有機性和整體感,重新認識這組詠枯病樹詩在杜甫晚年作品中的特殊價值。

眾所周知,用組詩形式集中表達對社會和人生問題的系列思考,是杜甫晚年作品的一個顯著特色,而聯章體的組詩尤為醒目,論者都注意到這些聯章體組詩各首之間的內在關聯和整體的有機性。《枯枏》四首形式上雖不是組詩,但歷來都被認為系同時創作,根據就是它們的內容和主題有著明顯的相關性。浦起龍曾將這四首詩分為兩類,“《病柏》《枯枏》是一類,《病橘》《枯椶》是一類”浦起龍:《讀杜心解》第1冊,第94頁。。興膳宏先生贊同其說,認為“前者傷對優秀人材所寄予的理想受挫,后者寄托對社會下層人們的同情,建立在兩者之上的一大共同點是對世道的批判”興膳宏:《杜木上開放的詩——詩歌意象譜系考》,蔣寅編譯:《日本學者中國詩學論集》,第207頁。。這么說自然很有道理,但通過以上的解繹我們也看到,四首詩中實際貫穿著一條由個體推及社會的絕望的黑線:《枯枏》是對個人乃至所屬群體的前途所感到的絕望,《枯椶》是對民生凋敝的現實的絕望,《病橘》是對君主制及其所決定的君主德行的絕望,《病柏》更是對大唐王朝無可挽回的衰落命運的絕望。這些絕望同時也是覺悟:意識到個人前途和生命意義不能依托于王朝政治和經國大業,國計民生不能指望于國步泰平和時世清明,君主的品性和德行不能信賴于王朝制度,唐王朝的前途更不能堅信天命神授和太宗所創基業的宏偉。四首詠樹詩中蘊含的這些有關個人境遇、眾生命運、君主德行乃至王朝前景的重要主題,折射出杜甫晚年思想的重要變化,透露了他最終釋放政治抱負而專注于詩歌創作的心理動因。換言之,由對社會、人生的絕望中升華的一系列覺悟,引發了杜甫對人生意義及其實現方式乃至現實可能性的進一步思考,由此對詩歌的生命意義產生新的認識,并將所有精力和熱情投入到“文章千古事”中,在蜀道后期的詩歌創作中取得了畢生最重要的成就。盡管家聲和門風早就讓他意識到“詩是吾家事”,但只有對現實的幻滅才促使他真正將全身心投身于詩歌。這一人生轉折的契機,就發生在秦蜀驛程的終點,隱藏在《枯枏》等四首詠樹詩中,而這組詩也就成為破解杜甫晚年精神和藝術奧秘的密碼。

研究者早就注意到成都草堂時期是杜甫熱衷于論詩的開始,“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可惜》)、“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以及論詩絕句之祖《戲為六絕句》都作于這段時期裴斐:《杜詩分期研究》,《裴斐文集》第5卷,第419429頁。,顯示出杜甫對自身文學活動和詩歌歷史的深入反思。聯系《枯枏》等四首詠樹詩中對人生和社會的冷峻思索來看,不難理解其間的內在關系。在這個意義上,《枯枏》四首可以說是深入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歷程,認識其創作到老境出現升華和飛躍的一個入口。

[責任編輯 劉 培]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小视频|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制服丝袜亚洲| 韩日免费小视频|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亚洲最大情网站在线观看| 夜夜操天天摸|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精品国产99久久|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看| 久久毛片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欧美在线一二区|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二区三区| 无码aaa视频|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太粉嫩高中在线观看| 欧美爱爱网| 国产成人盗摄精品|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的老师| 国产免费一级精品视频| 在线国产资源|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靠逼视频|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好吊日免费视频|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天天爽免费视频| 国产精鲁鲁网在线视频| 妇女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99精品在线看|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亚洲香蕉久久| 国产一国产一有一级毛片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最新国产高清在线|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免费无码网站|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亚洲国产黄色| 亚洲日韩第九十九页|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色综合激情网|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日韩欧美91| 毛片视频网址|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欧美日在线观看| 刘亦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欧美日本不卡| 九色综合视频网| 天天综合网站|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噜噜噜久久|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