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香醫生

飯菜吃不完放冰箱,是基本操作。但在“要不要等食物晾涼再放冰箱”這個難題上,存在重大分歧。很多老人以代代相傳的方式,確立了“飯菜應該等涼了再放冰箱”這一觀點的主流地位,理由是,容易壞。那究竟是不是這樣呢?
其實食物上通常都沾有細菌,數量不多,但有些值得重視:既有大腸桿菌這樣平時人畜無害、只有達到一定數量才能讓人生病的“條件致病菌”,也有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這些在數量很少時就很厲害的“強毒力致病菌”。但這些細菌一旦大量增殖,再吃進肚子里就會出問題了,可導致細胞功能紊亂、毒血癥,引起腹痛、腹瀉、嘔吐等消化道癥狀。
影響細菌增殖的因素很多,包括食物的營養成分、酸堿度、含水量、烹飪的方式等,但影響最大也最普遍的因素還是——溫度。
我們都不希望細菌隨意繁殖,所以先來看看最不適宜的溫度:超過60℃,絕大多數細菌無法存活;低于4℃,細菌增殖明顯緩慢(并不是不增殖)。
而在4℃~60℃的這個區間里,細菌都能較快地生長,因此4℃~60℃也被稱為食物的“危險溫度區”。再比如35℃~37℃,正好是人的體核溫度(內臟溫度),也正好是以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為代表的常見食源性致病菌的最適宜生長溫度。
一旦大量沙門氏菌和金葡菌進入你的身體,可以引發惡心、嘔吐、發熱、腹痛、腹瀉等癥狀。
你想想,現在是夏天,氣溫是不是也就這個溫度?所以,飯菜在進冰箱之前的時間,越短越好。多在室溫下放一分鐘,就多一分危險。
顯然,要降低食物上的致病微生物繁殖速度,最有效的策略應該是在食物烹飪好以后,盡量縮短在“危險溫度區”狀態的時間。用大白話說,就是任何美食只要你不準備吃了,就應該盡快降溫至4℃以下保存。
盡快到底是多快?這么說吧,哪怕是一盤熱氣騰騰剛出鍋的菜,但你不準備馬上吃,就可以裝進帶蓋的密封盒子里,放進冰箱。總之,趁熱放,越早降溫越安全。這里要特別強調下密封保存,推薦用帶蓋的密封盒保存。可以讓食物不串味兒,還能減少水分蒸發,好處多多。
除了做好的菜,買回來的不準備馬上吃的菜,也要盡快放冰箱,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建議,不超過2小時。生肉、海鮮、蛋類及其他需要冷藏的食品,都不要放在室溫下超過2小時;如果室溫超過32℃,這個時間要縮短到1小時。
說完這些,可能有人會擔心一個問題——熱菜直接放進去,傷冰箱嗎?答案是不傷。
熱飯熱菜放入冰箱,會短暫提高冰箱溫度,但冰箱冷藏室裝有溫度傳感器,傳感器感受到溫度升高,會立刻啟動降溫程序,讓冷藏室恢復低溫狀態。而熱飯熱菜也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漸降溫,具體時間可能根據飯菜量有不同,但是一般家庭的剩飯剩菜,都能很快降溫。
可能又有人會擔心,熱飯熱菜溫度很高,會不會把旁邊的菜弄壞?這個問題,同樣不用太擔心。
在這段降溫的時間里,確實會讓周圍的食物溫度上升,但影響很小很小,也就相當于開了幾次冰箱門而已。這種臨時的溫度升高,冷藏室溫度不會發生質的變化。總之,冰箱比我們想象中更堅強、更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