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松

自1958年畢業于湖南大學土木系后分配到貴州工學院任教,至今已60余載,馬克儉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貴州這片他深愛的土地。1933年10月22日,馬克儉出生于湖南岳陽。少年時逢戰亂,顛沛流離,逃難中,馬克儉先到遵義后到貴陽。在貴陽戰時中學(現貴陽一中)初中部度過了相對平靜的3年時光。初中畢業后,他回到湖南老家。1952年,馬克儉考入岳陽建設中學(現岳陽一中)讀高中。1954年高中畢業時,一位老師對他說,新中國百廢待興,建筑領域急需人才,建議他讀建筑專業。于是,馬克儉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南土木建筑工程學院(現湖南大學土木系)。
1958年馬克儉從湖南大學畢業,分配到當時剛剛建校的貴州工學院任教,在貴州工學院扎下了根。貴州工學院創建之初,條件異常艱苦,在院長秦天真的帶領下,全體師生發揚白手起家,自力更生的精神建設學校,把建校勞動與教學改革相結合,建立起了一棟棟教學樓,當年建造的職工食堂歷經60余載風霜至今仍巍然挺立(已列入文物保護)。“我們是工學院,工程方面的東西大家都在行,所以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咯。”馬克儉回憶,那時候他們這些教師,不僅負責設計,還要承擔起施工的任務。因此,馬克儉被分到學校后,還沒走上講臺,就下了工地。每天不分晝夜的設計、施工,“很辛苦,但是大家都是年輕人,二十一二歲,都帶著一股創業的勁頭,所以即便是做體力活也都很賣力,覺得人生充實,充滿激情。”馬克儉回憶,那時候大家沒有宿舍,就住在農民家;物資匱乏,蓋樓所需的材料不好買,馬克儉和他的同事們就自己動手做,“蓋樓的磚都是我們自己打的。”
在改革開放之前,學校的教學研究條件有限,馬克儉坦言,從自己分配到學校算起,一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這二十多年的時間自己在科研方面的工作幾乎是空白的,“那段時期主要以教學為主,研究沒有條件。”然而,“那段時間各方面的條件都很艱苦,這段歲月磨礪了我的精神,為我以后的研究工作做了精神與意志上的基礎準備。”改革開放之后,馬克儉敏銳的覺察到,國家搞建設,自己所學的空間結構領域將會派上大用場,“從那時候開始,我才真正做起了空間結構領域的研究。”當時馬克儉已經三十多歲,但是他并不覺得自己的研究起步晚,“機遇對于真正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來說,永遠不嫌晚。”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的空間結構領域研究,主要以鋼網架為主。“簡單來說,就是那些大跨度的建筑,使用的都是鋼架結構,頂部是由鋼架支撐的。這個體系在當時全國占有主流地位,很多沿海城市的大跨度建筑使用的都是這種體系。”
然而,根據貴州的實際情況,大跨度的建筑使用鋼結構的建造成本就會很高,另一方面,當時全國的鋼材也比較緊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馬克儉就開始琢磨從減少成本入手,設計出一種新的體系。
經過無數次的研究實驗,90年代初,馬克儉終于研究設計出一種全新的空間結構體系———“鋼筋混凝土空腹網架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空腹夾層板樓蓋結構”等大柱網、大跨度新型鋼筋混凝土空間網格結構體系。這種結構體系,既做到了大柱網、大開間、靈活劃分房間的多功能綜合應用需要,又達到了造價低廉、降低成本的目的。馬克儉研究設計的這個系列的空間結構,因其突出優勢,不但解決了貴州省內大跨度建筑的結構問題,還逐步成為國內空間結構的研究和實踐領域的主流。此后,馬克儉又相繼發明了“大跨度新型張弦空間桁架結構”、“大跨度短撐桿新型張弦桁架結構”、“大跨度屋面斜拉式雙層預應力平板型網架結構”等6種預應力鋼網格體系,并應用于新型大跨度屋蓋結構中。
從事空間結構研究多年來,他發表論文100余篇,主編和參編專著4部、以主持人身份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項、摘取省部級科技進步獎近10項,各種專利76項。這些研究成果所獲得的榮譽在馬克儉看來,如果沒有轉化應用到實踐中去,那就是“死”的,意義不大。所以在搞科研的過程中,馬克儉一直注重科研成果的轉化。多年來,馬克儉已有30多項成果轉化為實際的新型鋼結構體系,在全國各地“開花”。據統計,1985至2007年,在貴州、四川、廣東、廣西、湖南、安徽、青海、新疆、吉林、河南、上海、深圳等10余個省(區、市),馬克儉的新型空間結構體系在實際建筑工程中運用達100多萬平方米,節約建設資金上億元。
2007年,馬克儉以高票增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實現了貴州省工程院院士申報當選零的突破。“這對于我來說是榮譽,更加是責任。”在當年的慶祝會上,他說,“院士只是科技工作者隊伍中的普通一員,沒有任何特權,今后自己更要承擔起促進科技創新的重任,踏踏實實地回報貴州人民。”
眾所周知,貴州省磷礦儲藏、開采、開發利用在全國處于前列,兩大磷礦基地開磷和甕福,每年產生大量的磷渣,堆放磷渣要荒廢大量的土地。為了合理利用好這些磷渣,變廢為寶,2009年,馬克儉院士帶領團隊在工業固體廢渣資源化方面首次提出現澆磷石膏內外墻新工藝,并制定了地方標準,典型工程有甕福職工12層樓宿舍,遵義樂理村現澆磷石膏農村建筑等,為貴州磷化的循環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
而今,已壽登耄耋的馬克儉依然活躍在教科研戰線,孜孜不倦,真正體現了一個科研工作者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高風亮節。由于在空間結構領域的突出貢獻,馬克儉兩次榮獲貴州省勞動模范稱號及五一勞動獎章(1994年、1996年),一次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及五一勞動獎章(1997年)。2013年10月,馬克儉獲中國建筑學會“突出貢獻獎”,同年12月獲中國鋼協“終身成就獎”;2014年8月獲“河北省院士特殊貢獻獎”,同年10月獲中國鋼結構協會頒發的“中國鋼結構叁拾周年領軍人物”稱號;2017年11月獲中國鋼結構協會頒發的“最高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