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詩瑞
2020年6月23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最后一顆衛星成功發射升空,系統組網完成。完全建成全球系統不是終點,而是發展的新起點。未來的“北斗”,還有無限的發展空間,無比美好的前景。
未來的“北斗”將實現多元合作,與美國GPS、歐洲“伽利略”、俄羅斯“格洛納斯”攜手并進,實現泛在的智能時空信息服務和無所不在的位置服務,服務中國,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服務全世界,以更精準、更優質、更可靠的服務造福全人類。
未來的“北斗”,技術將不斷進步,應用將不斷拓展。“北斗”核心技術的重心是芯片。在電子通信、計算機、信息處理等的推動下,“北斗”芯片產品向單芯片、低功耗、小型化、低成本方向發展,其因而得以走進各行各業、千家萬戶。未來,“北斗”應用的范疇將不斷突破人們的想象力。
未來的“北斗”,產業將繼續擴大,逐步邁向成熟。北斗系統精度不斷提高,將構建起高精度應用產業生態,把“北斗”高精度時空服務打造成公共服務,成為面向大眾、觸手可及、隨需而用的基礎服務。未來的北斗服務將像水電、通信、互聯網一樣普及,賦能智能網聯汽車、無人機、自動駕駛等種種應用場景,使人們的生活更便利。
未來的“北斗”,將實現多元融合。北斗系統正與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融合,實現“北斗地基增強網+高精度位置服務網+寬帶移動互聯網”互聯互通、“北斗系統+高精度遙感數字地圖+導航網格碼+云計算平臺”融合發展,以及“北斗導航+無線局域網+移動通信+衛星通信”等一體化芯片研發。“北斗”的未來是時間空間、天基地基、室內室外、地上地下、近空深空、軍用民用、國計民生的多重融合,以信息方式改變傳統產業,形成顛覆性新業態,形成人與人相連、人與物相連、物與物相連的“萬物互聯”時代。
未來的“北斗”,將成為我國“新時空體系”的重要核心,引領覆蓋空天地海、高精度安全可靠、萬物互聯萬物智能的新信息時代。未來的“北斗”將支撐起中國新時空信息服務體系,讓時空信息服務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目前,我國正在推進以北斗系統為核心的綜合PNT(定位、導航、授時)體系建設,通過聚合多種衛星應用,融合多項系統技術,整合多樣數據資源,構建天地一體、無縫覆蓋、功能強大的時空信息服務網絡,將在2035年前構建起高精度安全可靠、萬物互聯萬物智能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顯著提升國家時空信息服務能力。
在更遙遠的未來,新時空體系將以北斗衛星系統的時空為基石,集成光學、聲學、電學、磁學等多種物理手段,融合有線、無線、互聯、物聯、傳感、超算、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技術,形成可互補、可交換、可替代、可共享的信息標準和資源,形成連接貫通整合一切的新時空服務體系,實現包括地下(和水下)與深空在內的海陸空天所有空間、所有時間,以及室內與室外、地上與地下所有環境條件下的時空信息泛在智能、實時動態、普惠共享服務。

▲ 2019年9月23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47、48顆北斗導航衛星

▲ 裝載著北斗衛星的火箭整流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