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80后作家的代表,周嘉寧是一個勤奮的寫作者(雖然她說自己在30歲之前都在“玩”)。10余年的時間里,她出版的作品已有長長一串——《女妖的眼睛》《陶城里的武士四四》、《夏天在倒塌》《往南方歲月去》《天空晴朗晴朗》《流浪歌手的情人》《撒謊精的時光寶盒》《杜撰記》《最后一次忘記你》《我是如何一步步毀掉我的生活的》……長篇小說《密林中》出版后,她希望自己的寫作擁有更多縱深感,想通過翻譯和寫作短篇小說,來尋找通往全新層次的道路。
《密林中》寫完后,我號稱休息了一段時間,其實也沒有真的休息,因為還在做翻譯,繼續寫短篇,只不過因為內心把焦慮這件事情完全放下了,所以就顯得像是在休息。我花費很多時間做一些收效甚微的事,大部分時間都在看書,對知識的渴望也發生了一些新的微妙變化。我知道接下來得花很多時間來陪伴這些變化——大概是認清了自身的局限,對失敗也有了新的定義,失望變成了更巨大的東西,反倒也就接受下來。
我是個很幸運的人,這兩年還是認識了一兩個新朋友,能夠稱為人生中重要的朋友,而老朋友們也都還在,他們就像我的鏡子,反射出各種奇妙的光,帶給我重要的信念。盡管我變得非常不愿意出門,還是會強迫自己與他們交談,度過很多毫無意義卻非常愉快的時間。這兩年我翻譯了4本書,最近在翻譯門羅的作品《我年輕時的朋友》。
寫完《密林中》,我對寫作有了新想法,不是內容上、形式上的創新,而是核心上的縱深感,我想通過寫作探索更深的層次,想往上走。這就需要更多的準備和知識積累。這段時間,突然間,覺得很多問題都想不明白了,于是又開始看很多大學時就應該讀的經典。
人生的問題我覺得已經想得差不多了,但我想搞明白人和世界是如何互動的,外部世界又是怎樣運轉的。我是水瓶座,對這個世界,我沒有不安,只有好奇。
30歲之前,我大部分時候都在玩,也不知道在玩什么。迷過拼圖和樂高玩具,也花很多時間和朋友旅行、聊天,30歲后,我突然不想玩了,把玩具都收起來,也不打游戲了。那時突然有了一種緊迫感,也想試試自己是否可以成為一個勤奮的人。《密林中》是非常認真寫的一個長篇,還重寫了兩遍。我每部小說基本上都要重寫,因為往往在快要寫完的時候,才發現把這個事情想清楚了。
現在,我更想通過寫作去解決問題,而非宣泄情感。之前有一本10年前采訪過我的雜志在做10周年回顧,希望我能寫一個主文說說這10年。如果我有很多情緒,這文章應該很好寫,但我真的覺得沒什么好說的。我現在不喜歡煽情,這對我來說特別難。其實,大部分人最初開始寫作時都有情感驅動,以前我也熱衷寫博客什么的,后來就覺得這樣的敘述越來越容易產生誤解,太容易,也太輕松,漸漸不喜歡這樣的寫作方式。一個社會事件發生的時候,很多人急于表達,但這些觀點都沒有經過思考,是發泄式的產物。對寫作情緒的控制,一開始是克制,而現在,我看事情的方式更客觀了。我想要解決問題,感情上的東西不再對我有特別大的困擾,可能這就是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