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直
一邊是《王者榮耀》、《和平精英》等游戲在這個春節大放異彩,另一邊則是國內的大型電競賽事紛紛延期舉行。疫情之下,作為新興的一種線下娛樂方式,電子競技正在經受著嚴峻的考驗。

似乎在這個多事之秋,在一貫的政治正確下,以退為進是電競最好的選擇。
但電競從來就不只有現實中的比賽。線下這只腳退后的同時,線上的另一只腳能否向前邁出更大的一步將共同決定這段非典型時期里產業最終的進退。
當談論電競的線上時,我們是在單純地討論游戲嗎?很明顯,電競的另一個屬性注定成為今天討論的重點,那就是作為內容的電競。
既然是內容,那么當疫情營造了封閉的宅環境后,在需要被打發掉的時間里,電竟內容能占到幾成成了一個值得觀察、思考甚至回答的問題。
當我們把視角放寬,著眼于以賽事內容為核心,圍繞其衍生內容構成的被消費品集合時,與現實中因不可避免的因素被迫延期比賽造成了多少損失相比,這個問題雖然不明顯,卻更有意義。
“比賽延期了,大家會想看比賽嗎?”復工第一天,這是編輯部在微信語音里閑扯的話題之一。沒有人能給出答案,但我們可以用很樸素的邏輯展開接著聊。
答案很明顯,要么想,要么不想。于是,問題來到了岔口。對于想看比賽的人,當沒有比賽可看時,會不會看以前的比賽,會不會看賽事的集錦等衍生內容?
畢竟對于一些項目而言,2019年是在成績上取得突破的一年,自然也應該留下值得回味的比賽。
即便答案是不想,我們可以追問道,是從來不想看比賽,還是過去的比賽可以暫時成為替代品?
看起來,直播平臺上24小時不停歇的比賽回放成了好的觀察樣本。在我觀察的幾天時間里,國內某項受眾最廣的電競項目的聯賽重播觀看熱度只有幾十萬。和巔峰的千萬觀看熱度相比,差得不是一星半點。即便推出了新的節目,情況也沒有好轉。
盡管關于觀看習慣的進一步確定需要經由調研得出,但考慮到電競賽事作為最受關注的內容之一以及日常的觀看量級,賽事作為一種內容在這個無聊的假期并沒有和粉絲走得太近。
如今,“抨擊”春晚上的小品、相聲已經成了這些小品和相聲本身肩負的最重要的使命。陳佩斯、朱時茂、牛群、馮鞏、趙麗蓉、趙本山……這些曾經一手把喜劇塑造成春晚臺柱子的藝術家們如今成了很多人筆下“世風不古”最好的證據。
當春晚啟動了大年三十晚上8點到12點的無聊時光后,《吃面條》、《昨天、今天和明天》就有可能被一再翻出來觀看。長此以往,那些過去的作品似乎在一年的時間里找到了固定的屬于自己的時光。定性地看,《吃苗條》也許給陳佩斯如今的話劇多多少少帶去了一些觀眾。
一定程度上,這是評價內容獨有的邏輯。我記得很多年前看過一篇樂評,作者提到:那些偉大的音樂作品即便時隔二三十年,每年依然會為音樂人帶去不菲的版權費用。這部分收入大概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引用,另一部分則是直接的作品售賣,說白了,付費聽歌。
回顧《吃面條》是因為好笑,回顧《Dont Cry》是因為好聽。那么回到電競內容上,特別在這個打發無聊成為剛需的當下,當熱度過去后,過去我們生產的電競內容到底有多吸引人,這個非正常的假期其實成了一次直面的挑戰。
就像看前幾季的《吐槽大會》需要騰訊視頻的會員一樣。收費的背后代表了即便是以前的內容,也依然對用戶充滿了吸引力。當用戶因為《吐槽大會》當下某期節目的不好看轉而去看之前的節目時,我們會因為S10賽季的延期去回顧S3的翻盤之戰嗎?
昨天,雜志記者寫到,經由這一次,很可能很多家長們意識到游戲并非是一個壞東西,起碼他能讓孩子們老實地呆在家里。甚至他們可能會感知到,孩子們愿意玩游戲就像大人們愿意打麻將一樣稀松平常。

那么電競內容呢?我們頻繁地調整賽制、急切地塑造明星,聲嘶力竭地宣布我們是冠軍,似乎一切都是為了證明我們的內容是好的,精彩的,吸引人的。
然后呢?內容到頭來只是粉絲被搞昏了頭釋放情感的渠道?還是當粉絲無聊時,可以一再翻出來,沉浸其中的消遣工具?
把陳佩斯和朱時茂的經典作品一個不落地看一遍可以很輕松地度過無聊的一小時;電競里有這樣的內容么?
而且,在筆者看來,內容形式也不會是決定性的因素。畢竟你可以選擇直接回放一場比賽,也可以選擇做得精彩的、感人的、搞笑的或令人激動的內容集錦。
可以確定的是,這些瞬間廣泛地存在于電競內容里。但值得懷疑的是,我們找到并表現它們了嗎?
最后,雖然這段非常時期是偶然的,但電競內容的表現卻可能是必然的。
其實很簡單,這是一個關于口味的問題。
疫情時期,傳謠破謠成了大部分人在社交媒體上關注的固定節目。其實靜下心來想想,一定不是因為疫情才有謠言。雖然無法做細致的統計,但任何一個社會事件,謠言和真實信息的比例會出現大比例的失衡嗎?
甚至那些謠言的標題和我們平日里朋友圈里的十萬加們真的有那么大區別嗎?
無外乎因為疫情關乎到了生命,所以人們主動收縮了視野而已。
說到底,這是個關于口味的問題。你平時喜歡看什么,現在仍然會優先看到什么,因為信息被你自己過濾過了。你不會在風平浪靜時看UC體,在疫情時對著“知識分子”嚴肅的科普撓頭。
對電競內容也一樣。你平時喜歡看什么,就決定了這段時間你看什么。而有趣的是,大部分時候,雖然不自知,但賽事主辦方和內容制作者其實一直在引導整個粉絲群體的習慣向著某個方向養成。
也許這么說有點以偏概全,但當世界杯的時候,大部分人都能端著啤酒,隨便評論一下梅西、C羅各自的技術特點時,我們的比賽還停留在只給那些游戲用戶看就夠了。
就像我們之前說的,我們的比賽缺少評論員來通俗地解讀比賽,電競比賽又不像體育比賽那么直觀。這時,你都不告訴觀眾哪里精彩,那他在無聊時打開比賽視頻去回顧什么呢?
很遺憾,即便談論到這里,今天的話題也只能留下一個開放式的結尾。畢竟對于電競內容而言,這不是“一個人頭幾塊錢,投入多少錢就能換來多少觀眾”的算術題;也不可能是一個“輸入1就得到2”的程序。
非常態下宅在家里的時光終歸會變成常態下地鐵上、過年回到老家深山里斷網時的無聊時光。如果電競內容缺席了這個假期,那么沒理由相信他會不缺席下個假期、下下個假期。
我們常說電競正在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到底什么是我們判別的標準?是版權賣了多少錢?還是在熱度當下幾千萬的觀眾?
有趣的是,即便在當下,你的父母恐怕也不會對疫情的進展表現出過多憂國憂民式的擔心。大多數時候,他們只會絞盡腦汁,想想今晚給你做點什么好吃的。
這是很樸素、平凡的思考方式,也是我們曾經依賴、如今遺忘的判別標準。
所以,被迫宅在家的日子里,你看比賽了么?