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珊
據說,世界吉尼斯打嗝記錄的保持者是美國人查理斯·奧斯朋(Charles Osborne),他從1922年到1990年持續打嗝68年,真不知這日子是怎么過的。其實,世界上有很多人都受到打嗝的侵擾,比如,2007年,一位美國佛羅里達的15歲女孩曾連續打了5周的嗝,她看了傳染病專家,神經科醫師、按摩師、催眠師和針灸師,還嘗試了專為停止打嗝設計的專利產品……可是直到她最后打嗝停止,也沒人知道她為什么會打這么久。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認識一下膈肌。膈肌在我們的胸腔和腹腔之間,是一層又像蓋子又像活塞的厚厚的肌肉,它將胸腔和腹腔分隔開。膈肌是主要的呼吸肌,膈肌收縮時,膈頂部下降,胸廓上下徑增大,使肺容積擴大,肺內氣壓下降,外界氣體經呼吸道進入肺,完成吸氣;呼氣時則相反。
和身體其他器官一樣,膈肌也有神經分布和血液供應。膈神經由傳入及傳出神經纖維組成,當引起打嗝的誘因刺激傳入大腦以后,大腦就會發出指令,使膈肌出現陣發性和痙攣性收縮,空氣被迅速吸進肺內的同時,會厭關閉,聲門驟然收窄,氣流通過時就會發出“嗝”的聲響。實驗證明,刺激迷走神經或其他腦神經的傳入纖維都可引起膈神經的短暫興奮。
所以說,打嗝是個正常的生理現象,平時進食或飲水過快、突然吃進刺激性食物、吸入冷空氣、大笑、姿勢改變使肋間肌(也是呼吸肌,位于每兩條肋骨之間)所承受的壓力驟然改變時,都可能會引起打嗝。
我們只弄懂了打嗝的原理,一直以來卻沒搞清楚打嗝這個現象存在的原因。
近年來有一個比較合理的推測——法國的科學家發現,打嗝很可能是來自兩棲類祖先的遺留。他們發現人類的打嗝和某些依然保有鰓的兩棲動物很像,水泵入鰓時,這些動物也要通過擠壓口腔、關閉聲門來阻止水進入肺中。
加拿大的一個呼吸研究團隊也認為,就如同呼吸、咳嗽以及走路等行為都有神經回路在運作,我們體內可能也有個制造打嗝的神經回路,很可能是過去演化階段所遺留下來。比如,蝌蚪發育到一半時,同時具有呼吸空氣的肺,和從水中吸取氧氣的鰓,研究發現在這階段,蝌蚪口部的壓力泵活動幾乎與打嗝是一樣的。
另外,有超聲檢查發現,兩個月大的,還沒有呼吸運動的胎兒也會在子宮里打嗝。有理論認為,胎兒的這種呼吸肌收縮是為出生后的呼吸做準備,也有人認為這是為了防止吸入羊水。不過反對意見說,如果要阻止液體進入肺里,胎兒更應該咳嗽。
從演化理論來看,研究者們認為,打嗝之所以被保留下來,應該有其作用存在:一個作用可能是引導嬰兒的吸吮,以確保乳汁不會跑進肺里。另一個可能是控制排氣,好讓氣體從過度飽脹的胃里排干凈。
但這些統統還只是推測,還沒有實驗能夠明確證明。不過我們也可以依此推測,容易打嗝的人并不是“發育不完全”——和長有四顆智齒的人一樣,他們只是保留了更多祖先的特質。
雖然大部分情況下打嗝都是個很正常的行為,沒什么好擔心,但有時候它們也是疾病的征兆。比如《豪斯醫生》(House)第五季的最后一集中,一個老年患者向豪斯抱怨他近期經常不由自主發出鸚鵡叫——“咯,咯,咯”,豪斯起先也不以為然,以為那只是老年人“麻煩多”的表現,后來在告別時無意發現這位患者的腹部不正常地膨大,結合打嗝癥狀,診斷出他患有胰腺癌。

這并不是劇情的夸張:連續性或頑固性的打嗝,常常是由腦血管或神經疾病、尿毒癥、糖尿病并發酮中毒等緊急情況引起,也有可能是一些嚴重疾病的晚期表現。
比如食管癌晚期癌組織侵犯膈神經時,就可引起打嗝或膈神經麻痹;靠近橫隔膜下方的肝臟、胰臟有病變時,有時也會出現經常打嗝的現象。食物中毒、酒精中毒或某些藥物,由于影響了中樞神經,也能引起打嗝。
所以,老年人出現打嗝增多、或是打嗝時間超過兩天以上,最好去醫院就診。
盡管大多數打嗝并不是疾病引起,不需要擔心;小孩子打嗝也無傷大雅,但成年人不停打嗝,確實會影響一些重要場合,比如面試、公開課、重要的宴會、浪漫的約會(有人曾說打嗝毀了他的一段姻緣)……而且長時間打嗝,人也會非常難受。
所謂久病成良醫,許多飽受打嗝之苦的人也多少總結出一些適合自己的方法,最簡單有效的是以下幾條,其原理基本上都是干擾引起打嗝的神經反射,使膈肌運動恢復正常:
1.分散注意力,專心做些別的事情。
2.先深吸一口氣,然后憋住,盡量憋長一些時間,然后呼出,反復進行幾次。
3.喝一口水,含在嘴里,深吸一口氣,感覺快打嗝時立即吞下,多喝幾口一般都能見效。
4.用一個塑膠袋,罩住口鼻呼吸,多次吸、吐,讓吐出的二氧化碳重復吸入,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的改變會促使中樞神經調節呼吸運動,讓膈肌“做它該做的事”。
5.用羽毛等物體刺激鼻孔,誘發噴嚏,打個噴嚏嗝就會停止。
6.被驚嚇。這一條之所以會被奉為“絕對經典”,是因為當突然受到驚嚇時,大腦會在瞬間作出反應,除了加速心跳,升高血壓,還會將正在進行的所有不重要的肌肉活動停止,使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恐懼的來源,進入備戰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